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教的生命伦理,可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站在生命伦理的立场上看,人的贪欲越多,道德越低,对社会、生态的危害越大。金融危机宣告了一个建立在贪欲基础上的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的破产,借此我们呼吁一个建立在生命伦理基础上的绿色社会到来!  相似文献   

2.
汪树东 《绿叶》2014,(2):18-25
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倒逼着人类把人际伦理扩展成所有生命之间乃至生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伦理。而生态伦理的存在论基石就是万物一体的存在事实。因此,要超越自我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把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领悟为最根本的伦理取向,否则,现代人无法走出文明困境,也不可能拥有未来。  相似文献   

3.
陈红兵 《环境教育》2006,(11):63-63
中国传统哲学对生态伦理的建构具有哪些方面的启迪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其整体论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倾向于将天地人万物视作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服务以长期服务流的形式出现,它只有小部分能进入市场被买卖。生态补偿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管理领域新发展起来的方向和热点,但其实际应用引起了一些环境伦理问题。在介绍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学发展历史之后,分析了生态补偿中的环境伦理问题,探讨了环境伦理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人类从自然资源和生态补偿中受益的权利,对环境伦理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未来提出了一些看法,得出支撑任何生态系统的支付方案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解决环境伦理问题,有助于传统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保护两者的兼容。  相似文献   

6.
付成双 《绿叶》2011,(12):89-9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西方社会对基督教环境伦理的反思,"生态的印第安人"遂成为北美社会颇为流行的一个词汇,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快乐、无忧无虑、生活在与大自然和谐之中的印第安人的形象,这与西方社会那种恣意破坏  相似文献   

7.
生态经济伦理学以生态经济伦理为研究对象,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构建生态云南的基本要素有:明确的责任;心理准备充分;资金充裕;社会动员、组织动员高效便捷;打环境官司容易;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履行生态伦理的能力。生态补偿能创造和积累构建生态云南所需要素和条件。本文将云南生态补偿划分为伦理型生态补偿和法制型生态补偿,探讨各类生态补偿的发展策略、步骤、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李全喜 《环境教育》2013,(11):33-36
全国100多所高校及相关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生态文明与社会主艾’为主题,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艾’、“生态文明的哲学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四部分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0.
<正>可持续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规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一种既能满足人类良性生活需求,又能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建设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17,(5)
趋同化是国际环境法发展的重要趋势,人类在环境问题上伦理道德的共通性则是这种趋势产生的主要动因和基础。西方宣扬的普世伦理并非其伦理基础,唯有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其基础;人性则是推进这种趋同化的深层动力,使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共同的环境伦理对趋同化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人类需要在共同环境利益基础上,形成新的伦理共识以此作为伦理基础。中国对国际环境法不仅仅是单纯适用,近年来也越来越积极参与立法等活动。蕴藏着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立法主张,将使中国对国际环境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是古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传统文化丰富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然本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审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给予自然以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将其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因而,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相对于人类的能动性要重要得多。2.生态伦理意识。从自然生态的本体意识出发,很容易萌生出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爱惜观念。儒道两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对人类活动做出了道德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可称得上最早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正>生态文明教育既要注重唤醒人与自然万物固有的共生伦理关系,又要在情感体验中让万物共生的伦理形成持久的内在驱力,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深入。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关涉着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人类文明形态的不同。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基本以顺应、服从自然的方式与自然交往。然而,自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由于人的自我觉醒和技术理性的彰显,人与自然由此走向分离与对立。那么,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学是在全球性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而孕育、诞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形态,同时也是生态学向文学、文学向生态学相互扩张渗透的产物。它以语言艺术构筑的形象抒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表达人类应有的对待自然的伦理信念、情感态度及行为规范,引领人们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陈红兵 《绿叶》2008,(12):63-68
如何生活,正在被提升到"生活政治"的高度。生态生活方式建设要求确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生活价值取向。佛教对精神超越的追求,节俭惜福、慈悲利生的生活观念,戒杀护生、素食等生活实践,对于人们形成良性的生活价值取向、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廖晓义 《绿叶》2008,(10):29-37
"乐和家园"将灾后重建与探索生态文明模式相结合,在人居、生计、养生、生态、伦理、治理六个方面贯彻身与心和、个与群和、人与天和理念,开展乡村建设,体现出乡村共同体的内涵和生态社会主义特点。这种集体的、生态的、参与的、城乡统筹的乡村模式,或许可为中国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所借鉴,并成为全球化中在生态危机、心灵危机、社会危机中感到恐惧的人类的一种新希望、新选择。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教养,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有利的环境熏陶和浸染,使所有社会成员具备建设生态文明必需的生态文化素质。它包括生态知识教养、生态伦理教养、生态审美教养和生态行为教养。培育生态文化教养必须以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为根基,同时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来发展当代的生态文化,以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转变,这对办大学提出新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模式的转变。这就需要把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到环境伦理的角度。环境伦理学研究会理事长余谋昌为我们阐述了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宏 《绿叶》2008,(6):48-53
传统社会民主主义所关注的重点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关注资本如何使人异化并致力于人性的恢复和社会的平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民主主义吸纳借鉴绿色运动与生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传统的对人与社会的关注扩展到对人、社会和自然,环境保护成为其与自由、公正、团结等基本价值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新奋斗目标。如果说生态社会主义是改革派,则社会民主主义就是改良派,"红中有绿"是其现时段的特点:生态问题只是被添加到原有的意识形态中,是补充而不是替代。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者生态行为的意识层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界定生态旅游者概念的基础上,从生态旅游者的生态行为意识角度出发,将其划分为自在、自觉、自为三个层次,并根据实践的需要探讨了提升生态行为意识层次的几个措施:制订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准则、实施生态伦理教育和进行生态行为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