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正>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称"黄河湿地")它涉及河南洛阳市的新安、孟津、吉利3个县(区),总面积2.4万公顷,东西长96公里,南北跨度32公里。仅从地理上来看,黄河之水从这些县、区地域,或侧身而过,或穿境而  相似文献   

2.
黄河上游“十大孔兑”高含沙洪水灾害过程与输沙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19,(3)
黄河上游"十大孔兑"沙漠流域的高含沙洪水,是该区域季节交替的风水复合侵蚀作用的结果。以"十大孔兑"流域的典型支沟苏达拉尔沟为依托,基于野外原型观测,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沙漠粗沙高含沙洪水(泥流)输沙特性与致灾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高含沙洪水,由暴雨诱发,沿程叠加风力、水力、重力等侵蚀作用产沙,最终演变为高含沙洪水(泥流)灾害。降雨强度大于0. 27 mm/min且持续35~60 min以上的暴雨,大多可诱发高含沙洪水,含沙量可高达1 400 kg/m3以上。研究结果为开展"十大孔兑"沙漠流域风水复合侵蚀模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干旱半干旱区沙漠流域水土流失防控与灾害治理提供了工程参考意见;对从流域侵蚀产沙角度出发,探究黄河河道水沙变化,维护黄河健康而言,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桥梁史中,始建于宋绍兴八年的安平桥(见封底图)是我国首创,保持了80年之久的桥梁长度之冠,并以经历8级特大地震的冲击仍安然无恙而驰名中外。 安平桥横卧海上,全长2070米,其抗震能力之强主要是桥基的填砌采用  相似文献   

4.
对黄河中游干支流进行了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发现多处2012年洪水滞流沉积物(SWD),选择典型沉积地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和粒度、磁化率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干支流洪水SWD的磁化率都很低,在(31.2~51.3)×10-8m3/kg之间,这与黄河中游马兰黄土L1的磁化率相当。表明它们是尚未受到风化成壤作用影响的新鲜洪水滞流沉积物。黄河中游干支流洪水SWD粒度成分均以粉沙为主,具有一定比例的沙粒和粘粒,说明它们主要是河流洪水悬移质成分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的沉积物。与其支流无定河、延河和北洛河相比,黄河中游干流2012年大洪水SWD中粘粒含量较多。黄河中游悬移质泥沙随着搬运距离的加大,粒度成分逐渐变细。该研究成果可供黄河中游干支流防洪减灾和水土流失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为一条地上悬河,存在着严重的地震危险性,未来强震会引起大堤失稳开裂,造成特大水灾。本文研究了黄河下游菏泽和滨州地区断裂及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历史上地震发生对黄河大堤的影响,认为黄河东明——粱山段和滨州段将是黄河下游具潜在危险的地段,并提出了防御措施,这对减轻或避免黄河下游地区因地震活动而引起的水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德良 《民防苑》2009,(3):37-37
一项新研究表明:在实验室里,当白血病细胞接触到一种葡萄籽提取物时,不下四分之三的白血病细胞在24小时之间内死掉,这些白血病细胞自取灭亡,非常有效,而其他细胞却安然无恙。  相似文献   

7.
2002年7月4日。 这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日子。 在这一天,世界水利史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工原型试验——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正式拉开了序幕。 黄河——悬河 险河 伟大的黄河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奔腾不息。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黄河的洪涝灾害和决口泛滥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1946  相似文献   

8.
黄河断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了我国北方趋于干暖化 ,出现黄河断流现象 ,并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黄河断流在历史时期就已存在 ,并非现在才出现。由于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 ,整个黄河流域变得干暖 ,降水量减少并集中分布在夏季 ,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蒸发量因干旱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水土流失使河床淤高 ,增加了河水的下渗量和蒸发量 ,使中下游地区的水流无法汇入到黄河干流 ,最终造成断流。黄河断流是该河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是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必然结果。为了解决黄河断流问题 ,可以采取全流域人工降雨、下游低洼地区蓄水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壶口感怀     
车子在山中久久盘旋。四面是莽莽苍苍的山麓,山内是山,山外还是山,我们的车成了一只小小的甲虫,在无尽的峰峦间攀行。山与水总是相生相克的,有这些险象环生的山,必然有雄浑浩淼的水相伴。果然,有人说:前面是黄河。黄河,就是那我们梦里都无法忘却的母亲河!一座黄河大桥连接了山西与陕西两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多发性自然灾害区,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的其它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发生的频次高、分布广、历时长。本文从地质角度初步探讨了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认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多种自然灾害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黄河研讨会1993年年会暨黄河水土保持研讨会,于1993年10月15日至19日在陕西临潼召开。会议由黄委会和陕西省水利厅筹办,参加会议的有黄河研究会的顾问、委员、部分论文作者、水利部、中国科协、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黄河流域各省区及兄弟流域机构等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共计113人。这次会议首先回顾了中国水利学会黄河研究会一年来的工作,重点交流研讨了黄河流域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中国人民听到最多的名词是: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退耕还林……在这众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型工程中,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先期建成,并以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而享誉海内外,成为千里黄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3.
当“非典”突然袭来时,同在一个城市生活的人,为什么有的被感染,有的却安然无恙?患了“非典”的人,为什么有的病重不治,有的却化险为夷?人的自身免疫力在这其中起到什么作用?“非典”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瘟疫吗?如何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非典”?本刊特邀著名免疫学专家、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王凤连教授,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雍爱琳,就这些读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撰文,希望能给您带来祥和、健康。  相似文献   

14.
霍有光 《灾害学》1999,14(4):59-64
利用清代在治黄斗争中留下的历史文献, 对清代治理黄河的系统科学思想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总结, 目的是鉴古知今, 为当代治理好黄河提供借鉴与创意。  相似文献   

15.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溢频率为泥沙灾害的代用指标,研究了人类活动,历史地震及地形因子对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影响,研究表最,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下游泥沙灾害的重要因素,历史上人口的增加使下游决溢频率增大,人口低谷与决溢频率的低值时段相应,历史上农牧交错带的南移与下游决溢频率的减小相伴发生。北移则导致决溢频率的增大,历史地震对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有一定的影响,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与平原地貌条件的沿程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安安 《防灾博览》2011,(3):74-77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堤防保护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娜  杨磊  刘树坤 《灾害学》2001,16(1):12-17
历史上,黄河山东段曾多次泛滥,为了解定黄河下游堤防的保护范围及保护范围内的洪水风险,本文利用二维不规则网格非恒定流洪水仿真模型,研究了黄河下游山东段堤防的保护范围,该研究对于黄河下游堤防建设及两岸地区的防洪灾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河断流成因及人文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峰 《灾害学》2003,18(2):91-96
日益严峻的黄河断流现象严重地影响了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分析了黄河断流的危害、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工程措施之外,要从人口、法律制度、产业结构等人文因素方面入手缓解黄河断流。  相似文献   

19.
2003年4月22日上午,兰州市中山桥段黄河几百米宽的河面上漂着或黑或黄或白的,泛着各种颜色亮光的污染物质,引得许多晨练者和过路者驻足观望,浓烈的柴油味钻入鼻孔,熏得人们头昏脑胀,行人纷纷掩鼻急行。下午5时许,笔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兰州水文站了解到,黄河目前平均水流速为4.3公里/小时,流速为7.2公里/小时。根据推算,4月22日的黄河水面的污染物从早6时计算到当日下午6时,黄河兰州段被污染的黄河长达86.4公里,污染范围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令人担忧。 5月18日晚,兰州市雁儿湾黄河边的市民也发现附近的黄河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黑油,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臭味,已不多见的黄河鲤鱼也因污染致  相似文献   

20.
《防灾博览》2002,(1):18-19
倍受国人关注,乃致世界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以“中线”率先动工,它与咱们北京人关系最为紧密。预计建成后每年能给北京送来12亿立方米的长江之水。据专家介绍,中线工程总干渠有1245.6公里长,在黄河以南为454.9公里,在黄河以北为780.8公里,穿经黄河工程有9.9公里,所经省市有河南、河北、天津、北京。 中线工程的开工处位于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以西30公里的穿黄工程及丹江口取水工程。同时为了保证调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