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绿叶》2008,(5):103-115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政治格局扑朔迷离。美国作为惟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近年来以国际气候协约哈佛项目为核心,提出全新的"后京都"气候政策模式,以求摆脱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受国际道义谴责的困境,并在气候变化问题的政府谈判中取代欧盟,占据道义制高点,实现国际气候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本文简介了哈佛项目的六大方案。知彼知己,中国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应围绕包含历史排放量在内的人均排放量这块基石前行。  相似文献   

2.
郇庆治 《绿叶》2010,(6):53-60
"低碳经济"无法成为医治"高碳经济"的灵丹妙药。正是传统的经济行为体(市场)和政策工具(国家)创造并维持了"高碳经济",又怎能指望它实现"低碳经济"呢?"低碳经济"的中微观目标要保证实现,其宏观意义则不能过于泛化或虚夸化,必须将其置于一种全新的、绿色激进的政治生态学话语框架之下,也就是使其成为同样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主流术语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  相似文献   

3.
李全修 《绿叶》2010,(12):72-79
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剧是接受革命而不接受改革。痛苦的历史和血的代价告诉我们:成功的改革需要"上下一心,君民同志"。中国30年改革的成功依靠的正是"上下一心,君民同志",而其同志一心就在于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共同富裕"。一旦"共同富裕"成为"乌托邦",改革的基础必将丧失殆尽;与此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气候政治压力。"多难兴邦",作为危机驱动的国家,内外压力之下,为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共同富裕就将具有革命性的制度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京希 《绿叶》2013,(4):71-76
借助于生态学的方法,政治生态理论克服了传统政治学封闭的、孤立的思想方法,从大局观的、开放的、整体的思想方法出发,从政治体系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研究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规律。以整体性思维为根本的政治生态理论,其相关特性正好为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杜钢建 《绿叶》2010,(Z1):205-211
国家行为的变化是从国家哲学的变化开始的。今天的中国,旧的国家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的国家哲学正在逐步形成。接受国际人权准则便是新国家哲学基础的奠基仪式。无论从理论转向实际的道路还有多远,新国家哲学的基础一旦奠定,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变革就会加速到来。展望21世纪,国际人权理念的普及将同儒家仁爱精神的光复同时并进,从而重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杜钢建 《绿叶》2010,(1):205-211
国家行为的变化是从国家哲学的变化开始的。今天的中国.旧的国家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的国家哲学正在逐步形成。接受国际人权准则便是新国家哲学基础的奠基仪式。无论从理论转向实际的道路还有多远.新国家哲学的基础一旦奠定.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变革就会加速到来。展望21世纪.国际人权理念的普及将同儒家仁爱精神的光复同时并进.从而重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张伟 《绿叶》2013,(5):17-24
近年来.环境公共事件呈高发、频发态势,标志着中国正在进入绿色政治时代。究其原因,有环境问题的普遍性,也有网络信息技术的推波助澜,二者共同改变着中国的环保政治格局。绿色政治时代的到来,既可以成为推动环境保护的新动力,同时也存在政治失序的可能。如何应对绿色政治带来的挑战,是思考中国环境保护良序运行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2009,(12):1-1
英国学者安东尼茜登斯在《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中写道,部分国家尽管制定了某些气候政策或者建立了相关机构,但它们或者不系统,或者没有权威,或者因为政治领导力量的更替而不能长久,或者成为政治领导人捞取政治资本的途径。放眼圉际舞台,  相似文献   

9.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一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依然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研究,对于缓解我国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等方面的压力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红兵 《环境教育》2006,(11):63-63
中国传统哲学对生态伦理的建构具有哪些方面的启迪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其整体论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倾向于将天地人万物视作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11.
奥巴马新能源计划可能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并降低美国对石油的依赖,从而改变世界的能源格局、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能否推行?奥巴马将在国际和国内遇到强大阻力。由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具有"政治正确性"的议题,美国的巨变必将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重大压力:支持者占据道义制高点;反对者国际形象受损,贸易面临制裁。中美在能源与气候领域,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2.
蔡竞 《四川环境》2002,21(2):86-88
本文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哲学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朴素思想和治国主张,并指出其共同构成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的理论体系。同时,简要说明了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推进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三方面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田飞龙  王又平 《绿叶》2012,(9):13-19
环境类群体性事件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环境政治"的登场,同时也表明原有的环境政治治理模式的式微。原有模式以管制型政治文化资源与制度技术为主要特征,无法适应现实挑战。单纯的"压力政治"和"民粹政治"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民意需要置于一个公共理性的制度结构中加以权衡。环境信息公开在此类事件的进展中已经获得了某种理解与运用,但其完整的治理逻辑尚未成为共识。环境信息公开,是中国环境政治治理乃至于整体性的现代政治转型的起点步骤和有效动力。  相似文献   

14.
王玉庆 《绿叶》2013,(10):69-77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何为人与自然和谐7怎样判定7实践要求我们不仅从哲学意义上论述,更需要从科学体系和技术层面上说明。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整体框架,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来看,生态文明可看作是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个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统领其他各项建设的.它是我党在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种治国理念和政策导向,迫切需要融入其他四个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苏生文 《绿叶》2010,(11):59-67
中华饮食文化向来善于吸收外来饮食文化并融合为自己的一部分。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饮食文化上抱着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既视西餐为"未开化",极尽鄙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又将饮食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联系起来,认为其必有先进之处。总体来说,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但却带来了不少"中西合璧"的具体实践,并使一些人士萌生了"吾国人苟能与欧美人同一食品,自不患无强盛之一日"的想法。但在半殖民半封建状态下的近代中国,这种另类的"救亡图存"方案,局限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6.
潘家华 《绿叶》2010,(6):14-18
低碳经济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营造氛围,循序渐进,即"高歌稳进"。低碳并不仅仅是一种国际公共产品,而是涉及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低碳还将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已经启动的低碳革命中,谁先低碳谁就占据了竞争的战略高地。在国际舆论中,低碳也已成为每个国家必须坚守的道义底线。低碳不仅经济,而且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我看好中国     
王小东 《绿叶》2010,(1):17-26
左派右派都是意识形态先行.不看事实.夸大西方的力量.夸大中国的问题.根本无助于认清中国和世界的走势。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好,这是中国的底气所在。中国外交在进步,这得益于漫长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中国政治的改善.不大可能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社会剧烈的变动来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是惟一可行的道路。中国的文化建设,要反对逆向种族主义.回归先秦:质朴、尚武、追求效率、做工细致;同时也要学习西方的古典和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不是颓废的缺乏创造力的现代派、后现代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环保产业》2010,(5):66-66
黄斌香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浦东新区科技功臣"等许多殊荣,是中国环保产业第一批专家人选,是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氟塑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袋式除尘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9.
策划人语:把环境问题等同为技术问题或政策问题,这往往会掩盖环境问题的政治性的维度。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中立化的环保话语。著名哲学家齐泽克曾经说过,当前的各种生态政治话语总是依附于政治话语.这些话语有保守主义的(倡导回归平衡的田园共同体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国家主义的(只有强有力的国家管理可以将我们从即将发生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教育部一号文件明确规定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正式教学环节。只有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定义,厘清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区别和联系,找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炼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而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考评机制,才能使其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