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机 《环境教育》2005,(9):22-26
众所周知,日本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搞得非常成功,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居于前列.不仅日本政府一直在努力地推进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就连普通的国民,环保意识也令人钦佩.但是,像其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日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艰难道路.  相似文献   

2.
田松 《绿叶》2010,(6):61-65
用"低碳"这个药方来拯救工业文明是不可能的,因为工业文明的整体理念,与"低碳"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尽管作为一个有五年素龄的素食者,我明确表示赞成"低碳"。关于"低碳"我们存在方向性的偏差:其一,在观念层面上,大多数"低碳"策略,都试图保留工业文明的整体框架,只在局部进行修修补补的调整,对于当下的生态危机,注定起不到实质作用;其二,在操作性层面上,大多"低碳"条款都有避重就轻的嫌疑,即把社会结构层面上的问题,转化为个人行为或者道德问题,又如缘木求鱼,隔靴搔痒。若真想要实行"低碳"生活,最重要的是要促使整个文明结构发生方向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黄亚军 《绿叶》2014,(5):59-64
2013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引起社会各界对"家庭农场"的广泛讨论。尽管中央对"家庭农场"的政策导向非常清晰,农业部也从户籍、经营规模、从业种类和雇佣劳动使用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限定,但由于暂时缺乏严格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各地政府将农业现代化等同于规模化、机械化,所以"家庭农场"在实践中非常混乱。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中农"经营的"小而精"的家庭农场才是最能高效使用土地、维护人地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苏生文 《绿叶》2010,(11):59-67
中华饮食文化向来善于吸收外来饮食文化并融合为自己的一部分。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饮食文化上抱着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既视西餐为"未开化",极尽鄙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又将饮食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联系起来,认为其必有先进之处。总体来说,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但却带来了不少"中西合璧"的具体实践,并使一些人士萌生了"吾国人苟能与欧美人同一食品,自不患无强盛之一日"的想法。但在半殖民半封建状态下的近代中国,这种另类的"救亡图存"方案,局限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5.
苏贤贵 《绿叶》2010,(11):73-79
随着西方环境污染的出现和加剧,人们开始了对环境危机根源的反思,并把危机的源头追溯到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基督教那里。很多生态批评家认为,基督教思想中对于人类支配自然的直接教导和对自然采取的"去神圣化"的态度,已经在思想上酝酿了今天的生态危机。也有不少神学家开始重释经典、检讨相关的教义和历史,发掘其中的生态思想资源,从而发展出种种生态神学,使基督教思想逐渐变得"绿色化"。  相似文献   

6.
彭小瑜 《绿叶》2008,(1):96-100
长期以来妨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弊病,就是在西方先进文明面前顽固的轻视的傲慢态度。"全盘西化"在中国根本没有过,是个伪命题。高校和研究机构西学学科设置的薄弱,只重民主、科学,不谙基督教文明,暴露出我们对西方文明的了解极其有限且相当肤浅,充满着片面的理解和阐释。如果我们想获得实实在在的自尊和自信,需要谦卑地学习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7.
贾卫列 《绿叶》2013,(9):52-57
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等五个层面,但当前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还是停留在环境建设即环境保护这个层面。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最亟需的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反Px事件.就暴露出我们在生态文明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8.
张鹏 《绿叶》2014,(7):97-101
"山者,万人之所瞻仰,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伏焉。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感。"作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山水相依、植被葱茏的泰山,孕育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奇观,泰山文化中也蕴藏着富有东方哲学魅力的生态文明的因子,彰显着耐人寻味的生态意象。  相似文献   

9.
辛卫青  蓝冀 《环境教育》2013,(10):80-84
"环境友好学校"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它更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它应该是从课堂拓展到学校方方面面的一种教育与管理活动,应该是校园物化环境与文化气息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周围 《环境教育》2010,(4):11-13
<正>1923年,法国哲学家施韦兹发表论文《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创立生态伦理学的主张。自从生态伦理学诞生之后,生态伦理问题成为了西方伦理学界研究的热点。现将近年来中西方生态伦理学界对有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1.
<正>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环境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环境教育人才,提高国民的生态文明精神,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积聚力量?从环境教育的历史来看,由于工业文明的诞生最早是在西方,其生态环境问题也较早出现,所以这些国家启动环境教育的时间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环境教育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出现,并逐渐进入了这些国家的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12.
彭小瑜 《绿叶》2008,(6):114-121
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开放性过于乐观,忽视了中国社会对外来思想、文化接受中封闭、隔膜的一面。胡适对杜威反天主教思想无批判的认同,及其对宗教的玩世不恭,导致了他缺乏理想与激情的社会见解,典型地反映出国人在接受西方文明过程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如果胡适能够对杜威的思想不是一边倒地崇拜,而是置放于当时美国和整个西方文明的语境中给予更加深入的考察,他对"主义"以及宗教信仰的力量会有更加实事求是的认识,或许他对中国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见解会更深刻,也会更好地完成他传播西学到中国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潘维 《绿叶》2008,(1):23-28
中国的传统一直在那里,道德诉求很容易,但无法自动地变成现实。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找到落实价值目标的制度化机制。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沦丧上,因此,复兴儒家文化只是隔靴搔痒。古今中西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价值观,西方是法制加民主,中国是远古的民本主义、今天的"为人民服务"。中国需要重建政治价值观,回归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14.
热贡文化生态区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燕 《青海环境》2010,20(3):136-139
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文化生态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底蕴深厚的热贡文化,日益形成了热贡地区以绿色、低碳为典型特征的经济运行生态化模式。热贡文化生态区的保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文明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绿叶》2017,(1)
正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曾被西方学者称为“竹子文明”~1。在长久历史进程中,中国民众对竹子投注了诸多情感,利用竹子的物质功能与文化象征衍生、创造出一系列人与竹子共荣的故事,塑造出中国文化中特定的竹子符号,充溢着赞美之词。从古至今,竹子的气质与内涵虽被广泛运用,但民众的精神世界与竹子气质之间的历史关联并没有被完全厘清。王利华教  相似文献   

16.
王雅林 《绿叶》2010,(11):48-52
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为了什么?如何实现发展?这些都是涉及发展观的核心问题。"发展"应理解为通过社会的形式来提高人们的生存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的增长和社会消费能力的扩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形成了一种"生产型社会",未来的发展我们不能走西方消费社会的老路,而应该用"生活的逻辑"取代"资本支配一切"的逻辑,走一条新型的"生活型社会"发展之路,让国家的发展完全服务于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相似文献   

17.
简练 《绿叶》2010,(11):120-130
碳运动由西方文化左派孕育萌芽,由西方尤其是英国政府与金融资本所推动壮大。其针对中国,则有一箭数雕之效:既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设置羁绊,又能让西方金融资本借碳交易大发其财,还能让西方创立新的低碳"普世价值"以继续占据道德制高点。迎合西方,企图用低碳要求倒逼中国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已被历史证明不可行。碳运动的科学根基已经坍塌,碳泡沫在中国却为何继续膨胀?  相似文献   

18.
郭耕 《环境教育》2009,(12):71-73
2010年为农历庚寅年即虎年,惹人喜爱的老虎形象势必充斥大街小巷的商铺厅堂,2010年的春节又是2月14日,恰逢西方情人节,所以,属虎的和不属虎的人都会为这个虎虎有生气、浓情似火的年景而意气风发,先祝大家虎年吉祥!但我不敢说"虎年虎运"。  相似文献   

19.
正如潘岳先生所讲的,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形态,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现代开始走向生态文明。我个人认为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全球环境形势非常严峻,而生态文明还在一个起步阶段,不仅我国是这样,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这样。生态文明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从实际操作上转变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也就是转变整个社会的发展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思路以后,我国就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了,比如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  相似文献   

20.
抽水马桶文明的膜拜咱们中国人在“吃”的文化上很有成就,是公认的世界上最讲究“吃”的国家。所以近年来到过中国大陆观光的游客,莫不对中国“吃”的艺术大加称赞。然而在饕餮一顿美食之后,到了新陈代谢必须上访的地方时,大多都有个共同的经验,不是被脏臭惊恐得踌躇不前,就是即刻回头另觅他处。有人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终于就位,然而在数次勇试之后,竟又被四周的污秽逼得难以“下文”。中国的厕所落伍是无可否认的,尤其对使用过西式的抽水马桶的人来说。而抽水马桶也确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个能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标的物”,人们对它的膜拜也自然成了“大趋势”一九三三年元旦,《东方杂志》曾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为题,辑录了许多名作家、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