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是当前防震减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回顾浙江省“九五”期间建设地震监测系统的实践 ,认为在当前科技水平和管理体制下 ,专群结合是建设好现代化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重要保证。省局必须正确处理好省级以下地震部门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发挥专业队伍在监测预报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才能做好新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2.
徐峰 《防灾博览》2004,(2):9-10
地震部门尤其是基层地震部门,由于人员少、办公经费少及与其他系统和部门的工作沟通少,因此,在社会上知名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知道有地震局这个部门,更不知道地震局的主要职责、职能是什么?笔者试从如何提高基层地震部门的知名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用于展示城市燃气管道地震安全控制系统工作机理和控制效果的演示系统。对演示系统地震阀门的原理和性能作了阐述,对演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效果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该系统可用于科普场馆或相关单位介绍城市燃气管道地震紧急处置的原理,系统已在唐山市地震博物馆安装应用。  相似文献   

4.
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甘肃古浪(北纬37.6度,东经102.6度)发生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XI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一说8万余人),倒塌房屋40余万间。 1927年5月23日,一场可怖的大地震袭击了甘肃历史上的富庶之区——凉州(今甘肃武威)。 蒲登波罗克在他写给《字林西报》的信中说:“这样恐怖的地震使我感到世界末日将要降临。” 蒲登波罗克是甘肃天主教的代理大主教,德国人。他在兰州传教多年,地震时恰在凉州传教。  相似文献   

5.
1995年7月下旬,罕见的酷热笼罩全球。向以凉爽著称的甘肃兰州,也连日热浪灼人。随着每日凌晨在当地难得一遇的雷雨频频光顾,地震谣言不胫而走。于是,民间的各种防震措施及地震报警器应运而生。由于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及地震科普知识的匮乏,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个大学生因楼道里铅球滚动发出的“隆隆”之声,误为地震,情急中跳窗造成腰椎断裂,导致残废;有对夫妻因倒置的酒瓶倒地引发的响声,夫君误为地震,夺门而逃,因在关键时刻无视妻儿的死活,导致家庭破裂……  相似文献   

6.
2008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外各种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同时也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极不寻常的一年。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地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戮力同心,攻坚克难,默默无闻地奋斗在自己各自的岗位上,为全面完成防震减灾工作,奉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牟光迅  董晓阳 《灾害学》2002,17(1):32-36,5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防震减灾地震快速响应系统已成为可能。“九五”期间,天津市地震局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尝试。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建立,将地震监测预报、震后快速速报、早期趋势判定等工作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实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现阶段,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在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社会和地震科技队伍三方面的作用,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地震减灾工作体系,走综合减灾的道路。行使政府职能是地震减灾工作体系的中心环节,职能的行使以一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为“边界”。但我国大陆地区已发生的大震和当前的重点监视防御区多分布于二省、三省或更多省市交界地区。突破行政区划,在地震活动区、危险区周围协调地开展监测、预报、宣传、防御工作是当前进行防震减灾战略布局所必需。地震科学发展的“跨”行政区划和政府行政职能的严格区划性的尖锐矛盾,有必要提出地震减灾中的区域联防问题,本文是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燕 《防灾博览》2007,(4):44-44
近几年来.普洱市境内连续发生破坏性地震.如2005年1月26日.普洱市思茅区5.0级地震:2006年1月12日.普洱市墨江县5.0级地震;2007年6月3日。普洱市宁洱县6.4级地震。在这些地震发生后.市、县地震部门在地震现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震部门的每一名地震工作者.不需要通知都会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单位.听候安排投入到地震现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今年揭晓的2002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研制、生产、集成和推广应用”项目捧走。 这是继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监测仪器——地动仪,在跨越1870多年的星汉长河之后,两位中国地震科学家的手“握”在了一起。中国,又一次站在了世界地震监测技术的前沿,开启了我国数字地震监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防灾博览》2009,(1):85-85
地震虚拟博物馆“话说地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的一个子馆,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共同承担建设工作,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维护工作。2008年5月21日地震博物馆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暨地震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于2007年3月20-2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建民(左上)在会议上做了重要报告。中国地震局党组全体成员,地震局系统各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对2006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相似文献   

13.
张衡地动仪的否定之否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天,我们还没有能力对张衡地动仪悬挂摆的“施关发机”和“牙机巧制”做出更具体的复原。正如在赞美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时不愿给她添臂加膀一样,宁可欣赏这种超越时代的缺憾美,而把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保留给我们的后代。”本文把这段文字作为结束语是再恰当不过了。对于张衡地动仪的复原,国内外地震学界素有争议,复原的地动仪也达十多种之多。本文作者以地动仪的原理为切入点,对原理的科学性、结构的合理性等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指出了张衡地动仪与现代地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们将这篇难得的科普文章刊出,不是想得出对张衡地动仪复原的最后结论,而是意在更好地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同时也期翼着各方面的学者就此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对张衡地动仪的研究和科普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有备无患     
2003年9月1日,是日本关东大地震80周年纪念日,也是日本的防灾日。为让国人从历史的灾难中汲取教训,在可能发生的灾难中减少损失,日本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2003年8月1日开始,连续3个月举行规模宏大的地震展。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天约有300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的震波由气象厅在全国各地设置的地震仪传到展览会现场的大屏幕上,参观者可“目击”地震。日本地震仪研究开发在世界名列前茅,会场上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地震仪,然  相似文献   

15.
厦门市在中国地震局指导帮助下,于2001年11月在厦门公安消防支队和市政有关联动单位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分队。经过两年来的建设和针对性训练,现已基本具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实践证明,在中心城市组建地震应急救援分队是十分必要的。组建地震应急分队,主要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震台站担负着地震活动监测、前兆信息探索,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类观测数据的重要任务。为了贯彻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的要求,本刊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支持下,组织专业作者,深入基层台站,采访撰写反映全国台站十年来变化的系列专辑,从历史发展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角度展示历代台站人由奉献坚守逐渐发展为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国台站已由模拟观测技术转为数字观测技术模式,观测环境、技术标准的改变使台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震台站是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本专辑将向您讲述一个个真实的台站故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开发了多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自动扫描程序,能以屏幕显示及打印输出的方式给出各参数的二维等值线图和三维曲面图,使地震活动性强弱的空间分布直观化与形象化。利用本项新技术,对晋冀蒙地区近20年地震活动性系统地进行了多参数的空间动态扫描追踪。结果表明,本区6级左右地震前1、2年,震中区附近A值、E~(1/2)值等参数明显呈高值(峰区),而b值则为低值(谷区),未来强震发生于其中或边缘;在无强震发生时段,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图象则一般呈现相对均匀分布。此过程似显示了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性由“白脸”向“花脸”的转化,反映了孕震系统有序度的增加。由此认为,应用这一技术,可以系统追踪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全貌,获取较完整的地震孕育的空间动态信息,从而有助于选择未来1、2年左右的强震危险区,以及实现源的过程追踪和场的动态监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头 5年是实现我国防震减灾十年目标的冲刺阶段 ,也是我国地震系统科技人员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因此系统内人才的规划对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这一时期地震系统科技及管理人才的培养、选用和管理等提出设想和建议 ,对营造培养“十五”期间地震监测预报人才的良好环境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系统研究了江苏及邻区1970年以来较有影响的9次中强震前地震空区、中小地震条带分布等地震活动图象异常变化特征,认为江苏及邻区地震前出现地震条带、地震空区等异常现象较普遍。在本地区研究条带异常所选取的震级下限为ML30为宜,在黄海地区研究地震空区震级下限取为ML30,而陆地地震空区可取ML20为震级下限。  相似文献   

20.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指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可能受破坏性地震影响造成严重地震灾害损失,需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区域。自20世纪70印代初期开始,我国建立起年度全国地震会商会制度,对未来一年的地震趋势做出判断,并圈定若干个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的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这些重点危险区作为进一步加强监视、开展震情工作的重点目标。多年实践表明,地震重点危险区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而造成地震损失和潜在震害的却主要在大中城市集中、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