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马线是行人的过街通道,是受法律保护的“安全线”和“生命线”。曾几何时,在这条保护行人生命的安全通道上,人车争抢的对抗愈演愈烈。作为弱者的行人,在强悍的汽车面前纷纷败北,以至留下一场场流血丧命的马路悲剧。  相似文献   

2.
汽车一体化安全把汽车被动安全与主动安全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主、被动安全措施的最佳效用,其代表技术是汽车预碰撞安全,该技术已成为汽车安全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笔者介绍了汽车一体化安全的定义与组成,通过应用实例概述了汽车预碰撞安全的研究现状。通过统计分析人-车碰撞时序探讨汽车一体化安全技术应用于行人保护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一体化安全的行人碰撞保护方案的基本原理,列举应用实例分析该方案的技术特点,应用实例表明一体化安全可以为行人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将成为行人碰撞保护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聚丙烯复合材料发动机罩的行人保护性能,应用ANSA软件建立发动机罩和行人头部冲击器的有限元模型;参照欧盟EC 78/2009行人保护法规要求,选取碰撞危险点;应用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相同结构下聚丙烯复合材料发动机罩和钢制发动机罩的行人保护能力以及静态刚度,比较不同配比材料发动机罩的吸能特性和头部碰撞损伤的相关加速度值,并针对铰链处进行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表明:所设计的新的聚丙烯复合材料发动机罩在保证刚度的条件下,有明显减重效果,并在头部碰撞区域对行人头部有较好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保护行人过街时的安全及减少行人违章行为,通过分析行人过街的等待规律,构建了信号控制行人过街等待的生存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典型交叉口的行人过街等待行为的观测及分析,得到了行人等待的生存曲线,建立了行人违章危险度随行人自身及环境因素影响的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行人在路边等待过街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为90s,在中间安全岛的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仅为50s;行人等待时间与行人年龄、红灯时间、穿越车道数、冲突方向车流量、是否二次过街相关,与行人性别无关;合理的交叉口设计和信号控制能提高行人的遵章率、降低违章危险度。笔者建议: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红灯时间不超过90s,行人在安全岛最大等待时间不超过50s。  相似文献   

5.
研究提高人车碰撞中行人大腿的保护性能的方法。首先对大腿伤害机理,伤害评价指标以及车辆自身结构进行阐述和研究,总结车辆前端结构的关键参数;对某车型的前大灯进行结构改进,按照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行人大腿保护的试验评价方法,改进后进行碰撞试验;建立装有发动机罩安全气囊的整车仿真模型,验证安全气囊对行人大腿的保护性能。经过试验和仿真可以得出:车辆前大灯结构刚度改进和发动机罩安全气囊可以改善行人大腿的保护性能。  相似文献   

6.
北京日前正式出台礼让斑马线制度。今后,只要行人与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无论行人是否存在违章行为,肇事车辆都必须承担责任。行人属于弱势群体,礼让斑马线制度是为了保护行人的权益。 规定指出,肇事人及所在单位或者是肇事人需预付医疗费,对于拒绝预付或者暂时无法预付的,公安机关可以暂时扣留交通事故车辆;肇事人有单位的,其单位还将  相似文献   

7.
<正>"行人保护"是美国于上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交通事故中车辆对行人的伤害。从当前的交通安全状况来看,这无疑具有超前性,但在这一概念提出后的几十年中,相关技术与法律法规的跟进似乎却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8.
我国(讨论稿)和欧洲关于行人保护法规的异同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欧洲和我国讨论稿关于行人保护法规的分析比较研究,在定义方面有着相同和不同;在下腿型冲击器对保险杠的试验、上腿型冲击器对保险杠的试验、儿童头型冲击器对发动机罩的试验、成人头型冲击器对发动机罩的试验等实验中,使用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手段和方法、实验程序、评价指标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与欧洲法规相比,我国讨论稿的一些评价指标值有待进一步完善,试验手段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通过比较分析来不断修订我国行人保护法规讨论稿,以利于我国未来正式颁布行人保护法规。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重庆市交巡警推出的"智能斑马线"系统正式通入运行,这种斑马线可感应50米外驶来的车辆并通过语音提醒路人,并在斑马线两侧形成舞台追光效果保护行人,警示车辆,对不让行行人的车辆自动启动违章拍照功能。记者在重庆渝中区中山四路求精中学附近看到了这条"智能斑马线"。据观察,从行人站上斑马线等候区开始,斑马线两侧的地灯就会亮起提醒车辆注意礼让行人。行人通过时,地灯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行人交通安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Bibexcel和Gephi文献计量软件及可视化工具,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近17年(2003—2019年)有关行人交通安全研究的文献为统计样本,从发文国家及年代、期刊载文量、重点研究机构、国家学术合作及技术主题聚类分析行人交通安全领域研究态势。研究结果表明:行人交通安全研究近17年发文态势呈稳步上升趋势,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期刊不仅是发表文章数最多的期刊,同时也是总被引次数最多的期刊;以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为代表的一些期刊虽发表文章数量不多,但总被引用次数及平均被引次数均排名靠前,排名前10位的研究机构分别来自于加拿大、美国、韩国、中国;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行人过街行为研究、车载行人检测研究、行人受伤风险因素研究、儿童行人伤害及保护研究、行人宏观交通安全研究、手机对于行人过街安全性的影响等方面;行人宏观交通安全研究和行人受伤风险因素研究近5年发文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今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新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通行规范中,重点规定了有助于培养规则意识,保护行人的通行规定;在交通事故处理方面,提出了快速处理、自行协商解决、重点保护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权益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应用HyperMesh建立发动机罩和行人头部的有限元模型,利用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人的头部与钢质、铝质发动机罩相撞时的动态响应问题,并经试验验证。对头模撞击铝质发动机罩与钢质发动机罩作了比较,得出铝质发动机罩对行人头部具有更好保护效果的结论。对铝质发动机罩内、外板的厚度进行改进设计,得到综合轻量化、刚度及安全性3方面的要求都比较好的设计方案。最后对铝质发动机罩的内板结构进行拓扑优化设计,得到了在保证刚度的前提下减重效果最好、具有优异的行人碰撞保护性能的铝质发动机罩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厢式客车与行人碰撞后行人运动形态及其损伤机制,根据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的一个真实案例,利用Madymo仿真软件,建立厢式客车的前部结构模型和中国50百分位的假人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模拟试验,以人体损伤指标为评价标准,研究不同车速和行人朝向对碰撞后的行人运动形态及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车速和行人朝向是影响行人损伤程度的主要因素,行人朝向对碰撞后的行人运动形态影响较大;此外,行人先与厢式客车碰撞一侧的小腿损伤值明显大于后碰一侧,行人与地面二次碰撞造成的头部损伤是导致行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公共场所中的人群疏散是行人疏散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基于九曲桥行人运动观测实验对转角区域的行人运动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模拟了因激励作用所导致的行人速度提高对通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行人的停留、拍照行为导致转角内区域出现了明显的行人变换走道现象;行人在转角内区域出现的停留、超越行为导致行人速度出现大幅度波动,最低速度约为0.2 m/s,最高速度约为0.7 m/s;与转角后区域相比,行人密度变化对转角内区域的行人速度的影响更小,单位流量的影响更大;由于观测实验中行人停留、拍照等行为的存在,相同密度下转角后区域行人运动速度、单位流量均低于P&M平直通道模型;适当的激励作用有助于减轻行人拥堵,提高通行效率,当行人速度达到较高水平后效果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突出保护行人利益 ,以人为本、公平、便民是其最大特点  近年来 ,我国意外伤亡事故的发展趋势十分严峻 ,特别是道路交通事故频频发生 ,道路建设跟不上车辆增长的现状 ,加上现代交通管理水平不高等 ,造成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断上升。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维护行人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 ,公平、公正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已于 2 0 0 3年 10月 2 8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并将于 2 0 0 4年 5月 1日正式实施。实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 ,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 ,…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有上升的趋势,体现在行人横穿道路时不守规定,行人把责任推给司机的同时,却把悲伤留给自己。 应该说,法律对作为交通弱势群体的行人是呵护有加的,只要不是行人的过错.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如果机动车与行人都能严格遵守交规,就不容易发生磕磕碰碰的事,这正是法律所寄望的。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城乡结合部无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存理论模型建立这种特殊点段行人过街时间的生存公式,通过寿命表法分析行人过街时间的特征,并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行人过街时间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城乡结合部无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服从正态分布,最大过街时间大致为50 s,小于城区内无信号和有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过街人流量、冲突车辆数和道路宽度是直接影响行人过街时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公共建筑环境下行人行为特性及拥挤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国内外对于公共建筑环境下行人行为特性及拥挤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自由流情况下的行人运动速度,人群运动的最佳密度,行人的年龄、文化、性别、退让距离、温度、旅行目的、运动方向和建筑设施类型对行人流速度和流量的影响,以及行人流的密度和速度关系。成果显示:各国学者在人群的速度、密度和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研究较多,所得的结论趋于一致;但对于影响行人流速度和流量的各种因素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拥挤情况下行人的心理状态和拥挤事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行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都是属于弱势群体,涉及行人的交通事故,其他方面一般都要负有主要责任,但广东省中山市的这起行人闯红灯事故,给所有看手机的低头一族敲响了警钟。日前,这起行人未按交通信号灯提示横过马路造成的法律纠纷,在中山市第一法院依法宣判,肇事行人被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环境熟悉度及引导作用对行人疏散影响,建立考虑环境熟悉度及引导作用的行人疏散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引入环境熟悉度参数,将行人分为熟悉环境行人与不熟悉环境行人,不同的行人具备不同的运动方式;基于引导标志的有向引导作用构建引导场,使行人能跟随引导移动;以某超市为例,研究其环境熟悉度、引导作用及引导有效性对行人疏散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人疏散时间随着环境熟悉度的增加而减少;在相同的环境熟悉度下,不熟悉环境行人选择跟随引导移动相比于随机移动及跟随行人移动疏散效率更高;环境熟悉度较低时,行人疏散时间随引导有效性提高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