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废物种类年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比例主要来源CODdr321万吨41%制浆SS148万吨18%全过程工业废气1937万m3(其中SO232万吨)1.8%亚硫酸盐纸浆工业固体废物546万吨0.8%锅炉、碱炉和SO2发生炉我国制浆造纸业产生的主要污染物(1995)  相似文献   

2.
常州市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历程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州市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既是有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居沪宁两大都市之间,北枕长江,南濒太湖,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312国道贯穿全境,空港连接全国的大部分主要城市。全市总面积4375km2,市区280km2,总人口340万人,市区人口80万人。199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5亿元,人均1.5万元,完成财政收入4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8.8∶55.3∶35.9。常州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50…  相似文献   

3.
1 丹麦能源构成与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丹麦的能源主要由自产的原油、天然气、风能、生物质能以及进口的煤构成。在北海海域,丹麦自己有9个油田和3个天然气田。自1993年以后,丹麦的原油、天然气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成为净出口国。1997年净出口原油约280万t,天然气29.5亿m3。1997年产油1337万m3,产天然气74.8亿m3,使丹麦跻身于继英国、挪威之后的西欧第3大油气生产国。丹麦电力生产中,燃煤火电仍占绝对优势。1997年煤炭进口量为13504万t,主要来自南非、波兰、哥伦比亚和澳大利亚。火电…  相似文献   

4.
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要注意合理施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有人口12.1亿,每年净增人口1300万。据1996年国家统计局的预测,如果人口总和生育率(TFR)保持在现在1.9的水平上,那么我国总人口到2000年将达到12.7亿,2030年达到最高峰14.8亿。我国虽然有960万...  相似文献   

5.
东江水库对耒水中下游原生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东江水库建成对耒水中下游水生生物的影响,1993年作者对东江水库坝下耒水中下游原生动物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四个断面共发现原生动物84种,其中丰水季(8月)59种,多于枯水季(10月底)的46种,但丰水季数量(435个/L)和生物量(0.036mg/L)都低于枯水季(3.244个/L,0.335mg/L);多样性指数与种种类数一样,多是丰水季大于枯水季。建库后,从中游到下游原生动物种类数,数量  相似文献   

6.
护岸堤林建设是建设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林种空间布局与配置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沿江而布及成连续林带的特点。其发展的土地潜力取决于岸堤线长度、林带建设宽度和建设地带内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等三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研究江段护岸堤林发展土地数量潜力规模为25123.4~41938.9hm2,其中需造林绿化的宜林荒地地(第一类潜力)为8214.5~13757.3hm2,需改造更新的疏灌林地和需加强抚育的未成林造林地(第二潜力)为5409.3~9015.5hm2,需退耕还林的耕地(第三类潜力)为11499.6~19166.1hm2。  相似文献   

7.
孟庄镇地处豫北平原,位于新乡市和辉县市交界处,辖27个行政村,面积35.5km2,人口54834,耕地2232.6hm2。改革开放以来,孟庄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1998年(按照新统计口径计算)全镇社会总产值12.8亿元,贡献国家税金29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6元。先后荣获“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中国乡镇管理先进单位”和“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等称号。一、实验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孟庄镇自1995年1…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中国沿海省份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0年全国1:400万的地形矢量数据,2000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直辖市的分县统计数据,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资源、人口数据等,以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人口压力、资源储备、环境保护为主要依据,选取其中代表性参数为主要指标,建立中国沿海省份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以1km×1km的栅格(GRID)为基础,采用GIS分析手段获得沿海省份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结合本课题组所做的中国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探讨中国沿海省份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黄浦江上游地区水环境污染负荷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黄浦江上游地区的水环境污染来源、污染负荷及其特征,为管理部门控制污染、提高上游地区水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调查中了解到污染源种类主要有4类:工业、事业、生活和畜禽污染源;水源保护区内年用水量为22196万t.污水量为17755万t/a,其中工业污染源352个,排放量占46.3%,事业污染源4108个。排放量占22.3%,生活污水排放量占30.6%.畜禽污水排放量占0.8%;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排放去向主要分4种:直排河道(占40.4%),进入市政泵站后排出(占3.9%)。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占20.5%),通过合流污水收集系统排出(占35.3%)。根据黄浦江上游地区水环境污染负荷特征,建议黄浦江上游区域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利于水源保护的区域发展模式和格局;通过采取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建设并重的一系列措施,有效抑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黄浦江上游上游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确保上海市的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万州区龙宝地处三峡库区中心,位于重庆市东部,城区沿长江北岸展开,依山傍水,颇负“江城”之誉,素有“川东门户”之称。幅员面积605km2,总人口49万,其中城区人口20万,是万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三峡工程设计水位高程175m计算,2/3的老城区将被淹没,各项实物淹没指标占全库区的1/3。淹没涉及6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淹没土地1085.21hm2、房屋200多万m2,工厂、企业搬迁124家,移民11.8万。1996年10月,龙宝被批准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几年来,龙宝抓住三峡…  相似文献   

11.
利用抽样调查和收集资料得到的数据,对张掖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影响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张掖市退耕还林(草)社会可持续性的评价结果为“较好”;2002—2004年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在三年内给农户带来了17229.62万元的纯收入;通过三年的退耕还林(草),能增加植物碳量累积(NPP)170658.11t,NEP总量增加44544.94t。同时,还针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议:希望继续增加退耕还林(草)面积,在今后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安排合理的还草面积,增加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配套费用。政府有关部门应切实解决退耕农户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型港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上海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长期目标,将港口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对如何建设生态型港口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筛选得到45项单因素指标,针对不同类型的港区有所分异,整个评价体系分为5个准则层(生态环境、经济效率、污染控制、环境管理、社会评价)和10个因素层(大气/声环境、生物资源、基底质量、经济发展、生产效率、循环经济、污染排放、清洁生产、环保投入、社会参与),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层次的权重分配。进而根据2005年上海港年均生产状况和2006年上半年的港区环境-资源调查,尝试对上海港7种主要类型(集装箱、件杂货/成品、多用途、干散、粮食港区、液散、客运)的15个港区进行了现状评估。然而,生态港评价系统的指标选取、权重制定、评估级别等实践与完善仍需要多学科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最后,项目还提出了水生态健康、航道淤积、生态风险、水陆景观等非定量生态港评价因子。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粮食生产的主成分分析及其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安徽省1978~2010年的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在对33 a来粮食动态变化的定量定性分析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因子。然后根据安徽33 a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安徽省未来20 a(2011~2030年)的粮食产量进行中长期的模拟预测,以期为相关部门粮食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1978~2010年,安徽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2)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成本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粮食生产在2011~2030年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2030年粮食预测产量达到4 119万t,比2010年增长了1 039万t,年均增长15%。〖HJ1〗〖HJ〗  相似文献   

14.
从流量和流向两方面,评估探讨了重庆市煤炭资源流动平衡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对重庆市未来5年外省煤炭输入量的预测值,给出相应的建议。结果表明:(1)重庆市煤炭资源产消失衡,自给率逐年下降,需要大量调入外省煤炭弥补其缺口;重庆市煤炭资源流动比率不断上升,煤炭资源流入强度不断加大,对外依赖性不断加强。(2)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重庆市煤炭产需失衡,成为其煤炭资源流动持续增强的根本原因,煤炭资源势差是周边煤炭资源流入重庆的主要因素,距离成本、交通成本和价格差影响着重庆市煤炭供应源的具体选择,从而使距离近、交通通达性较好的四川和贵州成为重庆市主要的两个煤炭供应源。(3)在重庆市外部的煤炭产区中,宁夏、陕西、新疆有望成为重庆市煤炭供应的重要来源,加快陕煤南下以及疆煤入川、渝铁路通道建设是保障重庆乃至整个大西南地区能源供应稳定的重大举措。(4)根据未来5年重庆市外省煤炭输入量的预测结果,指出适当提高公路和水路煤炭运能等措施可解决短时期重庆煤炭紧张的问题。此外,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和重庆港口优势,加强储煤基地、煤炭中转码头建设,是保障重庆市未来煤炭供应稳定和能源安全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大坝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贵州省万亩(1亩=1/15 hm2)以上的坝子为研究对象,以GIS为技术支撑,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提取研究区10 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05年、2005~2010年两个时段,耕地面积一直在持续减少,第二时段的变化比第一时段更剧烈;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水域、道路在两个时段都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在第二时段比第一时段增加的速度更快,其它3种地类增加的速度有所减缓;灌木总体变化是出现先减后增的趋势;(2)耕地在2000~2005年的流向主要是林地,在2005~2010年流向主要是居民点和城镇建设用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受人口、经济效益、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废旧汽车再生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废旧汽车再生资源成为资源供应的又一重要来源,关于其回收潜力的研究则是再生资源有效再利用的重要前提。本文建立了汽车产品在生产-消费-报废-排放全过程物质代谢的动态分布模型,基于威布尔分布密度函数构建汽车寿命模型,并进一步建立汽车消费量及再生资源回收潜力预测模型。利用1990-2010年我国轿车、客车、货车消费的相关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分别从国家、区域两个层面预测了汽车报废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再生资源回收潜力,并探讨了三种类型汽车消费比例及各类型汽车平均寿命的改变对其报废量及再生资源回收潜力的影响。据预测,2020年当年将产生废旧汽车近1 400万辆,再生资源回收潜力约3 100万吨;其中我国东部地区废旧汽车再生资源潜力超过全国的50%。不同类型汽车消费比例的变化或汽车使用寿命的延长均对再生资源总量及回收年限均产生影响,在进行废旧汽车回收拆解及资源化利用等园区、基地规划时应予以充分考虑,以实现产能的匹配及再生资源的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气象行业的“寒冷程度等级”,采用1961~2017年中国545个日值最低气温站点数据,从气候态特征、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3个方面分析近57年来中国不同寒冷天气日数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7年中国寒冷天气日数随着寒冷等级降低而逐渐增多。其中极寒和严寒天气日数仅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随着寒冷等级降低,寒冷天气日数逐渐向南方发展。(2)1961~2017年中国不同等级寒冷天气日数变化趋势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高等级寒冷天气日数以减少趋势为主,且主要集中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随着寒冷等级降低,寒冷天气日数呈增加和减少趋势的范围不断增加。1991~2017年的高等级寒冷天气日数变化趋势相比1961~1990年偏小;随着寒冷等级增高,趋势偏大的地区不断增多。(3)1961~2017年中国高等级寒冷天气日数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波动较大;随着寒冷等级降低,寒冷天气日数波动较大的地区逐渐向南方发展,且呈现出南方波动大、北方波动小的特征。中低等级寒冷天气日数波动差异特征分别集中在长江流域地区和南方沿海沿边地区。高等级寒冷天气日数波动差异特征则主要集中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为避免传统能源效率测算中的偏差,采用非径向的SBM方向距离函数对1996~2010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在环境约束下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对“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全国及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各地区的能源效率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无效率来源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尽管样本期间全国整体能源效率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能源利用无效率,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低、环境污染高排放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各地区间、区域间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对造成能源效率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除环境因素外,能源投入利用水平低是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效率提升的主要瓶颈因素,而经济产出水平则制约了西部地区效率水平的提高,这为因地制宜的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皖江城市带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灌溉、农地翻耕、农机运用、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 7个主要碳源,测算皖江城市带1991~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年的273万t增加到2010年的535万t,年均增长率为1035%,同时2010年其排放量约占安徽省碳总排放量的443%。1991~2010年研究区人均农业碳排放年均增幅26%,农业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584%,碳排放强度年均降幅3769 t/亿元。研究区农业碳排放以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为主(占总排放量的5987% ),且化肥碳排放比重年均增长最快达1618%。各市农业碳排放量六安最大,安庆较大,铜陵最小,其中平均增幅最大为六安298万t/a,最小为铜陵009万t/a;碳排放强度最大为六安,较大为滁州,最小为铜陵,平均降幅最大为滁州64774 t/(亿元·a),最小为铜陵19760 t/(亿元·a);人均农业碳排放量最大为滁州,最小为铜陵,人均增加量最大为六安460 kg/a,最小为合肥039 kg/a;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最大为芜湖836%,最小为马鞍山345%。最后根据该区农业碳源的构成特点和动态特征,为其降低农业碳排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成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全球水资源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跨流域调水是我国东部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相当充沛,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但是,“万里长江 险在荆江”,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举世嘱目,也是历来沿江各级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腹大患。解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合理分配、利用长江中游的水资源是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治水的重要方略之一。由华中师范大学李新民主编的《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一书,系统、全面而又详尽地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所处的区域自然地理背景、洪涝灾害历史与现状、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和防洪对策等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加强水环境的管理和保护。该书在第二章“水资源时空分布”中,论述了区域降水、径流、蒸发、水质等水资源要素,列举了长江中游干流、汉江、洞庭湖与四水、鄱阳湖与五河这四大水资源分区,对区域水资源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提出开发利用总体思路。在第四章“洪涝灾害及其防治”中,分析了区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分区形势,探讨了防洪对策;在与历史大洪水对比中,运用了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有关数据与经验。在第三、第五章中,分析了区域水资源的优化利用与产业开发途径,探讨了构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系统,初步研究了分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指出以武汉等大中城市为中心和沿江沿湖地带为主的持续发展的构想。这些都可以给区域发展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带来某些新思维的启迪。 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主体部分,它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我国中部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而且极具潜力的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该区虽然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毗邻的沿海地区而言还滞后很多。因此,积极抓住战略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是该区域发展的首要任务。该区水土资源条件优越,特别是长江中游干流与主要支流,水资源丰富。沿江河湖泊平原与岗地浅丘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鱼生产基地和菜、果、林、茶重要产区,沿江重要城市基础建设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具有一定规模;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大力搞好用水治水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而国家对长江水资源开发决策无疑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紧邻的宏伟三峡工程、即将大规模开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都是跨越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项目;相关的长江中游防洪工程建设,以及区内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生态环境整治与产业调整,武汉—岳阳—长株潭与九江—南昌等大中城市建设,都与区域丰富水资源开发利用(包括防洪)紧密相关。《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著者,正是在承担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一系列问题,撰写出此部有关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综合性专著,填补了该区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在分支学科发展理论上有所创新。特别是著者应用系统的方法,将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综合考虑,阐述长江中游及主要支流丰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理与实践,提出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设想;为特大型项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区域的影响和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区域生态环境整治与防洪治涝问题作了比较深入探讨。因此,该专著不仅对长江中游地区有关管理与研究部门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而且也可为大江大河主要水资源区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