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前言 矿化在成因上受到板块构造作用的控制,并且可以成为构造作用的一种标志,这种看法目前已经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承认。能够达到工业品位和开采规模的矿床,在阿尔卑斯为数不多。至少有两个主要的造山运动(海西运动和阿尔卑斯运动)在阿尔卑斯地区留下了遗迹。除了Dixon和Pereira(1974)、Evans(1975)、Petrascheck(1976)和Oberhauser(1978)之外,其他人在确定阿尔卑斯矿床与欧洲阿尔卑斯体系的中生代—新生代板块构造(例如、阿尔卑斯造山  相似文献   

2.
构建了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其采用空气作为导热介质,并联集热;并研发、制作污泥喷雾塔,在塔顶利用二流体喷嘴使污水处理厂污泥(含水率97%以上)雾化喷出,雾化后的污泥粒径在50~200μm之间分布,与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提供的热气逆流接触,研究了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中污泥脱水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导热空气传热并结合热管技术,使得槽式跟踪太阳能集热器具有较高的集热性能和效率,10月份10:00~15:00通过槽式太阳能集热装置加热后的平均空气温度可以达到150~200℃;污泥通过喷雾并与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提供的热气逆流接触后,含水率可减至40%~60%。因此,槽式太阳能的集热性能可靠,且太阳能集热系统中污泥喷雾可达到深度脱水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制冷技术季节匹配性良好,充分利用太阳能制冷可有效的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及环境的污染。本文对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原理进行了介绍,并采用非成像聚光集热器作为太阳能热源,选用单效溴化锂制冷机组进行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实验系统搭建。综合系统运行数据,对系统集热效率、制冷效率和系统COP进行了测试分析,提出了系统COP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6,22(5):61-61
与以往太阳能热水器作为后置设备安装在建筑物上不同。今后我国建筑领域的太阳能系统安装将有建筑师进行设计把关,太阳能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将逐步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人们使用太阳能由来已久,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电子智能的不断发展,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也不断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立足于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如何同时施工和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以此实现双方的一体化,从而实现建筑节能的目的,为在建筑上太阳能的利用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中阿尔卑斯山伯格尔地区是一个经受了阿尔卑斯期高度变质作用的地区。这个地区比其他中阿尔卑斯地区冷却得早,故用裂变径迹法、铷锶法和钾-氩法所测得的年龄都比较老。通过对锆石和独居石的铀-铅分析表明,伯格尔花岗闪长岩体在30百万年以前就侵入了。先前曾对中阿尔卑斯山脉进行裂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晚期,登山家与散文家Leslie Stephen爵士形容阿尔卑斯山是欧洲人的"运动场".他的描述在那个时代来说是有先见之明的,现在阿尔卑斯是欧洲大陆最受欢迎的休闲场所之一.然而,Stephen的先见之明只能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才能显现出来,因为一百年前他这样的评论可能遭到嘲笑.直到18世纪晚期,阿尔卑斯还让旅行者恐惧,让科学家感到神秘,还是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大陆中心一块未被探知的蛮荒之地.但仅仅过了相当短的时间,阿尔卑斯山就被绘进地图,被人们开发利用.从本质上说,它之所以成为了"运动场",与人们想象力方面的转变是分不开的.始于16世纪,并在1800~1914年剧烈膨胀的想象力改变了阿尔卑斯山在人们心目中的面貌,在大众意识中,阿尔卑斯山从一种恐惧与迷信的地域王国成为一个美丽、消遣娱乐、值得遐想的王国.受科学、音乐、文学与美学领域新观念的驱动,我们不仅对阿尔卑斯山,而且对世界各地山地区的认识都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8.
实验采用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系统,研究了太阳能对6波美度海水淡化浓盐水的加热性能。实验采用了自动采集与监测系统,主要考察了太阳能辐照度、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四个气象因子以及进水流量、温度单因素对浓盐水太阳能集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浓盐水的集热速率与太阳辐照强度关系最为密切,其他因子对浓盐水太阳能集热性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绝大多数蛇纹石化作用的研究都局限于阿尔卑斯橄榄岩和海洋超镁铁岩。这些蛇纹岩类经常具有变形的证据,而阿尔卑斯橄榄岩却缺失变质晕圈,说明它们是构造侵位的。一般认为蛇纹石化作用发生在超镁铁岩历史的早期,即在变形阶段,温度大约为300℃。巴恩斯(Barnes)等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根据部份蛇纹石化的阿尔卑斯超镁铁岩  相似文献   

10.
用于库房温湿度控制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了采用离网光伏发电和大容量蓄电池储能为基本供电模式的智能库房温湿度监控系统,以太阳能发电系统关键技术为研究重点,分析建立了与气候条件和库房管理要求相关联的发电系统负载计算、发电系统容量计算的数学理论方法,阐述了太阳能电池板优化原理,为太阳能发电技术在库房温湿度环境控制上的应用提供了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家族中,资源量最大、分布最普遍,初投资较为经济的能源,在示范地区得到大力推广。本文就江西省太阳能资源特点和太阳能热水系统性能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国际     
<正>美国:"人工树叶"将10%的太阳能转为化学能美国人工光合作用联合中心(JCAP)5年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首次使用高效、安全、集成的太阳能系统分离水分子并制造出氢气燃料,新研究的系统实验证明可将10%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这种被称为"人工树叶"的新系统包含三种主  相似文献   

13.
本模型利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与热泵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利用太阳能能集热器收集的热量进行夏季制冷,同时向用户提供生活用热水;冬季采用电能附加太阳能的采暖方式实现空调系统,实现节能环太阳能供热与制冷的环保联合运行目标.  相似文献   

14.
X382 20侧X幻762太阳能电池的技术开发和各种使用形态二太阳电池内技术开发七吞玄g东仓利用形态忆再乙可能性〔刊,日1/本多润一//资源环境对策一1999,35(3)一38一43环图6171 文章介绍了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机理;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太阳能发电效果;太阳能发电具体实例;现有技术水平和今后的预测。太阳能电池的开发不仅是巨大的技术开发而且是一种漫无边际无止境的技术。图6表5参4(张玉奎译)X382 20[心刀763积雪寒冷地区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可能性探讨二积雪寒冷地域忆扫汁乙太阳光发电内利用可能性含…  相似文献   

15.
谢浩 《广州环境科学》2010,25(1):29-31,48
文章介绍了建筑围护结构(太阳墙系统、被动式太阳房等)的生态建筑特征,以及其太阳能利用原理,通过实例分析生态建筑大师托马斯·赫尔佐格在利用太阳能进行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并探讨它们对我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凭借其供给量丰富和清洁度高的优点,在我国建筑空调和供暖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提出一种将槽式太阳能集热器、风冷热泵、氨吸收式热泵、和板式换热器组合供热的新型系统。针对天津地区某教学楼建筑,对原有供热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增加了板式换热器和电动三通电磁阀,提出了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策略。通过实测运行数据,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对比优化前后的系统耗电量,优化后系统更加节能;同时进一步定量分析了优化后系统与常规能源系统相比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7.
邱平文 《环境》2009,(1):55-55
中核韶关金宏公司位于翁源县坝仔镇的岩庄,地处深山老林之中。2008年,金宏公司为减少生活取暖、饮水、洗浴使用冒烟锅炉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实行了“阳光计划”,投入近二百万元在各个厂区建设了十多个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使员工生活用水全面使用太阳能,减少了空气污染。按照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约100公斤标准煤计算,金宏公司全部实施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后,  相似文献   

18.
天津生态城某住宅小区太阳能热水系统选用集中集热、分户供热设计方案,采用安全可靠的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通过比较,系统的运行费用远远低于几种常规能源热水系统,回收周期平均在3~5年,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该项目投资合理,应用成功,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9.
相变蓄热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技术,用于调和热能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该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缓解人类能源危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重要手段。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与相变储能技术相结合是新能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法。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具有间歇性、不稳定性缺点,而相变储能技术能够间歇地利用太阳能。本文主要从国内外关于太阳能蓄热材料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太阳能相变材料的分类,物理、化学性质等,指出相变蓄热材料的应用可以提高系统的集热效率、能量蓄积密度和太阳能保证率。目前对于一些相变材料缺陷的改进方法,及相变材料在太阳能供暖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100万幢屋顶太阳能动力’计划,至2010年在全美国100万幢大楼和住宅的屋顶设置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利用)。计划实施以能源部为主,由洲政府、电力公司、地方团体、企业等协助,主要在联邦政府投资、补助和贷款的项目中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