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优势菌在活性炭表面固定中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5 株在松花江水中筛选驯化的优势工程菌,研究其在生物活性炭滤池固定化过程中菌种活性、固定方式、空床停留时间(EBCT)、pH 值、菌液浓度以及温度对活性炭表面生物量的影响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固定化生物量与优势菌的特性有一定相关性,即菌种活性较高、环境温度较低、菌液pH 值为酸性条件下,炭表面生物量越高;EBCT 为60min,菌液浓度为1011 个/mL 的优势菌易于附着在活性炭上.采用单株菌依次固定与混合菌固定后,生物量没有明显差别,但菌种之间对活性炭表面栖息空间有一定的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2.
活性炭纤维固定化菌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藻蓝蛋白提取过程中微囊藻毒素MC-LR的释放分布规律,并用活性炭纤维对一株微囊藻毒素降解菌株进行了固定化,考察了不同活性炭纤维预处理方法、活性炭纤维用量、pH值、温度以及MC-LR浓度对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去除MC-LR的影响.结果表明,藻蓝蛋白提取过程中MC-LR主要分布在超滤滤液中,占MC-LR总含量的81.2%.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去除MC-LR的效率明显高于非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藻毒素降解菌用(1+9)盐酸预处理后的活性炭纤维固定化,其去除效果最佳.MC-LR去除的最适条件为:活性炭纤维用量为10g/L,温度为35℃,pH值为8.0.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对pH值,温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能够在pH5~pH9、10℃~35℃范围内有效地去除MC-LR.  相似文献   

3.
活性炭纤维固定化菌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藻蓝蛋白提取过程中微囊藻毒素MC-LR的释放分布规律,并用活性炭纤维对一株微囊藻毒素降解菌株进行了固定化,考察了不同活性炭纤维预处理方法、活性炭纤维用量、pH值、温度以及MC-LR浓度对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去除MC-LR的影响.结果表明,藻蓝蛋白提取过程中MC-LR主要分布在超滤滤液中,占MC-LR总含量的81.2%.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去除 MC-LR的效率明显高于非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 藻毒素降解菌用(1+9)盐酸预处理后的活性炭纤维固定化,其去除效果最佳.MC-LR去除的最适条件为:活性炭纤维用量为10g/L,温度为35℃, pH值为8.0.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对pH值,温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能够在pH5~pH9、10℃~35℃范围内有效地去除MC-LR.  相似文献   

4.
生物因子控制反冲洗对BEAC滤池优势菌稳定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用于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BEAC)中的6株优势菌,利用生物因子研究反冲洗对优势菌群在活性炭表面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适合的反冲洗方式及强度.中试试验表明,气冲强度对BEAC生物膜的影响作用要比水冲洗大,通过比较反冲洗前后优势菌群生物量,确定BEAC滤池启动期采用单独水反冲洗,稳定期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优势菌群在活性炭表面的平均生物损失量为15.47%;利用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乘积(生物需氧量,BRP)确定最佳反冲洗气强度为8~10 L/(m~2·s),反冲洗前后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变化最小;扫描电镜和PCR-DGGE图片结果表明,启动期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导致优势菌数量减少,稳定期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可保持优势菌的稳定性,反冲洗前后优势菌在活性炭表面数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活性炭为复合载体、自行筛选的高效降解菌Methylobacterium rhodesianum H13为目标菌制备固定化小球,用于去除二氯甲烷,同时优化了固定化小球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聚乙烯醇浓度为8%,海藻酸钠浓度为5%,CaCl2浓度为2%,活性炭浓度为1%,包菌量为0.6 g,钙化时间为8 h时,复合固定化细胞对DCM的降解速率达到最高为18.2 mg·L-1·h-1,同时活性炭的添加对小球的机械强度也有显著提升.与游离细胞相比,固定化细胞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与pH稳定性,并且固定化细胞的重复利用性较好,连续处理9批底物后,DCM降解速率仍保持在13.4 mg·L-1·h-1以上.吸附动力学与等温线拟合结果显示,在固定化载体中加入1%活性炭后,小球对DCM的吸附量明显提高,而且吸附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复合载体对DCM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模型(R2>0.99).  相似文献   

6.
信欣  管蕾  郭俊元  刘洁  冯梅  余婷婷 《环境科学》2017,38(11):4679-4686
在相同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分别加载1.5 g·L~(-1)的80、140、200、和300目不同粒径的磁性活性炭(反应器编号依次为2、3、4、5号),同时以不投加磁性活性炭的SBR反应器(1号)作为对照组,研究各反应器污泥体积指数(SVI)、粒径分布特征、胞外聚合物(EPS)中胞外蛋白(PN)、胞外多糖(PS)的含量变化规律以及除污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磁性活性炭对污泥颗粒化进程有一定的影响,粒径过大、过小对促进污泥颗粒化进程的强化作用不明显,当磁性活性炭的粒径为140目和200目时,活性污泥很容易以其作为"成核"载体快速形成好氧颗粒污泥,并且形成的颗粒污泥结构紧密,沉降速率快.采用高斯函数分析污泥粒径分布和标准偏差发现,反应器运行的第50 d,3号和4号反应器内污泥平均粒径均达到了780μm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反应器,标准偏差分别为318.9μm和362.3μm,两反应器内形成的颗粒污泥粒径较均匀,处理系统较稳定.与此同时,投加不同粒径的磁性活性炭均有利于促进污泥胞外蛋白质PN含量的增加,对胞外多糖PS的含量影响不大;但合适的磁性活性炭粒径(140目和200目)越有利于污泥PN的分泌,颗粒化程度明显的3号和4号反应器的PN/PS比值均高于其他3个反应器.磁性炭基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符合"惰性内核模型".此外,3号、4号反应器对废水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均高于其他反应器.  相似文献   

7.
利用饮用水厂运行10年的生物活性炭(BAC)装填滤柱,研究活性炭老化对滤柱过滤阻力和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老化会产生大量小粒径颗粒炭,沉积于活性炭池表层的小粒径颗粒炭产生的过滤阻力是滤柱总阻力的主要来源,其比阻约为底层炭的22倍.强化反冲洗仅可降低初始过滤阻力,移除表层细炭是降低活性炭滤池阻力的有效方法.强化反冲洗对滤柱过滤性能无显著影响.移除表层细炭后,老化活性炭滤柱对总有机碳的去除率由24.71%下降至7.04%,而后恢复至移除前的水平.移除表层炭后老化活性炭对UV254和大于2μm颗粒数的去除率与对照组活性炭相似.降低活性炭滤池的反冲强度、延长过滤周期是延长老化活性炭寿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活性炭吸附与生物活性炭脱臭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中恶臭气体的组成与特性,比较分析不同情况下活性炭吸附与生物活性炭的脱臭效果。当干活性碳总处理气量达到1.3m~3/g时,出现穿透。将吸附饱和的活性炭填料塔转为生物滴滤反应器后,仍能较快的实现挂膜生长,达到满意的处理效果。直接运行的生物活性炭滴滤器对H_2S的处理效率在95%以上,并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H_2S平均出口浓度为0.052mg/m~3。循环液pH值与盐度在一定范围内对系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和研究了活性碳吸附水中苯酚的试验方法以及活性碳对水中苯酚的吸附效率。在比较了不同条件下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效果的情况下,确定了处理水中苯酚的活性炭用量、水的pH值、温度、粒径大小对吸附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粒径<100μm,pH值为6左右的条件下,任意温度,活性炭对水中苯酚的吸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水处理活性炭吸附性能指标的表征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碘值、苯酚值、甲基蓝值和丹宁酸值4种吸附容量性能指标组成水处理活性炭选型技术.经BET测试验证,碘值可以体现活性炭中孔径略大于1.0nm微孔的发达程度,表征比表面积大小;甲基蓝值则代表孔径大于1.5nm的微孔和中孔发达程度;而丹宁酸值代表直径大于2.8nm左右的中孔数量;苯酚值体现活性炭表面化学信息,可表征活性炭对于小分子芳环类和极性有机物的吸附能力.硝基苯、甲基叔丁基醚(MTBE)、双酚A(BPA)、腐殖酸以及焦化厂二级生化出水的吸附实验结果均验证了该技术作为水处理活性炭实用选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处理含硝基苯微污染水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晨  马放  山丹  杨基先  蓝远东  高国伟 《环境科学》2007,28(7):1490-1495
以硝基苯为主要目标污染物,探讨固定化生物活性炭(IBAC)工艺对含硝基苯微污染水的净化效能以及利用该工艺处理含硝基苯微污染水的可行性.采用筛选、驯化的工程菌,对活性炭(GAC)进行固定化,使之成为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处理含硝基苯微污染水.试验对比了IBAC和GAC去除硝基苯、高锰酸盐指数、浊度、UV254、氨氮、亚硝酸盐氮的性能,测定了炭柱进出水中生物综合毒性,考察了炭柱在接种后以及运行相对稳定时炭上细菌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IBAC启动速度快,对微污染物净化效能较高;IBAC对硝基苯的去除效果更好,在遭遇冲击负荷时,恢复净化能力的时间较短;炭柱进水中硝基苯控制26 μg/L以下时可保证出水检不出硝基苯;加入硝基苯会明显增加水的毒性,IBAC出水毒性低于GAC出水;IBAC上细菌总量较高,沿水流方向,炭柱上的菌量都是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主要由其结构特征和表面化学性质决定。如何选择合适的适用于饮用水处理的活性炭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以某湖水中的天然有机物质作为配水中有机物的来源,对活性炭的结构、性能指标和水质化学安全性指标(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和UV254)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用水经活性炭吸附后的水质主要与5~10nm和30-100nm的孔容有关,尤其与50~100nm的孔容最为相关。碘值和有机物去除率的相关性较差。比表面积、孔容积、平均孔径与有机物去除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利用黄磷尾气中的高浓度CO气体,通过钢瓶配气模拟和气相色谱GC-14C测定的方法,选出了净化PH3气体的最佳改性炭;用正交实验法优化了吸附净化实验条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改性活性炭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铜阳离子改性炭的净化效果最好;最佳实验条件是反应温度95℃、氧含量3%、气体流量0.2L/min、浸渍液浓度0.3mol/L、活性碳粒径4mm和焙烧温度350℃。  相似文献   

14.
活性碳纤维表面改性及其在气体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介绍新型材料活性炭纤维的组成和表面官能团基础上,综述了目前运用于活性炭纤维的化学溶液浸渍、高温热处理、化学气相沉淀、电极氧化、低温等离子体等表面改性技术,同时对改性活性碳纤维在脱硫、脱硝、机动车尾气净化和室内空气净化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评述。指出深入探索有效的表面改性技术、净化机理以及活性碳纤维结合其他处理方法提高污染净化能力的新工艺将是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由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巨大,因此VOCs控制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活性炭吸附法具有技术成熟、操作简单、净化效率高、能耗低以及可回收等优势,是净化VOCs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主要综述了活性炭在脱除VOCs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活性炭的制备和改性技术及其对VOCs的吸附性能、活性炭吸...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波辅助溶剂再生的方法,对吸附邻硝基苯酚的粒状活性炭的再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以乙醇为再生剂时,达吸附平衡的活性炭可在累计数分钟的微波辐照下完成再生,再生率达96%以上。再生时,活性炭局部表面形成的“电弧”,使活性炭再生损失增加,但远低于传统热再生;比表面积、微孔容积和平均孔径增大,提高了再生炭的吸附和传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菲的吸附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剑飞  张新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9):1481-1486
为研究表面活性物质与疏水有机物的分离效能,以TX100(曲拉通100)为代表性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PHE(菲)为代表性的多环芳烃,使用活性炭对二者共存体系进行静态吸附和固定床吸附. 静态吸附结果表明,活性炭对TX100和PHE的吸附均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吸附量分别为437.31和58.86 mg/g. 固定床吸附时,对应于14.7 cm的活性炭柱高,PHE穿透10%和TX100穿透90%的时间分别是420和270 min,从BDST(bed depth service time)模型中可以得到TX100传质区长度小于PHE,这为二者分离提供了条件. 通过活性炭固定床吸附可以在回收90%TX100的同时去除90%PHE,说明吸附法是一种回收表面活性剂的有效方法. 利用微波法再生活性炭,可使购置活性炭的成本降低4/5,进一步提高了回收法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研究表明,活性炭吸附是一种可用于土壤洗涤工艺中回收表面活性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e removal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formation potential(DBPFP) in artificially intensified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IBAC) process which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ozone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was evaluated. By IBAC removals of 31% and 68% for THMFP and HAAFP we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Under identical conditions, the removals of the same substances were 4% and 32% respectively only by the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GAC) process. Compared with GAC, the high removal rates of the two formed potential substances were due to the increasing of bioactivity of the media and the synergistic capabilities of biological degradation cooperating with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A clear linear correlation ( R^2 = 0.9562 and R^2 = 0.9007) between DOC HAAFP removal rate and Empty Bed Contact Time(EBCT) of IBAC process was observed, while that between THMFP removal rate and EBCT of GAC was R^2 = 0.9782. In addition certain lin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THMFP, HAAFP and UV254 ( R^2 = 0.855 and R^2 = 0.7702) were found for the treated water. For IBAC process there are also more advantages such as long backwashing cycle time, low backwashing intensity and prolonging activated carbon lifetime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9.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在颗粒活性炭中的穿透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25℃条件下,研究了颗粒活性炭(GAC)对水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动态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在不同进水流量(0.65~4 mL·min-1)、GAC粒径(550~1 250 μm)、DMP初始浓度(50~400 mg·L-1)和GAC炭量(0.75~1.4 g)条件下,考察了DMP在GAC柱中的穿透特性.研究表明,GAC对DMP的吸附容量较大,Yoon-Nelson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各种工况下的动态穿透曲线;动态吸附容量随着进水流量和GAC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随着DMP初始浓度和GAC炭量的增大而增大.根据试验数据和Yoon-Nelson模型计算出穿透参数K′、T和穿透点t1以及平衡点t2.在建立了各影响因素与Yoon-Nelson穿透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得到了活性炭柱出水浓度与穿透时间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20.
刘敏敏  吴云海  杨凤 《环境科技》2006,19(Z2):40-42
生物活性炭(BAC)是一种处理有机废水的有效方法。现以BAC处理废水中的酚和甲醇为例,综述BAC处理废水中有机物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通过生物活性炭吸附降解四氯乙烯(PCE)的综合模型得到BAC作用与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关系。最后简单介绍了BAC中活性炭与微生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