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硅藻指示性属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属种分布及多次季节性水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57个常见硅藻属种对总磷指标的生态学特征.利用加权平均回归方法,计算出常见属种对总磷指标响应的生态最佳值及忍耐幅度.根据生态学理论得出,属种Cyclotellameneghiniana、C.atomus、Stephanodiscusparvus、S.minutulus、Naviculasubminiscula是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很好的指示性属种;而Aulacoseiraalpigea、Cyclostephanosdubius、C.tholiformis、C.invisitatus、Stephanodiscushantzschii、Naviculacirtrus、Nitzschiaagnita、N.subacicularis等则是潜在的湖泊富营养化的指示性属种.  相似文献   

2.
用溞类监测农药污染水体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枝角类(Cladocera)俗称红虫,为经济鱼类的饵料,在自然界水体中广泛分布。在近几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受农药废水严重污染的YJ湖。此类浮游动物较正常湖泊为少,特别是(氵蚤)属(Daphnia)更为稀少。YJ湖原与LT湖相通。(氵蚤)属中有两种搔是LT湖的主要种类,全年各月数量很多,直至1976年4月份,我们仍采到大量僧帽(氵蚤)(Daphnia cucullataSars)和蚤状(氵蚤)[Daphnia pulex(De Geer)]。据估计YJ湖被污染前,这两种(氵蚤)有可能也是该湖的主要枝角尖.至今只能偶然零星采获,可能为污染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3.
通过综合采用古湖泊学技术和分子遗传技术重现汉纳(Hannah)湖--个从工业酸化、金属污染及动物灭绝中恢复的湖泊--中水蚤属(Daphnia)群落组成的长期型式.像许多浮游动物一样,水蚤属可以产出能生存几十年,甚至一百年以上的滞育卵.然而,过去20年D.mendotae在汉纳湖中的出现可能是从其他附近湖泊扩散的结果,而不是从沉积物卵库移居而来的.我们利用聚合酶连锁反应(PCR),单股构象多形现象(SSCP)以及排序进行的成因测试结果表明,D.mendotae滞育卵在过去250年沉积物记录中没有发现,在该地区金属冶炼作业之前,该生物群落由D.pulicaria控制.在湖泊化学复原之后这一物种的变化与早期湖泊酸性的历史变化一致.在汉纳湖的整个远古历史中,环境波动可能决定了群落组成.将这一分子一古湖泊学方法扩展到其他湖泊应该有助于更准确地阐述生物复原过程.  相似文献   

4.
尽管大气中SO2- 4的沉降减少,地表水的酸度也因此降低,但尚未记录到广泛的生物从酸化中恢复过来.本文通过考察1971~2000年间加拿大安大略省基拉尼公园的46个湖泊甲壳类浮游动物种的丰富度(物种数目)和组成的时间变化趋势,来估计由于水质有了重大改善即pH现在>6后湖泊中生物的恢复程度,并与其他两组(从未酸化的湖泊和仍然酸化的湖泊[pH<6])作比较.在这三组湖泊中,物种丰富度的时间趋势无法加以区别,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也不能说明恢复的程度.对比之下,在pH值增加到6以上的湖泊中,其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以物种多度的多变量指数表征)则有所变化,从"损害"状态返回到了中性湖泊的典型状态.在酸性湖泊也记录到浮游动物组成有某些恢复.虽然仍为酸性,这些湖泊的pH水平已经升高.基拉尼省公园里甲壳类浮游动物恢复的程度和速度为北美和欧洲其他酸化地区的将来预示了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乌梁素海水污染与水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乌梁素海水化学特点对水生生物区系的影响,生物区系特点与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 发现湖泊中浮游植物87种,浮游动物64种,底栖动物12种。其中富营养型的生物种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为绿藻+兰藻+硅藻型,而兰藻为优势种,占各站优势种和次优势种属的46%;浮游动物中轮虫和原生动物合计占73%;底栖动物中羽摇蚊在十个站点中有六个的数量占90%以上。同时,湖水中营养成分N、P含量丰富,总磷和三氮的含量均已超出或接近日本规定的富营养化标准,表明湖泊已富营养化。 但是,BOD、DO、pH、矿化度、钾离子量和一价离子与二价阳离子数量的比例,可能尚不是湖中限制因子,故湖泊富营养化未达到严重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自1986年国际湖泊沼泽环境委员会成立以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工作者先后调查了251个湖泊沼泽,结果说明,世界各地湖泊沼泽的酸性化和富营养化污染已日趋严重。 酸性化严重的是包括北欧与加拿大北部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带,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NO_x和SO_x造成的酸雨。瑞典约数以千计的小湖泊沼泽的pH值平均为4.3左右,一般生物无法栖息,已设法投放石灰进行中和。正在发展工业化的南半球的巴西,出现酸性化的可能性也很高。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东平湖浮游动物与富营养化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1994年对东平湖6个采样点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浮游动物的调查,共获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66属100种,查明其数量和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状况,确定了指示轻污带,β-中污带和α--中污带的15个种及其分布,根据浮游统计结果。结果:其它方法,肯定了东平湖为中营养型一富营养型湖泊,按照综合防治富营养化原则,作者提出放养鲢鳙及搭配比较,以减少湖中着生藻类和浮游动物,防治富营养化,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太湖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太湖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和探索不同湖区之间差异,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4月对太湖湖滨带49个采样点完成两次调查采样。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3门7纲69种。太湖不同湖区的湖滨带之间分类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各湖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岸、贡湖湾、东太湖、南部沿岸、梅梁湾、竺山湾、西部沿岸。不同湖滨带生态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组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加拿大基拉尼公园里的酸损害湖中3种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再集群现象:它们是两种蜉蝣类动物(Stenonema femoratum,Stenacron interpunctatum)和一种端足类甲壳动物(Hyalella azteca).1995~1997年间对119个湖的端足类甲壳动物以及77个湖的蜉蝣类动物进行了概要调查,同时确定Stenonema femorafum和Hyalella azteca的pH临界值是5.6,而Stenacron interpunctatum的pH临界值是5.3.从1997~2002年,通过对2个酸损害湖和2个参考湖深入研究,在能够估计出出现时间的地方,种的pH阈值达到后不到4~8年,就可以重建Stenacron fnterpunctatum,Stenonema femoratum和Hyalella azteca.在最小的湖(11hm2)中监测到集群现象之后3年,该湖内Stenacron interpunctatum到所有栖息地的扩散完成.可以预测,Stenacron interpunctatum在最大的湖(189hm2)内的扩散需要更长的时间.从估算的pH值恢复到湖内蜉蝣类动物重建,再到其后扩散到所有适合栖息地的时间滞后为11~22年之久或更长.虽然在恢复湖中Stenacron interpunctatum的密度增加到高于参考湖的水平,但在6年期间的监测中尚未达到稳定的终点.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随着输入的减少韦特恩湖、维纳恩湖、梅拉伦湖以及哈马伦湖中磷(P)和氮(N)的浓度变化.在前两个水更新速度较慢的深水、贫营养湖中,自70年代以来磷输入的急剧减少只是造成较长一段时间内磷浓度的少量减小.同时在水团中出现了非有机氮的积累现象,本文对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在后两个中等营养到高营养的湖中,哈马伦湖中的两个浅盆地由于沉积物释放的氮而显示出恢复较慢.这两个盆地以及梅拉伦湖中的两个盆地有氮缺乏现象,特别是在磷输入减少之前的数年中、而且表明存在固氮现象.在梅拉伦湖的两个盆地中,湖内磷浓度的恢复与用于湖泊从营养物污染中恢复的IMSA模型相比较预期的要好.在其他的5个湖泊/盆地中,20年之后的叶绿素浓度与那些模拟的情况相比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