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针对水利枢纽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干扰机制,提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BF神经网络建立水利枢纽施工干扰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尼尔基水利枢纽为例,对其施工干扰区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各指标在施工期间均跌到最低点,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会进步指标和景观生态性指标。但是在恢复过程中,这两类指标的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当外界干扰超过其自身的承受能力时,对其进行恢复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可见,RBF生态评价模型可以对施工干扰区生态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干扰后的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也可对治理后的效果进行预测评价,并为其他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干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运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防护费用法等评估方法,以皂市水利枢纽工程为例,构建了5个生态补偿主体受益评估模型和8个生态补偿对象受损评估模型,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对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皂市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生态补偿标准为0676 0×108元/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水电开发业主是主要的生态补偿主体,其承担的生态补偿额分别占总生态补偿额的6805%和2658%;移民和河流生态系统本身是主要的生态补偿对象,其获得的生态补偿额分别占总生态补偿额的7574%和1695%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与湿地生态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的重要内容,针对公众围绕枢纽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质疑,通过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的分析,提出了鄱阳湖的生态保护目标与主要保护对象,论述了鄱阳湖近年来出现的水量不足、水质恶化、湿地退化、渔业资源萎缩等主要生态问题,介绍了目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构想,分析了枢纽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枢纽工程的科学论证与科学规划,进行生态系统设计,实行阶梯式水位、适应性生态调度和动态化科学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湖区氮磷营养盐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EFDC模型构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与主湖区的二维模型,使用Delft3D软件划分研究区域网格,并以2010年实测TIN、TP数据为初始条件,模拟水利枢纽运行前后湖区氮磷营养盐的变化特征,验证结果显示TIN 和TP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证明了模型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水利枢纽运行后,枯水期湖区TIN、TP浓度分别增长2042%和2055%,达到286和044 mg/L,饶河是湖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平水期湖区TIN、TP浓度分别增长1339%和1290%,达到208和018 mg/L,赣江主支与修河的汇流是湖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枢纽对氮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磷素的控制上;在以松门山为界的南、北湖区,TIN表现出北湖区>南湖区,TP为南湖区>北湖区的变化特征;湖区N/P比值为927,比实测值低291%,磷素污染较重  相似文献   

5.
针对由于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和缺乏有效评价方法造成的科技人员能力难以评价问题,本文在进行科技人员评价指标设计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阿米虫图(ATSI)和晴雨表图(BTS)来构建科技人员的针对性评价模型。通过ATSI图和BTS图的绘制,不仅能有效地将科技人员的评价与其他员工的评价区分开来,体现科技人员的技术价值,同时也能够直观地展现科技人员在每一项指标的表现情况,实现动态、量化的针对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国家对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极为重视,从50年代开始就组织力量进行研究。80年代以来,研究工作更加广泛、深入,并列入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最近有关部门编制了《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已通过了主管部门的预审和国家环保局的终审。  相似文献   

7.
1997年11月18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标志着第一期工程结束、进入第二期工程实施阶段。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等巨大综合效益,是跨世纪特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不仅对我国能源秘至整个经济布局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对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选择受锑矿开采活动影响较严重的都柳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丰水期和枯水期干支流河水及悬浮颗粒物样品,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和样品分析获取数据,探明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流域水体中锑(Sb)的时空分布及迁移转化,揭示Sb的形态与净化机制.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区弱碱和氧化性水环境有助于矿渣中辉锑矿溶解;流域水体锑含量介于0.00~ 86.30 μg·L-1(丰水期)和5.10~487.26μg·L-1(枯水期),丰水期稀释作用较强,含量较低;由于辉锑矿(Sb2S3)氧化分解释放Sb和SO42-,二者含量显著正相关;干流水体溶解态锑主要以迁移性较强的SbO3-存在,沿流向含量降低,并受污染支流及水库影响;水体悬浮颗粒物对溶解态锑具有一定的吸附净化作用,溶解态和颗粒态锑比值介于28~1180;稀释作用是水体锑含量降低的主要净化机制,同时在水利枢纽的调控作用下,出境断面锑含量可降至5.34 μg·L-1(丰水期)和9.75μg·L-1(枯水期).治理流域内受污染支流,并借助稀释作用和梯级水利枢纽调节功能,能够有效降低水体锑含量及输送通量,预防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9.
人口时空分布研究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以及生态资源环境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南京市秦淮区为研究区,选择Google Earth平台提供的2014年空间分辨率为0.27 m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根据人们日常活动的时空位移规律,获取“人口-昼夜-土地利用”匹配关系,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建模和空间分析技术,实现100 m格网单元尺度下的昼夜人口空间分布定量模拟,并从街道和建筑斑块尺度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验证,进而分析昼夜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和街景地图等多源数据,可有效克服城市复杂下垫面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物图斑数据较难获取的困难,提高城市人口估算的空间分辨率;(2)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物空间属性信息,能够合理地估算建筑物尺度上的昼夜人口空间分布;(3)由于中心城区建筑物功能布局以及城乡发展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城市中心城区昼夜人口的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白天人口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且部分区域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而夜晚人口的高值分布则相对分散,高值集聚区向城区周边推移。 关键词: 昼夜人口;时空分布;遥感;地理信息分析;南京市;秦淮区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评价图是一种既传统又崭新的评价结果表现形式,它以可视化方式来反映水资源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是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科学决策的基本手段。3S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根据水资源评价图研究现状和特点确定3S技术在制作流域水资源图中可行性。以湖北省漳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系列图的制作为例,提出了3S技术支持下评价图制作的程序,分析了3S技术支持下水资源评价图制作的具体内容、方法及3S在评价图制作中的关键作用,RS和GIS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数据的插补,GPS和GIS结合可以获取精度更高的定位数据,符号库的扩充可以更客观、形象地展示评价结果,最后指出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手工制图的优点,是规划图件制作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葛洲坝对长江径流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流是河流生境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影响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河流径流过程及特征可以通过水文参数值及其统计特征来反映,包括水文值的大小、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和变化特征等。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天然径流过程。采用IHA法对葛洲坝的河流径流过程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总体上葛洲坝水利枢纽对河流天然径流的改变不大,但其一定的削峰坦化作用可能是上涨率和下降率等参数值在建坝后发生一定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ASTER GDEM数据,采用简单数学函数拟合龙门山地区15条河流的河流纵剖面形态,并结合基岩水力侵蚀模型来分析龙门山不同段落的地形形态特征。初步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河流纵剖面的分析,龙门山整体上具有较强的隆升速率,导致这一地区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2)龙门山中段和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以上凸型为主,说明该区域未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前均衡期;(3)龙门山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呈直线形态,说明该区域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均衡期;(4)龙门山中段和南段具有更强的构造活动性、更高的隆升速率,控制了该地区地貌、水系演化过程,并且导致这一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利枢纽是在长江上修建的世界第一大水电站,它规模宏大,举世属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国内外所关注。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能有效地抗御洪水和提供巨量的清洁洁能源;不利影响主要是在库区,将形成库区淹没和大量移民。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资源与环境问题。流域行政区划的分割使水污染可以由上游行政区向下游行政区进行转移,造成跨界水污染冲突。解决冲突的图模型是一种基于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冲突分析方法,该方法在策略层面对局中人行为进行分析,寻求冲突的均衡或者冲突解。最后,将解决冲突的图模型方法应用于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冲突,选取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冲突的两个实例进行研究。经分析,得到冲突潜在的均衡状态。结果表明,中央政府同时采取激励策略与控制策略、江苏省采取部分削减污染物排放策略和浙江省采取沟通协调策略是一种最稳定状态;且杭州和绍兴采取联合治污、两地排污企业服从管理不偷排污染物成为最终稳定状态。在实例研究之后,对图模型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解决冲突的图模型方法对于流域跨界水污染冲突分析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陆地卫星(Landsat TM)影像与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历史地理学对皖东南及邻域圩田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该区圩田在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图型结构特征,在时间上圩田开发具有与区域环境变化相关联的强烈阶段性特征。不同图型结构圩田具有不同功能:田字型图型结构圩田具有防御、灌溉、交通综合功能;多边形图型结构圩田具有空间扩展功能;羽状水网图型结构圩田具有对洪水的良好缓冲保护功能;直条块状图型结构圩田具有机械化作业和集约化灌溉功能。通过对圩田时代—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本区圩田修筑面积具有阶段性特点,形成三国、宋、近现代的3个高峰时期。本区圩田开发的主要驱动因素:①芜湖古聚落军事功能的突出与增强是实现本区开发第一次飞跃的原动力;②西晋末年开始的北方人口向南方持续迁移为本区的第二次飞跃奠定必要的基础;③宋代农业经济技术的大发展实现本区第二次飞跃;④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促成本区的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三岔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乌江源区三岔河流域枯水期和丰水期河水样品离子浓度及组成特征分析表明,河水主要的阴阳离子分别是HCO_3~–和Ca~(2+),分别占到总阴离子量的55%和总阳离子量的70%,与喀斯特地区流域相似。主要离子的时空分布的对比分析表明,Ca~(2+)、Mg~(2+)、Na~+、HCO_3~–、Cl~–枯水期浓度略高于丰水期,而K+、SO_4~(2–)、NO_3~–两期浓度变化相对较小;空间分布的多样化,反映了不同小流域在地质背景、生态环境、人为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对河水离子的影响。通过Gibbs图分析表明,研究区河水水化学主要受到岩石风化的影响,通过阴阳离子三角图分析表明,研究区河水水化学主要受到碳酸岩盐的影响,并且硫酸广泛参与到岩石风化中,人为活动对流域水化学组成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三峡库区的植物,尤其是珍稀濒危植物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开展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系统研究,是科学地指导其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群现状、生理生态、致濒因素、繁殖技术、迁地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并基于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现状对其未来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葛洲坝1号船闸模型的水流诱鱼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研究对象,在自制的葛洲坝船闸模型中,研究水流诱导鱼类进入船闸的技术。诱鱼效果采用鱼平均聚集率(P)、诱集效率指数(I)、通过闸门频次(f)和上下游停留时间比(Tr)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适当范围的水流流速对诱导鱼类进入船闸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当闸门断面平均流速为0.45 m/s时,诱集效率最高,此时鱼类在船闸两侧区域平均聚集率和诱集效率指数最大,通过闸门频次最高;当水流流速为0 m/s(对照组)时,鱼类的活动规律不明显;当水流速度大于0 m/s且小于0.45 m/s时,鱼群聚集中心主要集中闸门内高流速区域;当流速超过0.45m/s后,逐渐增大时,鱼类进入船闸的频率呈下降趋势,鱼群聚集中心主要集中在闸门下游侧流速较稳定的区域;当流速超过0.75 m/s后,鱼类的顶流行为逐渐减弱,不再呈现向闸门聚集的趋势,出现逃逸行为。通过本研究,为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中低水头水利枢纽船闸与鱼道结合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兴建水利设施,特别是象我国三峡工程这样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其所产生的社会与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应预先进行尽可能的评价。对不利影响作过高的评价,会使从全局和长期来看能带来很大效益的工程计划遭到简单的否决;而过低评价或忽视则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这在古今中外是有前车可鉴的。所以在研究水利设施规划时,应同时研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长江流域地貌系统演化趋势与流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地貌系统的演化趋势与流域经济开发密切相关。本文阐述了流域变量间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流域消能率、河型控制因素与河相关系的一般情况,指出流域中自变量的变化必然导致流域环境的改变,今后几十年到一百年,长江流域将受全球气候变化冲击,人类不适当活动的干扰及地壳沉降累积作用等的迭合影响,流域产沙量会增多,中、下游洪水威胁加剧,航行条件变差,护岸投资达百亿元以上。因此,有必要修订流域规划,当三峡水利枢纽修建和运行时,也必须考虑上述迭合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