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亚鹏如是说从生物的角度看,人类和动物是平等的,但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是最大的;保护环境不是人类在对其他的动物做什么,而是人类在自救。只有身体力行,去参与一些公益的事情,才能真正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投入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生命总是脆弱和短暂的,我真心地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亲人和朋友,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因我们大家的爱心而变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2.
李义天 《绿叶》2008,(6):29-43
生态破坏的症结在于人类社会政治结构本身——阶层制。谁为当代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付费,而又是谁从中受益,这是环境正义运动的核心问题。地区共同体——让民众和社群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态命运和社会命运,也让民众有权探寻一种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的生活方式——这一生态政治学的典型处方,难以克服生态系统连贯性与人类政治结构分割性的矛盾。生态社会主义倡导消除资本主义,消除由逐利而来的排他性紧张关系,提供了一种全球主义的生态拯救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和它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一种较为和谐而又相对稳定的关系。但是,到了今天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破坏力如同它的创造力一样,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由于人类活动“过分”干预环境的综合效应,以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构成对自身生存和继续发展的威胁。本世纪中期先后发生的震惊世  相似文献   

4.
《绿叶》2017,(7)
环境文化建设是真正处于环境保护内在的核心地位的建设,是真正蕴含环境保护核心力量的事业。其核心,就在于人的精神内在,人的心灵内因,和人的内宇性精神生态。现代社会自然生态的重构,在于现代人类精神生态的重构;而人类精神生态的重构,则在于现代环境文化的重构。这也是环境文化建设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增强环境的法律保护成为必然选择,而环境司法保护中公益诉讼制度不完善、缺少民众对环境诉讼的监督等问题却不断彰显。亟需在对民众助法及其在环境司法保护中的表现加以探讨的基础上,完善民众对环境司法的参与,加强民众对环境司法的监督,增强环境的司法保护,以在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中有效发挥最直接的民众力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范春萍 《绿叶》2010,(10):112-116
伦理是一个发展的范畴。在古代,它只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小群体、小族群之间的关系.后来发展到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代,则发展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伦理的主体也在扩展中,自然物与人类同样具有生存权利和内在价值。只有真正认同了“非人家族成员”的伦理地位,在本质上摆脱了非人自然物“实质上还是为人的”这一逻辑桎梏,人类才能真正尊重和保护它们。  相似文献   

7.
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海洋环境问题较强的涉外属性决定了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适格主体、管辖法院等方面存在特殊的规定,此种特殊规定不宜废除。但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双轨并行的关系造成了海陆交叉污染案件存在适格主体、管辖等争议,且存在两诉协同上的挑战。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限制在地理概念上的海域,这割裂了同一污染行为下陆地与海洋的联系。陆海统筹理念要求打通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以陆海一体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可对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进行陆海一体化调整,以克服陆地与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双轨并行造成的协同问题。具体而言,在海陆交叉污染案件中可以损害发生地为判断标准,当损害发生地在海洋时,则以海统陆,属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当损害发生地在陆地时,则以陆统海,属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     
现代世界上突出的四大问题是: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其中,人是主体,环境是客体。而粮食与资源则是由人类取自环境的。广义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围绕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在现代人类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因而,探素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就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物种灭绝,本是进化过程中不足为奇的一种现象,如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如今只剩一堆石骨,记录它们鼎盛和衰亡。但是,自从人类统治地球,目空一切地参与自然的事务,促使物种消失的时间大大提前,这种现象自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尤为突出。在第38个地球日,让我们共同缅怀那些曾经和人类一起生活,却陆续悄然离我们远去的和那些即将离我们而去的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春天令人难以忘怀。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把原本明媚的春天变成了我们一段痛楚的记忆。席卷神州大地的非典型肺炎让人们感到了恐惧。而恐惧又令人联想到“天谴”。我们的祖先是相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如此严重的灾难,往往会把它当作不祥之兆,会被认为是上天的惩罚。其实,不单是我们的祖先,天人感应也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一种信仰。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谈到过“天谴”,黑格尔将“上帝加诸世人的所谓谴责或灾难”,解释为:“天谴观念所着重之点,即在于指出天谴主要的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对立。”在黑格尔看来,所谓“天谴”即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招致的报复。而恩格斯后来也肯定和重复了黑格尔的观点。恩格斯认为,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招致自然界更加强烈的报复。我们把由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视为自然生态无法忍耐人类肆无忌惮的侵扰而发出的警示。刚刚过去不久的 SARS 是一场灾难,同时也是一个有益的警示,为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在技术、经济和各种国际关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变化的今天 ,人类对稳定有着强烈的渴求。人类一方面不断地探索、创造和发展世界 ,另一方面又希望世界更加有序、更加和平和繁荣。在这个表面上相互矛盾的环境中 ,人类几乎永远需要一个众人皆知的起始点 ,一些“程序规则”及一个共同的基准 ,以衡量进步、满意度和成就。从哲学或理性的范畴来说 ,共同的基准和程序规则在理论上是指那些可以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和应用的道德或伦理标准。而在科学技术领域以及绝大多数的工业、商业和经济领域 ,其遵守的共同基准和程序规则通常是通过协商一致…  相似文献   

12.
杨朝霞 《绿叶》2010,(9):38-44
从长远来看.让检察机关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不仅会造成司法体制上的混乱和实际运作上的困难.也不利于建构科学理性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应当通过积极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及作为”替补”性原告而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来参与和辅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以实现对环境公益的维护。在根本定位上,不是检察机关而是公众才是未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2月22日,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环境污染案,判处污染主要责任人两年六个月有期徒刑,该案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河南省第一起涉及环境污染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标志着河南省在环境公益诉讼案领域的新进展;同时该案也是全国首例涉及跨省固体废物运输的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对当前各地频发的跨省运输、倾倒固废案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高校既要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授课比重;又要紧密联系时政,寓生态道德教育于思政课堂,从而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让贵州的绿色发展更顺畅持久。生态道德也被称之为环境道德,是从道德的层面来定义人类应该如何看待并处理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类要平等对待大自然,平等地对待当前发展与未来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大学生们了解  相似文献   

15.
由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向阳公益基金会和台湾向阳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主办,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和东浩集团上海工业商务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沪台农业环境与食品安全合作论坛”,将于2012年11月23日在上海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相似文献   

16.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国环境N G O的发展呈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就是,由自发维权而衍生出来的基层环境组织不断涌现,这些组织大都没有获得注册允许,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NGO,他们从关注自己受损的权益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理论上,这些基层环境组织将最终发展成为公益组织。但是目前,这些基层环境组织的发展正面临着很多困难,能不能朝着理想化的方向发展还很难说。自发维权很难发展成公益福建霞浦县溪南镇傅竹村,前任村主任林开吉在没有征求村民意见的情况下,把村后的上千亩天然林地以极低的价格转包给了商业造林公司。树都砍光了,…  相似文献   

17.
汤伟 《绿叶》2011,(8):74-79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市场失灵造成的外部性问题,这决定了环境保护法应是一部以行政规范为主的法律,由此赋予了政府可根据客观现实对企业、公民涉及环境的权利义务做出相应调整,政府环境责任和环境治理绩效也由此产生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发展阶段、政治架构的影响,地方政府面对环境与经济矛盾时更多选择的是经济而非环境,因此政府的环境责任并不简单在于环境主管部门,而在于整个政府。笔者认为要严格禁止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和主要领导人的不当干预,必须确保政府的可诉权和环境公益诉讼的实现。在经过各方利益的博弈之后,《环境保护法》将体现它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生态科学的迅速崛起,因而为确立一个自觉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文化形态——生态文化,提供了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加强对生态文化与中国的环境教育的互动的认识,能更好的推进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百年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促使人类积极的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生态意识的主体化使  相似文献   

19.
辽东楤木,刺嫩芽儿,味美而难寻,自古以来就是稀有的山中珍品,现在又远销国外,不禁让国人为之骄傲。当然,采撷它的人一群又一群,络绎不绝。有的把嫩芽树梢直接砍掉,也有的割断楤木用水缸泡出芽来卖钱,剩下的不是被砍了头的枯木,就是用过、废弃的树杆。甚至对极其罕见的“楤木王”也不放过,全树上下断头四十多处,直将梢头砍尽才罢休。不知当人们砍杀这历经千万年风雨而不死的镇山神树时,是怎样的场景?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这个地球上每年数以万计的生物在消失,并逐年递增,一些物种正濒临危境。“救救楤木!救救山珍!救救人类吧!”保护珍稀植物,呵护与人类共生共存的物种,保持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这才是真正保护人类自身啊!  相似文献   

20.
郑易生 《绿叶》2010,(4):34-39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正处在第一阶段,人们希望在不影响自己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做那些“环境与赢利双赢”的事:有优势的国家尤其愿意用商业智慧——商业交易加慈善(或交易加补偿),来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人类系统的大问题。当小智慧的潜力被挖尽而世界环境态势(包括气候变化)依然整体恶化时.人类才可能步入第二阶段——深度公平与新生态文明的崛起。为此,权利的哲学及其公平观需要进化,人类的伦理观包括消费伦理等需要改变。这自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国家能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