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土地退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有效控制土地退化,迅速恢复和提高退化土地生产力,寻求一条可持久发展的土地利用途径,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当今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阐述了中国土地退化的现状、治理土地退化的成就及今后治理的对策和行动。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化发展的农业人才“回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人才支持,但长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偏向城市的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等,造成农业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出现人才"空心化"、产业化人才匮乏等问题。随着农业生产链条的不断延伸及分工与合作的逐步深化,满足产业化需求的人才结构也逐步细化,许多关键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如:推动产业化扩张和规模化发展的规划管理人才,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和产业链延伸交融程度的农业技术人才,促进产业链顺利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服务人才等。当农业农村现有人才存量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需求时,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合理引导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农村籍大学生以及非农籍社会人才回流农业,是确保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相应的,实现人才顺利回流农业,需通过日益延伸的农业产业链内部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并引导产业化紧缺人才组成专业型或互补型人力资本团队并积极参与产业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科技引导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观的沿革 发展问题是当今中国的首要问题,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尤为重要。发展属历史范畴,其概念是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变化的。人们最初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一时期从工业革命延续到本世纪50年代。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们逐渐将发展看作为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为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并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和在全球取得共识为标志。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的生产力布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针对其现状特征和发展动向,论述了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城市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教育战线面临的重要任务。国家教委强调,教育要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总目标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战略要点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一是发展,它的内涵已从单一的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领域中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各种变革。发展是指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那些由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两型社会”建设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理性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级指标体系,对武汉城市圈2006~2010年“两型社会”建设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分析显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也明显提高;但也存在资源节约建设力度不大、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和城市圈内部各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社会发展进度、发挥武汉市向外辐射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等对策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老龄化:健康不安全及应对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老龄人口增加最快的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面临的老年健康不安全的挑战已成为社会发展最突出的挑战之一。如何构建一个老年健康友好型的社会,已不仅仅是为老年人群谋福求利的问题,更成为攸关当代社会全体人群未来切身利益、进而如何营造一个和谐、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国家发展战略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制定和实施旨在投资于老年健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发展服务于老年健康的产业体系,开发老年医学科学与研究系统,建立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与支持系统,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等一系列政策及体系目标,构建老年健康友好型社会政策体系,以促进老年人口乃至全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障人类安全,缩小健康差距,消除健康贫困。  相似文献   

8.
人口、资源、环境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加深和复杂。人口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同时,社会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考虑控制人口增长、自然资源的供应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现实的需要,又要足以支撑后代人的潜在需求,既要注重发展数量与速度,又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经验都表明,经济发展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发展,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不能直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甚至是由经济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演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深圳地区为例。通过指标体系和评价基础构建、评价方法论证及实证研究等环节。对深圳市过去15年社会经济子系绫和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程度的演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协调性评价可以有效的揭示各种关键性发展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深圳市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工作均相对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基本满足了生态市建设的要求;今后,激活高端服务业发展步伐。采取更为严格的资源环境标准约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将成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面临着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新形势,并指出其当前应以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以及进一步扩大开放等为主的五大任务。针对我国国情,论述了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应以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中心,强调社会发展综合试点工作的意义及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步骤。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以长三角41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测度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指数,进一步借助耦合协调评价模型计算协调度、发展度以及耦合度,并据此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41地市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整体趋势波动上升,但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社会福利随经济增长出现缓慢下降趋势。2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指数空间吻合度较高且格局相对稳定。相比社会福利,经济增长首位特征明显,市际差异相对突出。3耦合度具有明显空间分异规律,初步形成"合宁沪杭甬"Z字型耦合协调发展轴带。4安徽省多数地市属于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失调衰退类型,亟需平衡二者关系,寻求优化路径,推动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向更高层次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演进。  相似文献   

13.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对《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至2004年10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就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的类型与地域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归类分析和总结研究。认为资源环境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实现促进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实现学科的系统集成与整合发展;寻找科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新的生长点,积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强化各项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提高科学研究的技术水平;深化区域研究,提高区域研究的综合性水平四大突破,才能适应和满足学科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The future of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 solutions-oriented research agend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ver the last decade, sustainability science has been at the leading edge of widespread efforts from the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 to produce use-inspired research. Yet, how knowledge generated by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allied fields will contribute to transitions toward sustainability remains a critic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question for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limitations of sustainability science research to move the field beyond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coupled systems to interrogate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technological dimensions of linking knowledge and action. Over the next decade, sustainability science can strengthen its empiric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tributions by developing along four research pathways focused on the role of values in science and decision-making for sustainability: how communities at various scales envision and pursue sustainable futures; how socio-technical change can be fostered at multiple scales;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lear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技术根源与创新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与环境退化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活动中技术手段不合理的运用造成的,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又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所以,我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进行重新反思,要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两面性,并通过寻求新的思路对传统技术创新体系加以调整和转换,使之能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If sustainability science is to mature as a discipline, it will be important for practitioners to discuss and eventually agree upon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paradigm on which the new discipline is based. Since sustainability is fundamentally a normative assertion about tradeoffs among values, how society chooses the specifics among these tradeoffs is central to the sustainability problem. Whose values should count in making social decisions and how should the multiplicity of values that exist be known and used in that decision process? Given the vast spatial domains and temporal domains at work in the sustainability problem, we need some means of reconciling the inevitably divergent choices depending on whose values we count, how we know what those values are, and how we count them in making social decisions. We propose an approach to dealing with these questions based o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Belknap Press, Cambridge, 1971) and explore the problems inherent in a social choice theory for sustainability science.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特殊的地理单元,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是否匹配,直接影响着库区的长治久安。选取库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测度体系,采用相关性模型对之进行检测,并通过静态协调度模型对15 a间两者的协调度定量分析。测度结果表明:(1)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紧密相关;(2)在时间上,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测度体系协调度呈协调到失调的发展态势;(3)在空间上,库区不同区县差异明显,需结合具体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推进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高科技发展角度论述了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对已有的环境承载力理论做了补充和改进,使之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本文还对不同国家在处理高科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途径做了概要阐释。最后指出,高科技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rough the case of integrated agriculture-aquaculture in rural Malawi,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ybrid research can reveal new interactions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not evident when studies by social or natural methods independently. While recent research acknowledges the social and natural dimensions of aquaculture systems, studies often create an artificial divide by attempting to address each aspect in isolati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has overlooked the biophysical aspects of aquaculture, while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uncritically accepted orthodox explanations of environmental outcomes without addressing the social contexts of such systems. The social component of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fish farmers in Malawi are rejecting practices which do not work in the local context (fertilization with pond mud) and adopting strategies that do work (irrigation with pond water). The physical component of this research compliments the social by elucidating that irrigation with pond water resulted in higher soil nutrient and moisture content.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small-scale aquaculture can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rural household food and income security in Africa and that hybrid research methods can improve our abilities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ex, connected natur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安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故、灾害、环境、社会是一个互馈的系统 ,安全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技术安全问题 ,应从狭义的范畴转向广义的范畴。本文分析了事故树与自然灾害系统的结构 ,认为社会安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并提出了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