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枫 《绿色视野》2012,(7):43-46
调查背景及意义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发展的未来与方向,其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指在旅游活动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
潘家华 《绿叶》2010,(12):14-21
低碳转型带有刚性约束,它并不完全等同于"两型社会"建设,但对于"两型社会"建设绝对有促进作用。哥本哈根大会给出的信号非常明确,全球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走低碳发展的道路。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但中国还要增长、还要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一方面维护自己的发展权益,另一方面做好低碳发展,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纳入低碳内容。  相似文献   

3.
金乐琴 《绿叶》2010,(6):31-36
低碳经济正在影响全球经济和竞争格局。对于这一来自发达国家并由其主导的潮流,中国不应简单套用现成的概念和做法。对低碳经济进行"中国化"的再认识,是避免盲目跟风、掉入低碳陷阱的重要前提。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标准重新认识,发挥政府主导型体制的优势,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两个重点,制定科学的低碳发展战略,落实低碳经济行动。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背景下云南矿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对矿业而论,低碳型矿业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云南矿业是"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基于云南矿业的特点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其可持续发展对策,包括寻求最优开采率、发展矿产资源的深加工、进行企业结构调整、增加集约程度和矿产资源多元化利用、促进废物资源化等。其中,特别要关注尾矿的资源化利用、矿山生态环境的植物修复和煤炭资源的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5.
田松 《绿叶》2010,(6):61-65
用"低碳"这个药方来拯救工业文明是不可能的,因为工业文明的整体理念,与"低碳"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尽管作为一个有五年素龄的素食者,我明确表示赞成"低碳"。关于"低碳"我们存在方向性的偏差:其一,在观念层面上,大多数"低碳"策略,都试图保留工业文明的整体框架,只在局部进行修修补补的调整,对于当下的生态危机,注定起不到实质作用;其二,在操作性层面上,大多"低碳"条款都有避重就轻的嫌疑,即把社会结构层面上的问题,转化为个人行为或者道德问题,又如缘木求鱼,隔靴搔痒。若真想要实行"低碳"生活,最重要的是要促使整个文明结构发生方向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下的秦皇岛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皇岛市作为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在实施"旅游立市"发展战略中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应对低碳时代的发展要求、发展休闲农业方面做出积极实践。通过分析低碳经济下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和秦皇岛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秦皇岛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蒋高明 《绿叶》2010,(6):71-76
为了我们的切身利益,为了保证人类乘坐的"巨轮"的安全,必须高度警惕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低碳可能是人类改变航线、避免"沉船"的一个很好的机遇。长期以来,我们擅长于制造词语、喊口号,"低碳"这一舶来的专业术语被中国社会尤其是官员们接受,并试图用于指导经济建设,过程之迅速超乎想象。其实低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技术上已不是什么难题。但愿这次"低碳"来的是行动,而不要重复"生态"口号贬值的老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方兴未艾。我国作为一个能耗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立起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能源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9.
低碳农村建设是杭州市构建低碳试点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低碳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实际,对如何推进杭州市低碳农村建设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实施"三农六化"的建设思路,即农业投入减量化、农业废物资源化、农村能源再生化、农村环境清洁化、农村土地绿色化、农民生活节约化,以及推进杭州市低碳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郇庆治 《绿叶》2010,(6):53-60
"低碳经济"无法成为医治"高碳经济"的灵丹妙药。正是传统的经济行为体(市场)和政策工具(国家)创造并维持了"高碳经济",又怎能指望它实现"低碳经济"呢?"低碳经济"的中微观目标要保证实现,其宏观意义则不能过于泛化或虚夸化,必须将其置于一种全新的、绿色激进的政治生态学话语框架之下,也就是使其成为同样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主流术语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  相似文献   

11.
潘家华 《绿叶》2010,(6):14-18
低碳经济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营造氛围,循序渐进,即"高歌稳进"。低碳并不仅仅是一种国际公共产品,而是涉及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低碳还将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已经启动的低碳革命中,谁先低碳谁就占据了竞争的战略高地。在国际舆论中,低碳也已成为每个国家必须坚守的道义底线。低碳不仅经济,而且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2011,(8):84-84
尊敬的读者: 从本期开始,《环境教育》杂志增设了"节能减排突出贡献企业(企业家)"展示栏目,这也是为了配合杂志社开展的"2011低碳中国暨首届节能减排突出贡献企业、突出贡献企业家"推选活动。  相似文献   

13.
治理光污染应着眼于低碳经济思维,首先要破除目前时髦的"不夜城"观念。城市夜空亮如白天,不仅制造光污染,干扰市民生活,更浪费能源,增加碳排量,与当今践行的低碳经济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4.
低碳发展是我国西部城市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目前,模式设计是发展低碳城市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综合发展低碳城市的手段和目标,考虑建设的动力和支撑系统,结合低碳城市的关键要素、实施领域和最终效果,设计提出了"六位一体—多元互构—渗透过渡"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分析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六大关键领域:碳汇碳捕捉、能源、产业、交通、建筑和生活等。兰州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我国西部类似地区发展低碳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小淘 《绿叶》2010,(6):87-89
低碳,忽然间就无处不在了。低碳不是口号,没必要这么响亮,低碳越是像一句脱俗的号召,就会离切实的百姓生活越遥远,而所谓以身作则的"低碳时刻",大概也是社会超脱规则或忘记规则的时刻——一个国家的环境,不可能靠个别人的自我沉溺完成。待到没有人再天天嚷嚷低碳,低碳模式却已然进入生活深处,我们的环保才算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低碳炼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钢铁工业不同工序和不同流程CO2排放状况的分析,指出低碳炼铁是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低碳炼铁的第一步。对国外低碳炼铁技术作了介绍,并对低碳炼铁技术的现状、发展和创新等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变化形势下,低碳理念应运而生,旅游业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旅游景区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创建低碳景区是发展低碳旅游的关键和核心。创建低碳景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合理规划是创建低碳景区的重要前置条件。在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将低碳理念渗透和贯穿其中,可保证景区从初期就按照低碳景区的要求和标准来建设和发展。分析了景区规划内容体系与低碳景区构建的对应关系,从景区规划的理念、功能分区、景区设施、旅游产品和保障系统等方面提出了景区的低碳化规划要求,从而保证景区从前期开发到后期运营都朝着低碳目标迈进,促进低碳景区的有序创建。  相似文献   

18.
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可持续的综合发展模式,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两个跨越"具有重大意义。2006—2014年间四川低碳发展水平逐年增长,但增速缓慢,经济、社会、能源等高碳化特征依然明显,针对四川低碳发展的现状和资源禀赋,建议从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消费、低碳环境、低碳科技等探索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湘西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对湘西州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提升湘西州经济发展效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抓住发展机遇的需要.针对湘西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制约要素,可从宣传低碳消费理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筑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低碳人才培样和完善低碳政策体系等方面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20.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余音未了,"低碳经济"一下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目前,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摆脱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在国内,"低碳经济"也是风生水起,各地各显神通。那么,低碳面前,安徽又该如何破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