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为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环保局于 1 992年组织制订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新修订的《国家方案》。新《国家方案》为各相关行业推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替代品和替代技术 ,确定了替代技术的实施计划以及需要优先发展的国内替代技术。新的《国家方案》还重新核算了我国今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所需的多边基金资助费用 ;确立、完善了确保淘汰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体系。中国将实施臭氧层保护的新《国家方案》  相似文献   

2.
198 7年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该议定书确定了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时间表 ,使全球保护臭氧层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1990年、1992和 1997年分别通过了议定书的《伦敦修正案》、《哥本哈根修正案》和《蒙特利尔修改案》 ,对议定书内容进行了质性的补充 ,比如建立多边基金 ,帮助第五条国家淘汰其ODS。虽然近几年来全政治协商会议的履约活动在各国的大力努力和合作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保护臭氧层工作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资金不足、技术转让障碍、第二条国家向第五条国家转移ODS、过分看重商业利益。…  相似文献   

3.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第7次会议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第17次会议于2005年12月15日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来自150多个缔约方的500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国政府代表团20多位与会。  相似文献   

4.
德国研究人员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的负效应将导致北极上空臭氧层的损耗比科学家原先估计的快3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像毯子一样,把热量束缚在地球大气层较低的位置。为使之达到平衡,位于地球大气层上方的同温层就变冷了。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随着北极上空同温层持续变冷,此处臭氧层的消耗也将大大加速。在过去10年里,科学家对冬季北极上方的气候状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极地上方同温层的云量严重影响着臭氧层的损耗。冬季,同温层在距离地面2 0km处形成云层,…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们新近公布的一批研究成果表明,北半球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这将迫使人类加快停用破坏臭氧层化学物质的步伐。近年来,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的信息,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忧虑。1991年南极上空连续第三年出现“空洞”,臭氧层破坏面积达2072万平方公里。从1991年11月15日至1992年3月31日,来自17个国家的250名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过度消耗,以及诸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生物多样性消失、有毒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一切都迫使人类重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并努力寻求一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即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英国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工作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并做出了一些有世界影响的贡献,如英国在臭氧层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南极臭氧层空洞,随后世界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力量研究臭氧层消失的机理,并对国际政治发生了直接影响,最后导致了蒙特利尔公约的签署。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据联合国最近公布的一份科学调查报告称,人为地破坏地球表面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五年来已减少40%。现在科学家已重新估计世界各国清除化学品以补救臭氧层的速度能够增快,美  相似文献   

9.
198 5年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号召和组织下进行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谈判。通过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该公约在前言中指出了臭氧层破坏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影响 ,并根据《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的原则 ,呼吁各国采取预防措施 ,使本国内开展的活动不要对全球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呼吁各国加强该领域的研究。该公约在前言中指出 :在保护臭氧层中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要求 ,这实际上暗示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全球一半问题上的合作原则 ,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该公…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被认为是关系到全球未来 10~ 2 0年环境与发展进程走向的路线图 ,是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积极努力的最新结晶 ,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它必将对未来环境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提出了诸多明确目标 ,并设立了响应的时间表。2 0 0 5年年底前实现的部分目标各国应最迟在 2 0 0 5年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支持发展中国家 2 0 0 5年底前制定出水资源综合管理和提高用水效率的规划 ;确保在 2 0 0 3年和 2 0 0 5年前充分补充资金 ,促进执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和保护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认识和要求。本文阐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重大问题上的合作与分岐,以及我国对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的“阿基米德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世界十大经济国每年能源的生产占全球的62.1%,消费为71.0%。重要矿产资源的生产多排在世界前10名生产国之,外面是消费则多排在10名之内,且对这些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多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Granger causal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s, from 1980 to 2007 in Bahrain, controlling for capital and urban population using Toda and Yamamoto’s approach.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is unilateral causality which runs from urban population, economic growth, capita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to environment. Further, we found strong support for causality running from economic growth to energy consumption, emissions and capital. The existence of these linkages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of Bahrain may pursue energy efficiency strategies and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policy in the long run without impeding economic growth. Additionally, the long run pursuit of high economic growth given sustained increases in energy efficiency may also reduce CO2 emissions intensity per unit of her GDP.  相似文献   

14.
Malaysia has made a pledge to reduce voluntarily her carbon dioxide-equivalent (CO2-e) gas emission’s intensity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y up to 40 % based on 2005 levels by 2020. The country is considering implementing economic instruments, among others, to assist the achievement of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while contributing towards the nation’s energy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is paper develops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explicit energy-emission linkages to appraise the economy-wide and welfare impacts of carbon and energy tax policies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in Malaysia.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egative macroeconomic impacts of carbon and energy taxes are small relative to the quantum of emission reduction. A Hicksian welfare criterion is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revenue natural shifts in carbon and energy taxes. Revenue neutrality assumptions show that carbon taxation is the best choice when it can provide a double dividend if the generated revenue is used for the purpose of consumption subsidy on household purchases. The notion of the double dividend is confirmed when the change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will result in a welfare improvement, while CO2 emission is decreased effectively.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carbon tax policy results in greater emission reductions relative to energy taxes, while the use of renewable energy will increase more substantially.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由“环境-资源-生产-消费-环境”组成的物质循环系统.在这一物质循环系统中消费通过前后相关联,从生产到资源利用和直接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两个方向影响着城市环境。据此.以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为例.以能源、交通、水资源和家庭消费等四项指标代表消费结构构成.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等计量模型来定量研究1990-2002年13年尺度下消费构成变动对环境的影响.探讨城市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中美两国经济发展与铜消费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表明,经济增长与铜消费量密切相关。本文由IPAT方程推导了铜消费指标与GDP间的关系式,得出GDP的年增长率(g)的单位GDP铜消费量的年下降率(t)是影响铜消费量变化的两个重要参数。给出了中、美两国铜消费指标与GDP间的关系曲线;中国1960-2004年间单位GDP的铜消费量并未形成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美国1941-2004年间单位GDP铜消费量的变化总体上逐年降低,1941年为17.80kg/10^4USD,2003年为2.56kg/10^4USD,单位GDP的铜消费量降低近7倍。对应不同的单位GDP铜消费量年下降率的假设,估计了未来25年内中国经济增长与铜消费指标间的关系以及单位GDP铜消费量降低的倍数。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7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相关的经济指标数据,从经济发展、能源工业产值占相应省区GDP的比重等方面分析了2007年中国各省市区能耗现状,结果发现: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区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低,经济较落后的省区这两种能耗指标较高;能源工业产值占相应省区GDP的比重越大,这两种能耗指标值越大。由此建立单位GDP能耗或单位IAV能耗与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工业产值占相应省区GDP的比重三者之间的结构模型,同时基于单位GDP能耗和单位IAV能耗,分别将中国各省区分为4种类型,并构建了二维矩阵表,据此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人口的不断增长,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不可持续的居民食物碳消费是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居民食物碳消费是环境碳循环研究和可持续消费的重要内容。采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研究了1985~2007年安徽省城乡居民食物碳消费结构和食物碳消费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并对城乡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家庭食物碳消费结构转变较农村显著,城市居民食物碳消费从以“粮食碳消费为主”的比较单一的消费模式转变为以“粮食、肉类、食用植物油碳消费为主”的多元消费模式;而农村居民食物碳消费从以“粮食碳消费为主”转变为以“粮食、食用植物油碳消费为主”的多元消费模式;(2)城市居民人均、户均食物碳消费量均呈下降趋势,但食物消费总量却呈上升趋势,加剧了食物碳消费的环境影响;农村人均和户均食物碳消费和碳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但人均、户均食物碳消费仍高于城市,农村居民食物碳消费的生态压力依然较大。(3)Pearson乘积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城市居民人均食物碳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恩格尔系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而影响农村居民人均食物碳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索可持续的居民消费模式和减轻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业用水效率的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9~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Frontier4.1软件测算了我国各省区历年工业用水效率值,还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各省区分为高效率组、中效率组、低效率组进行工业用水效率差异分析,接着选择自然资源、经济水平、工业发展、工业结构、用水结构和政府影响这6个因素,构建Tobit回归模型对这6个驱动因素分全国、高、中、低效率组样本分别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如下:我国工业用水效率平均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值差异较为明显;工业用水效率整体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我国各省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处于一种较快的增长趋势且地区间的工业用水效率差距在不断缩小;人均水资源量与工业用水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经济水平驱动因素和工业发展驱动因素都与工业用水效率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合理的工业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政府作为对于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The materially intensive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lifestyles present a major challenge to sustainability. The major part of consumption is determined in households; therefore, most of the environmental load is allocated to households as well. In order to examine how environmental impact by household consumption varies during the prosperous period, one needs to explore the alteration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ucture, considering that discret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categories influence environmental impact distinctly. Regarding that, alteration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structures are also partially influenced by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cess. So convergence of new member states of the EU to the old ones by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ucture was analyzed. For estimation of occurrence and the extent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structure, X-convergence was applied. Therefo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5–2007, the Czech Republic, Estonia, Lithuania and Slovenia were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Latvia with Poland achieved the least in converging toward the EU-15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of distinct consumption categories in relation to acidifying compounds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tensities, it was revealed that alteration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structure led to smaller levels of household environmental impact with the exception of Hung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