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齐晔 《绿叶》2010,(8):34-37
低碳蓝图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导致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低碳城的试点工作是地方政府积极抢先的发展契机.先天不同.其结果自然各具千秋。低碳城建设也没有必要太迷信发达国家.完美的样板是没有的.所谓国际经验,对中国而言.局限性远大于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2.
李丽平 《绿叶》2010,(4):101-107
英国是世界上首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将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并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国家。中国如何在更广的范围、更大的规模上实践低碳经济,英国的具体做法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第一,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第二.明确了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第三.动员所有国家力量.采取综合手段,全面促进社会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建国 《绿叶》2010,(8):86-90
高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走不通.那么低碳发展就是中国未来的必经之路。对碳指标的需求和利害冲突,是目前低碳发展的两大问题。我们应该推进六维低碳发展观来应对低碳经济的阻力。  相似文献   

4.
绿色增长的重点:传统产业绿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仔 《绿叶》2010,(3):34-37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继续处在大开发阶段.资源密集型产业仍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展望“十二五”绿色产业发展.重点应放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上.而不是抛开传统产业。低碳经济是产业绿色化的方向.在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应努力抢占制高点,构建创新链,做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金乐琴  黄炎 《绿叶》2013,(1):107-114
低碳经济转型是一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增长逐渐脱钩的过程。从脱钩弹性系数和单位GDP排放量的变化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在低碳经济转型的道路上取得了明显进展。不容忽视的是,这一转型主要受能源效率提高的驱动.而能源碳强度上升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转型的进程。因此,由能源效率单驱动转向能源效率与能源碳强度的双驱动模式.是中国加快低碳经济转型步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厉无畏 《绿叶》2010,(1):33-38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绿色经济的范围最广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两个分支,三者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一国发展绿色经济.很难;中国的绿色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和世界技术。在中国的绿色实践中,由于政策、市场不配套,以及观念、效益、规模、技术的制约.出现了“政府热、企业民众冷”。“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绿色发展?除了人的消费观念要低碳化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上要有突破,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7.
《绿色视野》2011,(10):4-4
中国科技教育基金会、中国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趋势控股有限公司近日联合发起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城市蓝天计划”。计划将帮助全国百市、干县打造低碳城市,实现低碳产业结构转型。“城市蓝天计划”的实施,5年内将累计实现产值121.18亿元人民币,新增碳排放减少量65.58万吨,相当于6585公顷森林一年的碳吸附量。  相似文献   

8.
低碳技术对经济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建设低碳城市不仅可缓解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还可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总结了英国、日本、丹麦、美国等国家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特点,分析了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汤伟 《绿叶》2013,(1):52-60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据前十年的发展格局.未来十年中国既面临巨大的环境挑战.同时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全球性趋势,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机遇。美丽中国和全球生态安全是十八大生态文明的目标,无疑对环保事业的顶层设计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0.
赵昂 《绿叶》2013,(1):127-133
中国能源工业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未来.中国必须推行以低碳、高效、清洁为目标的能源行业的变革,实现绿色经济。为此.能源决策的公众参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投资和电网改革是能源系统改革必须关注的三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胜玉  吴睿 《绿叶》2013,(10):29-34
建设低碳社区是控制生活、建筑领域中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总结国内外低碳社区发展的经验.提出建设低碳社区的路径与对策,以推动我国低碳社区和绿色生活模式的探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吕植 《绿叶》2010,(1):70-73
工业文明带来的消费主义让人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中国要想脱困,就一定要到自己主要的财富——传统文化里面寻找根据.在“好”字上下工夫,树立新的价值观——这可能是中国未来能给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无论是探索新价值观.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农村的作用——走低碳道路.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低碳年鉴》编委会、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导报社、《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今日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低碳十大新闻暨《中国低碳年鉴2010》",旨在展示年度舆论关注的焦点事件,反映中国在低碳发展中的重大行动和成效,体现中国低碳发展的未来方向,引导、促进中国低碳发展。①低碳成为两会热点2010年3月3日~2010年3月14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第三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  相似文献   

14.
杨志华 《绿叶》2010,(8):71-77
低碳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目的、内涵都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克服发展过程中碰到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都是发展新能源、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上做到节能减排。另外,低碳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都是城市.都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都必须作为整体一盘棋来考虑。对低碳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有助于推进这些事业.但也都要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亚洲最先城市化的国家,目前已有86%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行政区范围内。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日本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现在的城市生活环境不仅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在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社会建设等方面也做出引人注目的成绩。本文从日本城市规划制度和环境政策演变角度,分阶段介绍自1950年以来的城市环境问题、环境法律和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政策,逐步展开日本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保护地球自然环境的过程,尤其注重从生态城市到低碳社会转型发展的最近政策动向。  相似文献   

16.
施正荣 《绿叶》2008,(9):1-7
地球上的一切能源,来自太阳。太阳能光伏,不损耗地球稀缺资源,采用地球外无限资源——阳光,必将成为低碳时代的中流砥柱。单单从太阳能产业的角度,中国已经扮演了世界低碳技术的一个重要提供者,未来中国必将成为关键性低碳设备的第一制造大国。而政府政策向太阳能光伏产业倾斜,不仅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必将是低碳中国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低碳城市"在中国迅速升温,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但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看来,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已"脱靶".(12月1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脱靶"是指脱离了低碳城市的"靶心".据专家说,国际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以来中国低碳发展进展及政策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已经比较系统地构建起推动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发展目标体系、规划体系和体制机制,及时开展中国低碳发展进展及政策评估,对于反映政策进展与成效、识别问题与挑战、指导下一阶段的低碳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起包含35个评价指标的中国低碳发展指数,对2010—2018年中国的低碳发展进展和政策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十二五"以来,中国的低碳产业发展进展显著,但二氧化碳排放控排水平、能源领域的低碳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低碳发展政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但低碳发展政策目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足,管理体制、制度建设、配套机制均有待完善。本文建议,围绕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低碳发展的政策目标,以碳排放总量管理作为2020年以后我国低碳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有序推动低碳发展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管理的信息机制和资金机制建设,抓好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碳排放增量管理工作,加强对已发布的低碳发展相关规划、控温方案、低碳试点示范的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9.
李稻葵 《绿叶》2010,(1):44-47
2010年我们的任务就是调结构.走一条创新的绿色工业革命道路。面对贸易、资源与环境瓶颈.中央政府应从最高的政治层面重视绿色发展:绿色、环保、低碳是一场我们不能输的战争.即便损失一点增长速度.也应该在所不惜。如果我们能走出一条绿色的低耗能发展道路.中国政体在全球范围内的被认可度就会大大提高。如果这条路子能走通且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我想没有人敢再来怀疑中国的管理体制、中国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20.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成渝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是拉动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经济社会差异的重要地区。从SD模型的原理与方法人手,基于成渝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利用SD模型对成渝经济区的能源总量与能源缺口、能源消耗量构成、工业增加值能耗、废气废水废物排放量等方面进行模拟预测,并提出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发展低碳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鼓励促进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