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的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这一目的性条款是《宪法》第26条的具体化,把环境规定为公民的生活条件和生命健康权、良好环境权、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的客体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法治中国"应整体推进、相互融合。新环保法对环境污染危害健康问题予以了回应,确立了保障公众健康的立法目的和环境健康保护制度及预警机制。新环保法确立的公众健康目的符合紧迫利益优先原则与建设"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安排,其背后隐含着"健康权优位"思想和环境健康权理论,亟待环境法回应并进行制度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1980年颁布的韩国新宪法宣布,公民有环境权。宪法第35条:公民有在健康、愉快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和公民有为保护环境而进行合作的义务。韩国实行“保证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平衡与协调”的环境政策,并实施各种环境计划和项目。具体内容包括:增加环境设施;强化环境规则;通过让企业自己处理污染物,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开展宣传活动、促进公民积极地参加环保活动。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公民环境权的产生、性质及内容。分析了公民环境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我国公民环境权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卢风 《环境教育》2008,(3):29-31
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的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若不能落实到每个公民的行动,就只是一句空话。这就需要通过环境宣传教育来建立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主要包括工业生产、道路交通、娱乐场所以及建筑施工等引起的噪声污染。噪声污染影响公众的身心健康,公众宁静权的诉求日益强烈,亟待关注。陈根山与如东县交通运输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就是典型的因噪声污染而  相似文献   

7.
张建  王望 《矿山环保》2002,(4):34-38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特别是知情权、健康权等人权观念的树立,全面了解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仅是矿山环保防尘专业人士之需,也是矿山工人、管理干部之需。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公民环境权的产生、性质及内容。分析了公民教育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我国公民环境权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生态保护,我们公民做的不仅仅是保护环境,我们还可以从中实现自我和相互学习。公民生态学,最早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Krasny教授及其同事提出,是一门强调公民自下而上的适应与转型的环境管理学科。2008年康奈尔大学成立了公民生态学研究实验室,2015年春季,开始在慕课(MOOC)上开设公民生态学课程。在Krasny教授的学生李悦博士的努力下,中国的学员也得以有机会通过微信公众号(Cornell CEL)免费学习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信访是中国公民环境利益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通道,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环境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环境信访的参与主体——公民入手,基于社会心理学中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构建了公民环境信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运用AMOS 20.0对S市9个行政区500位市民的问卷调研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公民的环境信访行为,其中环境信访结果认知正向影响环境信访责任归属,公民的个体规范需要通过责任归属得以激活,从而影响公民环境信访行为意向。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完善环境信访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公民环保意识和环境信访责任归属感,同时可以通过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畅通环境信访渠道以及对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有效处理来促进公民对环境信访行为积极意义的认知,从而推动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袪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黑白好坏混在一块的大杂烩,与民主并没有必然的等号。公民社会组织在经济上主要依赖商业收益或政府资助或外国捐款,无法保证其自诩的独立性。流行理论强调公民社会组织独立于政府的外部效应,事实却是公民社会的内部效应比如民主技能训练,恰恰更能促进民主。  相似文献   

12.
<正>清华大学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梅雪芹在《环境教育》杂志举办的2019年第六届年会上对"绿色公民"做了"不是特别周全"的定义:"我认为,绿色公民就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按照‘公民十条’行为规范行事的人。既然国家已经发布‘公民十条’,并强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那么就按照这个条文来行动,来做、来检测、来反思、来监督,包括监督各方面的工作;这样做的人,就是绿色公民。"原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核与辐射中心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庄振明就是一位"绿色公民"。  相似文献   

13.
郑磊 《绿叶》2011,(10):104-110
环境议题的崛起,不仅考验着每个国家的政府与公民,而且影响着21世纪的国际政治走向与人类共同体命运。如何从经济、法律和政策层面,选择和设计更优的规制工具组合,成为每一个政治家、管理者和公民在期待技术层面的解决之余,都必须认真对待的时代课题。瑞典环境经济学家托马斯·思德纳(Thomas Sterner)教授所著《环境与自然资  相似文献   

14.
正环境教育应该是全民教育,是指向全体公民宣传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公民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的各种教育活动。20世纪以来,环境教育日益升温,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中国是人口大国,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教育变革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环境教育就更应该受到重视。但目前,"想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也许是环境教育的现实写照,这与我  相似文献   

15.
生态公民的培养是战略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公民,是具有生态文明意识且积极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公民,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和运转的前提。生态公民具有四个显著特征: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世界主义理念;生态意识。培养生态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环境权是一个在现代广泛使用的概念。环境权的确立有利于公民关注环境,提高了公民的环境意识,从而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环境权与生存权和发展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三者又不完全相同。现阶段,要完善有关环境权的立法确立公民的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状况知情权、环境侵害请求权及诉权。  相似文献   

17.
环境权的虚假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生态主义法哲学、代际公平理论和环境公益论的影响下,环境权理论研究出现了将权利主体范围扩大的倾向,即把自然、后代和人类整体都视为环境权的主体。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来源于误读了环境权是调整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实质,过分强调了环境利益的公共性,忽视了公民个人依据环境权享有的环境利益,夸大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冲突,混淆了伦理规范与法律规范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蔡先凤 《绿叶》2012,(10):63-69
我国社会正进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环境利益冲突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成为转型时期的一种折射。为此,环保部门应进一步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承认和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批评权和监督权,发挥公众舆论对政府、环境污染者和生态破坏者的监督和纠正作用。当政府成为责任政府和透明政府,当公民学会了理性表达诉求,公民与政府之间才可能建立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旨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乡村居民作为乡村发展的主体,其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的研究涉及较少,能测量的量表更是少见。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化访谈,提炼出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及结构维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问卷预调研等方式确定居民公民意识的初始量表,并对安徽宏村、湖南张谷英村和靖港古镇3个乡村旅游地所在居民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量表由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和公共意识3个维度,共10个测项构成,量表的信效度俱佳。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质超出环境的容量,对自然界、人类物质与精神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而引起的国家机关与法人、公民之间、法人之间、法人与公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称环境污染纠纷或环境争执。它主要是指环境法主体就他们之间权利与义务而产生的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