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如实概括了渤海的环境污染现状 ,并全面详细地分析了造成此现状的原因 ,针对渤海现状的形成原因大胆提出一些可行性防治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如实概括了渤海的环境污染现状,并全面详细地分析了造成此现状的原因,针对渤海现状的形成原因大胆提出一些可行性防治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32  
根据沿海地区陆源污染调查材料,评价了渤海海域的环境质量现状,指出了渤海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生态受到影响,离岸深水海域水质尚好。进而分析了其污染原因,提出了保护渤海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实施渤海碧海工程,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我省区域内渤海海域的环境污染现状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造成渤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以及在海洋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省“海上辽宁”的建设,提出关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消油剂研制发展的一般概况及国内外使用消油剂的规定和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渤海海情,本文对“渤海消油剂使用指南”的制定和制定原则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讨;同时本文首次论证了在渤海使用消油剂的原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渤海近岸水域近年生态退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参考近年国家海洋局和环渤海各省市公布的海洋环境公报的基础上,分析了渤海近岸水域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及引起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说明渤海综合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实施渤海环境和生态治理工程的合理性;渤海的治理是个科学问题,应增加科技投入和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系统的模型评价和模型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7.
渤海近岸水域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依据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分析渤海近岸海域的环境现状、变化趋势、超标分布及污染源,说明影响渤海环境质量主要是陆源超标排放和水交换不畅。实施渤海环境治理具有紧迫性。渤海污染治理是个科学问题,应加强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密晨曦 《环境保护》2013,(Z1):94-95
渤海是典型的半封闭性内海,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海洋利用活动的日益频繁,渤海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压力。保护渤海生态环境健康,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渤海的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三面环陆,仅通过渤海海峡与外海相连。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和天  相似文献   

9.
李盛泉 《交通环保》2003,24(1):29-32
介绍了渤海的污染现状,分析了船舶排放对渤海污染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MMRPOL 73/78》中特殊海域与一般海域不同排放要求的对比,阐述了将渤海划定为《MARPOL 73/78》特殊区域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渤海是典型的半封闭性内海,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海洋利用活动的日益频繁,渤海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压力.保护渤海生态环境健康,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渤海的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三面环陆,仅通过渤海海峡与外海相连.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和天津等,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我国北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地带.  相似文献   

11.
渤海是典型的半封闭性内海,承接北方三大流域以及汇流区污染物,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本文通过对渤海环境治理失效原因以及日本濑户内海成功治理经验的分析,提出了建立渤海综合整治协调机制、开展环渤海三省两市发展规划及规划环评、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强化环境保护目标考核等对策措施,为渤海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近年来渤海溢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研究发现渤海岸线溢油"黑斑"和海面溢油"黑斑"现象,通过对溢油事故、溢油物理化学性质和渤海流场、风场、水温等特性的分析,阐述了"黑斑"现象的形成机理,主要原因是渤海凝聚态沉积溢油经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积聚与混合后,冬春季节容易受渤海双环流结构和风场影响在长岛和秦皇岛产生岸线溢油"黑斑",夏秋季受水温影响发生解析作用形成海面溢油"黑斑",溢油"黑斑"现象是渤海历年溢油事故二次污染效应的直接表观特征,这种现象在渤海石油烃环境容量超负荷输入的条件下将长期存在并产生严重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凌欣  韩雪 《海洋环境科学》2021,40(6):970-974, 980
渤海是半封闭型内海,陆源污染是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以海洋本身为空间范围进行污染防治仍是末端控制的方法。以陆海统筹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理论为基础,将渤海污染防治的空间范围延展到入海河流,构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实行海陆一体化的污染防治战略,有利于解决渤海的环境问题。流域?河口?渤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可以从污染防治协调管理、总量控制、科学规划和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渤海滨海湿地面积广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资源宝库、经济引擎和战略空间。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后,渤海生态系统实现了从持续退化到企稳向好的历史性转变,但仍面临着生态退化症结尚未根治,生物资源“荒漠化”趋势尚未改变,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仍然存在等问题和挑战。本文立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背景,总结“十三五”期间渤海生态保护现状,聚焦渤海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强化典型生境修复、拓展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加强海洋生态监管、树立生态适应性管理理念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庙岛湾海域石油类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庙岛湾海域位于黄、渤海交汇外,是渤海海水环的主要出口,面积116.5万平方公里,是闻名全国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多年来,长岛县环境监测站对该海域水质状况进行了持续定期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庙岛湾海域石油类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该海域石油类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变化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4~2006年进行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探讨了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表层海水营养盐的污染现状、变化规律及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受到了DIP、DIN污染,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且DIN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DIP;除个别项目外,渤海湾赤潮监控区以S4站营养盐含量最高,原因是S4站靠近河口,大量生活污水排放所致;在赤潮多发期,表层海水N、P、Si含量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6月份营养盐含量最低,8月份最高。年际变化表明:NH4-N的年际变化最为明显,表现为逐年递减的趋势,而SiO3-Si的年际变化最小。赤潮监控区DIN一直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NO3-N占DIN含量的57%~78%。近年来DIN/PO4-P和SiO3-Si/PO4-P逐年增加,而SiO3-Si/DIN则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17.
基于GAM的渤海中部水体叶绿素a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遥感获得渤海中部2003~2009年叶绿素a的浓度数据以及温度、光照和风速的月平均数据,采用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广义加性模型)模型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渤海中部叶绿素a呈现季节性的波动,叶绿素a浓度范围在(0.21~11.54)mg/m3。夏季(6月~8月)叶绿素a整体较高。春季和秋季叶绿素a的浓度波动较大,整体偏低。GAM模型的环境因子影响分析表明,光照对渤海中部叶绿素a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p0.001),5、6月份渤海中部光照强度的升高(大于250 W/m2)可能是引起同期叶绿素a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而其它环境因子(温度和风速)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渤海滨州沿岸各入海河口进行了现状污染指标的主组元分析,获得表征各河口的主要污染指标,进而说明各河口污染类型。结果表明,潮河等四河口基本属有机污染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渤海滨州沿岸各入海河口进行了现状污染指标的主组元分析,获得表征各河口的主要污染指标,进而说明各河口污染类型。结果表明,潮河等四河口基本属有机污染型。  相似文献   

20.
一、天津市能源生产和消费现状(一)能源生产 天津市一次能源生产有大港油田和渤海油田的原油和天然气。2003年两个油田共生产原油1316.3万吨.天然气8.49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