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GIS手段分析2018年新疆沙化土地分布特征,从海拔、坡度、坡向因子等方面探讨新疆土地沙化发生的潜在原因和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新疆土地沙化程度有所减弱,总体上有所改善;新疆沙化土地海拔分布在500~1500 m范围内,坡度在0~6°范围内的缓坡是主要沙化区;就坡向而言,研究区阳坡方向土地沙化程度大于阴坡...  相似文献   

2.
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坡度、坡向和高程点信息,基于流域的河流和上、中、下游社会经济情况对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明显倾向于分布在坡度小、阳坡、海拔低、与河流距离适中、经济发达的地区。研究结果将为嘉陵江流域居民点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金寨县地区1∶50 000比例尺的等高线数据,生成不同分辨率的DEM数据,分析在不同分辨率条件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和坡面曲率随分辨率的变化情况,并根据信息熵方法,获得这个地区不同分辨率DEM高程熵情况。结果显示,在25 m分辨率下,地形因子的变化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而当上升至50 m时,则存在显著的变动,同时25 m条件下高程信息熵也逐渐降低变化速率。不难发现,案例地区在1∶50 000比例尺的等高线下,分析该地区的地形,选取的最佳分辨率是25 m。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基于不同栅格分辨率DEM提取冲沟尺度土壤侵蚀因子形成的差异,选择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典型冲沟为研究对象,基于Arc GIS平台,在0.5m、1.0m、1.5m和2.0m四种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提取冲沟的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分析了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的分布特征、面积比例与损失量情况,以及不同分辨率的土壤侵蚀因子精度的差异。结果表明:1元谋冲沟陡坡较多,大于35°的面积占50%。当分辨率降低时,大于35°区域比例减少,15°—25°面积增加,地形趋缓。2区域坡长为0—30m的短坡。分辨率降低时,短坡长被合并,短坡坡长的面积减小,30m以上坡长的面积不同程度增加,坡长发生整体延伸。3区域坡度坡长因子主要集中在0—10。分辨率降低时,0—10的坡度坡长因子面积的比例减少,大于10的坡度坡长因子的面积比例增加。元谋干热河谷区陡峭的坡度对坡度坡长因子的影响较大,较短的坡长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川中丘陵区村级景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分析了人口密集的川中丘陵乡村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S)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内SOCD和SOCS平均值分别为5.58kg/m2和75.77×105g,SOCD随丘体高度的降低向四周逐渐增大,SOCS主要分布于旱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中。0~30cm土层和土体深度内,SOCD以冬水田最高,裸岩最低;SOCS则以丘脚旱地和轮作水田最高,裸岩最低。地形、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对SOCD、SOCS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0.4%。对一个特定的丘陵山区,就地形来说,有平原、丘陵、山地三种类型。河谷平原包括山间盆地和谷地,地形平坦,水源丰富,人口众多,适宜于粮食生产,历来是丘陵山区粮食生产的基地。丘陵包括低丘、高丘和一部分低山丘陵,位于河谷平原的周缘,是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一般坡度不大,光热条件优越,适宜性广。其荒坡荒地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带,但目前开  相似文献   

7.
地形因子的提取对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地形因子的提取主要是基于DEM来完成的,而DEM的分辨率不同,所提取的地形因子的结果也不同.以化龙山为例,选择4种不同网格分辨率和地面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4个地形因子作为分析因子,运用叠合比较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地形因子随这4种分辨率DEM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EM的分辨率越大,对地形的概括作用越明显,地形越趋近于平坦化.该研究是对前人研究的继续深化,通过对多因素的分析,旨在得到更加普遍的规律,为其他不同地貌的地形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RS和GIS的西藏芒康县景观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Landsat TM影像和区域1:5万的地形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运用RS和GIS手段,得出西藏芒康县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是以自然景观(有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为主.利用地形数据分析3种景观类型空间分布与地形间的关系,得出3种主要自然景观沿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分布的规律,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区域景观生态规划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明确区域建设用地开发标准的前提下,评估建设用地的合理性,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及政策制定有着重要意义。基于GIS和RS技术,实现对区域可建设用地情况的评估。针对大连市西山水库上游地区,利用VM-Map Info构建50m×50m矢量格网为基础数据载体,借助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得出研究区域的可建设用地情况,将土地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3种类型,选取2014年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在Arc GIS平台下提取土地实际利用信息,将实际土地利用情况与可建设用地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大连西山水库上游地区建设用地的合理性。研究发现,大连西山水库上游建设用地强度为43.41%,可建区内土地开发殆尽,在限建区和禁建区内有大面积的建设用地,建设强度大,土地开发存在不合理性用地。  相似文献   

10.
分别应用高差、地表面积与投影面积的比值作为指标来衡量贵州省的地形起伏度,并基于此来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对贵州省土地利用的控制性较强,各种用地不能形成规模,彼此交叉分布,空间上垂直分异明显;受地形起伏影响,贵州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结构混乱,土地利用困难、利用率低,土地整理工作难度大。  相似文献   

11.
应用遥感技术,利用长时间序列的SPOT VEGETATION NDVI数据集,结合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对豫西山区1998年、2003年和2008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豫西山区植被覆盖总体上略有上升,局部地区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高海拔区域植被覆盖相对稳定,退化概率较低;低海拔区域植被退化和恢复的概率都相对较高;坡度小的区域植被退化和修复的概率都较高;坡度较大的区域植被轻微退化概率增大,坡度越大,植被覆盖修复的概率越低;南坡和北坡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东坡和西坡植被覆盖度较低;西南坡向的植被退化相对严重,东南坡向植被退化概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根据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运用GIS与指标模型等方法,对2000和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功能进行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生产功能自东向西大致呈阶梯状分布,东部平原较高,西部山区较低,平原与山区中间的过渡区居中;生态功能也近似阶梯状分布,但自东部平原向西部山区的变化是逐级升高;非农业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是以郑州和洛阳市区为核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2)2000—202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生活功能明显增强,生态功能有所减弱,但在主体功能区和县级单元尺度上各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存在空间差异;(3)河南省非农业生产和生活功能相对协同,但它们快速发展对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此外,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之间也存在此消彼长的抑制效应。近20年来河南省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强化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调整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利用系统各项功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农业贫困县面临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双重压力,更需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寻找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避免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典型的农业贫困县延寿县为例,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运用叠置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分区,将其分为中部沿河平原农渔牧复合区、南北山前漫岗水土保持及农林区、南北低山丘陵林业可持续利用区3个生态功能区,并针对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的特点,探讨了各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土地资源区域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熵的武汉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借助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概念,揭示了武汉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变化规律,得出土地利用职能类型收缩、城市用地趋向不均衡发展态势的结论.利用主成分与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影响武汉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动的主要动力因子,它们分别是城市福利和城市社会结构变化推动因子、城市产业结构变化拉动因子和城市建设与改造压力因子,其中后两个因子是驱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发生变化的最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15.
以SPOT-5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刘家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于Fragstats 3.3软件,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刘家河流域内的耕地是景观的主体类型,流域水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非常适合发展现代农业,但应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尤其应注意对坡度大于25°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以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和GIS的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与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0年MOD13Q1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近年青海湖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探讨植被覆盖度与气象因子、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呈中部高、西北低的态势,中高覆盖度面积最大,占流域总面积的60%以上;近10年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NDVI在年际尺度上与气温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9),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总体趋势较为相似;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大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海拔3500—4000m、坡度2°—6°的缓平地上;阳坡的植被覆盖度大于阴坡,而平地最小。  相似文献   

17.
以SPOT-5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刘家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于Fragstats 3.3软件,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刘家河流域内的耕地是景观的主体类型,流域水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非常适合发展现代农业,但应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尤其应注意对坡度大于25°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以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敏  唐斌  舒珺  肖海 《四川环境》2010,29(5):119-121,126
本文以四川省威远县越溪镇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为工具,以地形图为基础数据来构建不规则三角网TIN,并对该地区的TIN进行坡度坡向的提取与分析,最后提出了数字地形分析的结果可应用到退耕还林的科学决策工作上。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大气颗粒物对城市空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选取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分析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城市景观格局与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关系。通过GIS软件、Fragstats4.2软件和SPSS软件对西安市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2014年整年的大气颗粒物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较为集中;西安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浓度从市中心至城郊呈梯度递减趋势,在整体上呈现西北高于东南的倾向,大气颗粒物污染物浓度峰值基本都集中出现在建设用地范围内(PM10:102.7μg/m^3;PM2.5:99.7μg/m^3);相关性结果证实了城市景观格局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为中国西部内陆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DEA方法测算了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0—2013年的土地利用效率,检验了技术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总体上,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了显著正影响;人口规模、人均耕地面积产生了显著负影响;技术因素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原因在于技术因素产生了反弹效应。③城市土地平均反弹效应为125. 75%,表明节约土地空间依然很大。据此,提出应采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土地资源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