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修订的《环保法》贯彻了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吸纳了各方面共识,是现阶段最有力度的《环保法》。针对此次修改,环保部门至少已经研究了十年,启动修改以来调研论证历时三年半,上上下下高度重视。由环资委提出一审稿后总共历经四次审议。全国人大高度重视,人大常委会  相似文献   

2.
毕雁英 《绿叶》2013,(9):66-71
制定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已远远落后于野生动物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求,对其进行修改已是箭在弦上。此次修法,应就这部法律的规范范围进行合理界定,科学与客观地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具体明确的法律制度体现立法的目的,对各方主体的职责内容予以细化,确立周密的责任追究机制,总结执法实践填补责任漏洞。应开门立法,广纳建议,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3.
本次修法成功的关键是要将有限修改的基本命题化为有效修改的立法行动。本文从有限与有效的关系出发,结合我国环保法律实施的现状与问题,就修法工作涉及的十大立法课题及其应对策略作基本论述。  相似文献   

4.
“环保事业基础法”:让特殊的《环保法》特殊起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曦 《绿叶》2011,(1):9-19
《环保法》虽有空心化趋势,但是在某些重要方面却是无法空心化的,这就是其特殊性所在:"基础性"——为中国环保事业和政府履行环保职能提供法律依据和基本制度安排。根据这个特殊性和特殊功能,可以将《环保法》定位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基础法律,简称"环保事业基础法"。《环保法》修订应侧重对政府的规范和制约,以强化其环境管理者身份并取消其"间接的环境污染者或生态破坏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5.
政府履行环保职能的缺失,折射出环境保护法制度安排忽略对政府环保履职的规范、制约和监督,偏重于对企业等排污者、开发者的规制。修订《环境保护法》的方向和重点,应当是全面加强政府的环境保护公共职能,突出《环保法》的特殊功能,为我国环保事业主体的有效互动奠定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制度是《环评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目前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实施公众参与制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磊  唐润梅 《四川环境》2022,41(5):263-268
《长江保护法》实施后,其他法律法规需配合进行联动修改,其中《水法》的联动修改即为重要任务之一。《长江保护法》与《水法》在适用范围、立法理念以及制度机制特性上存在诸多差异。目前,《水法》与《长江保护法》在一些同一事项上存在具体规则上的冲突;相较于《长江保护法》,《水法》的立法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长江保护法》中设立的具事前预防性、事后救济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水法》中则暂付阙如。通过修改存在冲突的具体规则、《水法》从立法理念到制度机制的生态化,以实现《水法》与《长江保护法》在保护水资源上的协调与衔接。  相似文献   

8.
杨春洪 《绿叶》2014,(7):57-61
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与生态破坏"的提出,新《环境保护法》凸显其生态价值观以及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然而,通过立法推动环境资源领域实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综合性行动方面,新《环保法》未能从整体上为环境资源管理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框架,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常成 《绿叶》2011,(8):114-119
由于自然生态资源所具有的公共属性,传统的环境诉讼只可以解决一部分成本外摊行为,并且司法应当以什么样的身份介入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责任追究等一直都是问题。因此,需要寻找公益诉讼的突破。这种突破必须在实体权利的描述上有所创新,强调每一个人和环保组织都应当享有维护公有生态的起诉权利,赋予公众"环境权"。  相似文献   

10.
在"十一五"即将起步之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贯彻<决定>,对于广泛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快推进环保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环境教育》2015,(Z1):58-62
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版《环保法》自颁布以来,有两大亮点引起大家广泛地关注。一是新《环保法》首次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门设立了专章,从法律上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这被认为将会在推动中国民主建设方面起到带头作用。二是与旧版环保法相比,新版在处罚的规定和力度上有空前提高,因此被称作"史上最严环保法"。那么,这样一版被广泛关注的环保法在全国各地又是被怎样落实的呢?本刊特采集了部分省份的情况进行展示。  相似文献   

12.
张忠民 《绿叶》2015,(Z1):82-89
环境法仰仗经济建设、重视政治建设、珍惜文化建设、强调社会建设、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理论密切关联。作为环境保护领域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其修订的历程、文本的变化,体现了环境法领域对"五位一体"理论的理解和追寻;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更加契合"五位一体"理论,然而仍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任世丹 《绿叶》2014,(7):51-56
新《环境保护法》在立法理念的生态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基本符合新时期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领域基本法的要求,有诸多亮点。但是,从环境资源法的发展趋势——从"重在利用或重在资源、反污染"的环境法制转向"重在系统"的生态法制而言,存在"环境"的定义没有与时俱进、生态监管体制尚未厘清、自然环境及资源保护的规定仍不完善等不足。  相似文献   

14.
陈伟 《绿叶》2014,(7):26-29
达到环境保护目的的根本方法不是依靠科技进步,而是依靠生产方式、发展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变到生态文明。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各种制度的建立、经济的转型、生产方式乃至意识层面的转变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应加大对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与投入。对《环境保护法》中有关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条文修订的历史分析可以清楚地揭示立法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重要意义,环保部门在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的主要职责,并提出了几项如何贯彻实施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典型的社会产品,法的形成与发展势必与社会文明变迁密不可分。环境法的优化是生态文明演进的必然需求。无疑,伴随着当前社会深度→平面、整体→碎片、中心→边缘、宏观→微观的后现代转型,当前的《环境保护法》修改必须充分反映当下的时代烙印。要走出定位模糊、内涵缺位、形式错位、制度滞后等诸多不足,《环境保护法》的修改需要从指导理念深化、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环境监管机制完善、环境利益平衡机制拓展、环境法律责任强化等方面,加以重点优化。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中“权力—权利”主体间存在的结构性冲突,《长江保护法》以专门立法的形式对流域生态环境法律体系进行了统合性建构,创设出“环境公权机关统筹主导+环境私权主体竞相参与”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规制的新模式。该模式的塑造既有对构建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这一顶层设计的积极遵循,也适配于社会性规制力量蓬勃发展的客观趋向,符合“成本—效益分析”视野下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本最小化的价值追求。以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法律秩序的高度统摄为依归,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规制模式一方面沿循从“宏观宣示”到“微观赋权”的渐进性立法表达路径,对国家权力统筹主导流域治理的地位进行了立法诠释;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流域治理的功能配置与职责序构作了妥善且周延的法律安排。在学理上,可从形式、理念与要素三重维度内容出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规制模式的法律意涵予以明晰。  相似文献   

18.
李建军 《绿叶》2015,(Z1):100-106
环境法仰仗经济建设、重视政治建设、珍惜文化建设、强调社会建设、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理论密切关联。作为环境保护领域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其修订的历程、文本的变化,体现了环境法领域对"五位一体"理论的理解和追寻;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更加契合"五位一体"理论,然而仍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周训芳 《绿叶》2014,(7):30-36
民事诉讼程序本质上以解决私权纠纷为目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的实施将面临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立案难的问题,而环保法庭并不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有效途径。从技术层面看,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立案难的最基础原因是《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没有列举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案由。法院应当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形势,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新类型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纳入民事案件案由体系,并完善相应的立案机制,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的实施扫清司法障碍。  相似文献   

20.
刘学良 《环境教育》2007,(11):64-65
党的十七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标志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