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创新:依托武汉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过上千年的发育和发展,我国长江中游流域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以武汉为中心、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落的雏形。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分析以及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区域的比较,阐明了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和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深层次制度性障碍,提供了诸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跨行政地界的区域协调机构,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促进区域内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以区域整体协调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圈层梯度推进、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点,从而促进全国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成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全球水资源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跨流域调水是我国东部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相当充沛,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但是,“万里长江 险在荆江”,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举世嘱目,也是历来沿江各级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腹大患。解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合理分配、利用长江中游的水资源是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治水的重要方略之一。由华中师范大学李新民主编的《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一书,系统、全面而又详尽地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所处的区域自然地理背景、洪涝灾害历史与现状、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和防洪对策等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加强水环境的管理和保护。该书在第二章“水资源时空分布”中,论述了区域降水、径流、蒸发、水质等水资源要素,列举了长江中游干流、汉江、洞庭湖与四水、鄱阳湖与五河这四大水资源分区,对区域水资源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提出开发利用总体思路。在第四章“洪涝灾害及其防治”中,分析了区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分区形势,探讨了防洪对策;在与历史大洪水对比中,运用了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有关数据与经验。在第三、第五章中,分析了区域水资源的优化利用与产业开发途径,探讨了构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系统,初步研究了分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指出以武汉等大中城市为中心和沿江沿湖地带为主的持续发展的构想。这些都可以给区域发展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带来某些新思维的启迪。 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主体部分,它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我国中部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而且极具潜力的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该区虽然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毗邻的沿海地区而言还滞后很多。因此,积极抓住战略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是该区域发展的首要任务。该区水土资源条件优越,特别是长江中游干流与主要支流,水资源丰富。沿江河湖泊平原与岗地浅丘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鱼生产基地和菜、果、林、茶重要产区,沿江重要城市基础建设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具有一定规模;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大力搞好用水治水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而国家对长江水资源开发决策无疑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紧邻的宏伟三峡工程、即将大规模开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都是跨越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项目;相关的长江中游防洪工程建设,以及区内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生态环境整治与产业调整,武汉—岳阳—长株潭与九江—南昌等大中城市建设,都与区域丰富水资源开发利用(包括防洪)紧密相关。《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著者,正是在承担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一系列问题,撰写出此部有关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综合性专著,填补了该区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在分支学科发展理论上有所创新。特别是著者应用系统的方法,将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综合考虑,阐述长江中游及主要支流丰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理与实践,提出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设想;为特大型项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区域的影响和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区域生态环境整治与防洪治涝问题作了比较深入探讨。因此,该专著不仅对长江中游地区有关管理与研究部门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而且也可为大江大河主要水资源区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伊春市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进行仿真模拟,得到伊春市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目前伊春的发展态势未达到良好或优质水平,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仍存诸多问题,工业、林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巩固与稳定;基于持续发展取向,依据仿真结果设定了伊春市持续发展的常规发展模式、适度发展模式与经济高速发展模式三种方案,筛查选取了适度发展模式作为伊春市未来20年发展的最佳方案,为实现方案顺利实施,研究从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伊春市发展战略设计,有效调控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4.
一、环境与经济圆桌会议 加拿大政府认为,要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改善现有的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提高全民对持续发展的意识。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合作与参与,强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人人有责,人人须有所行动,这一指导思想符合加拿大的实际情况。加拿大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对私营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影响非常有限,加之加拿大各省对教育、林业、矿山资源、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立法权,所以联邦政府不可能,也做不到制订一个全国持续发展规划。鉴此,政府不设立专门权威机构来指导或协调全国的持续发展战略和其行动计划,而是采用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模式来实施持续发展战略。加拿大“环境与经济圆桌会议”就是这一模式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伴随对全球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审视与反思,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迅速萌芽传播,与此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自身对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自然资本论与人力资本论迅速发展。以广义资本论为基础,本文将传统的三次产业拓展划分为六次产业,并重新归并为三大类———生态产业、经济产业与人力产业,阐述了各类产业不同的产业范围、生产行为、产业功能和对应的社会需求;进一步,以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初步刻画了各类产业间的联系。新的产业分类体系拓展了产业发展的自由度,有利于区域产业优化选择、组织与产业结构调整,并有可能改变传统的递进式经济发展模式,这对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区域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脆弱生态环境耦合下的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表明,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存在一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耦合,这种耦合是一种非良性的耦合,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我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革新现有的贫困人口生存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据此,本文提出了实现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应是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绿色食品和开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区域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缺水、水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焉耆盆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通过对系统内在作用机制的分析,综合考虑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其它资源之间的关系,确定出系统的目标、主要决策变量及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求解,预测了研究区未来规划水平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各项指标,为合理分配该区域的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用水量提供参考;为实现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日照市自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以来,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加强港口管理,搞好对外开放,开发建设鲁南,振兴山东”的建市指导思想,从日照市情出发,面向21世纪,努力办好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立足市情,积极扎实地开展社会发展综合实验 日照作为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港口城市,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已严重影响着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迫切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依靠科技进步,走出一条经济与环境、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路子。(1)城市科技、管理水平偏低,只有在社会发展上下功夫,才能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2)日照在工业化进程中,也开始遇到生态环境等问题,只有及时认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与区域重新组合,亚太地区经济日益繁荣,异常活跃。利用空间技术进行资源勘探与开发、环境监测与保护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提出了《21世纪议程》,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采取新的政策,积极参与近几年对空间应用的国际合作。反映了充分发挥现有空间应用潜力、加强空间应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0.
绿色低碳港口模式建设旨在实现港口经济高效、资源综合利用、环境友好,能源节约,促进港区以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的模式持续发展。建设绿色低碳港口模式是将"港区-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理念,渗透到港区建设和作业相关的各项活动中,提高港口经济活动的资源使用率,减少港区对所处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低碳运营和节能减排。本文以镇江港为依据,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镇江港绿色低碳港口发展模式指标体系,并提出分阶段目标,为镇江港绿色低碳港口建设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未来发展持续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和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中心,具有明显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其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及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开发和构建城市未来发展持续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UFDADSS),对加强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价、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及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多样性、空间性、动态性等特征,从体系结构、功能模块、集成方式等几个方面,对UFDADSS的构建和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The new English regional governance framework presents fresh opportunities to direct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 more sustainable direction. However, for the North West region it is yet to be seen how these aspirations can be reconciled with the strong 'pro-growth' aim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rategy. Within this context, the nature and findings of two interlinked projects which aimed to investigate and model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es are presented. The first, 4-sight, is a resource flow audit for the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Focusing on mineral flows, a mass balance methodology is used to facilitate a cleare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use of resources and the generation of waste. Findings from 4-sight were then used in a second project, AtlasNW, involv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digital atlas and future scenario model. Both projects make a useful contribution to the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agenda through providing data and tools to underpin decision-making.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区域PRED系统的概念、特征、演化机制进行了剖析,并采用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手段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调探与决策制定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可操作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上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结合广东省江门市可持续战略规划的实践,对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概念、内涵、基本框架以及技术流程进行探讨。基本结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应以“环境社会系统”全新的视角,回答一个区域该如何化解“三大供需矛盾”,消除“三大危机”,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对区域环境社会系统这类开放型复杂巨系统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需采用专家经验与计算机建模相结合、反复试错、多元互动的综合集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敏感性极高的滨湖区正面临着人类开发带来的环境威胁。旨在通过滨湖区空间管制,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和减少开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负面环境问题,实现滨湖区持续、健康发展。应用模糊评价与GIS空间分析方法,首先从生态环境敏感性、经济发展潜力两大方面出发,构建了包括2项I 级指标、9项Ⅱ级指标和32项Ⅲ级指标的滨湖区空间管制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GIS空间分析模块,以500 m网格为基本评价单元,分别进行滨湖区的生态敏感性、经济发展潜力以及二者的叠加评价。结果显示:滨湖区从单元上可确定4类开发功能取向(适宜、较适宜、限制、禁止建设),从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要求下,从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需要,宜将滨湖区划定不同功能的空间管制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异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主要以单一经济指标或复合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因子,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差异背后的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不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应是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基于这一理解,从可持续协调发展入手,建立了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表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支持3个方面的27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区域综合发展的测算方法,提出了综合发展指数和发展协调指数。在案例分析中运用所设计的测度方法对江苏省内县级行政单位的综合发展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淮阴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淮阴市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示范研究的实践,探讨地级市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在国土规划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区划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区域划分。本文结合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对中国自然地理与杜会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的研究成果.借鉴黄秉维先生所提倡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自然区划、经济区划、生态区划.人口区划等四种全国性区划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区划系统。采用叠置与专家评判法首先将全国划分成三大地带.再在三大地带内部划分出N个大区:然后对全国县域(或公里格网)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并按类型归并.将归并结果嵌入到N个大区中,用大区的可持续发展等级及地区编号对其命名。  相似文献   

19.
论水资源格局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我国水资源自然格局及利用格局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撑的水资源,其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格局,即流域经济系统格局,并实现流域基础上的区域竞争与协作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1999,25(6-7):701-712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s substantial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systems. The emerging ecosystem management paradigm of multiple stable states, non-linear systems behaviour, discontinuous change, self-organisation and multiple development pathways has major implications for when and how change in complex systems occurs and how it can be managed. It also poses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for modell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fundamental constraints relating to: scaling mismatches, synthesis of non-homogeneous information, multiscaled system interactions, complex management systems, uncertainty in causal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of trade-offs, and valid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 for sustainable grazing management, called Landassess DSS, attempts to deal with some of these issues through an integrated systems approach to DSS development. This approach utilises object-oriented techniques, knowledge-based system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a state-and-transition model framework to model the critical change processes. It provid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s and constraints to change in complex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s, as well as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kely trade-offs between resource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production at a scale relevant to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i.e., paddock or proper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