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从 《陕西环境》1996,3(1):36-38,6
延安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是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之一。本文通过延安市自然生态农业建设现代的考察,对该市生态农业建设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该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烟台市牟平区在经济建设中始终突出生态保护的战略措施,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与保护。牟平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对生态农业建设与保护实施宏观调控;制订《牟平区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生态农业建设管理制度》、《牟平区农业环境保护暂行规定》,使农业生态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牟平区在对大规模生态农业建设优先提供资金、物资的同时,着手实施五大生态建设工程,确保生态农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林木植被工程1998年年平区完成山滩造林3048亩,干杂果开发2.3万亩,新育苗728亩,新建永久性育苗基地3处,全区四旁植树32万株,栽…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并以四川省洪雅县等9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为例,选取了22项评价指标,对9县1994至1999年5年间生态农业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盂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综合效益还普遍有待提高。同时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制约因素与潜力,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简要论述了县级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 ,详细介绍了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和实施的方法 ,既可以在生态农业县建设的规划上提供了借鉴 ,又对如何实施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探讨 ,对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洪湖水体氮、磷营养元素变化规律及富营养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湖是湖北省最大的湖泊,也是长江中下游大型湖泊之一,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水产基地,在繁荣地方经济的同时,洪湖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文章通过对洪湖水体氮磷含量的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总结出从2001年到2003年洪湖氮、磷营养元素含量年际变化的规律,得出洪湖水体总氮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总磷的含量逐年增加,磷作为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说明洪湖富营养化的进程在加剧,针对这一结果探讨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浅谈深化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敏 《山东环境》2002,(3):45-45,49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区,对改善生态环境、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生态农业示范区惠民县的建设情况,发现在取得明显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本文针对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抓住三峡库区开发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重庆市抓住三峡库区建设千载难逢的机遇,扩大农业试点,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大足县采取规模化布局,基...  相似文献   

8.
响水  王继业 《环境导报》2002,(12):19-19
近年来,响水县紧紧围绕争创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先后投入上亿元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和工业“三废”治理,建成了6667公顷无公害稻米。  相似文献   

9.
对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具体经验,介绍了生态建设的具体做法,总结了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对县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左江流域生态系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承惠 《环境保护》1998,(12):22-25
建设生态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传统的“沟谷型、粮食狸型,原料型”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过渡,使贫困山区民 走向富裕之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左江流域生态农业资源特点进行分析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在一气候区域不同地貌类型的生态农业系统,对流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明了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原则与目标;在生态功能分区基础上,指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方向,为陈旗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卢亚丽  徐帅帅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1):2811-2824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8年131个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并用GIS可视化揭示和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时空特征。研究发现: (1)胡焕庸线假说在长江经济带区域成立;(2)长江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状况在胡焕庸线以西区域最好,胡焕庸线与胡焕庸亚线之间次之,胡焕庸亚线以东最差;(3)长江经济带胡焕庸线以西区域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均值、水资源承载力均值在三个区域中最大;(4)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历年万元GDP生态足迹呈减小趋势,水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5)长江经济带历年平均水资源负载指数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压力逐年上升。研究结果有助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综合管理,为水资源的调控及使用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以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为例,分析《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零规划期地区生态承载力的赤字盈余情况,是否在区域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内;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承载力的进一步变化情况及原因。研究表明:(1)零规划期(2012年),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的生态需求是生态供给的63倍,已经远远超出地区生态承载力的范围;(2)未来《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尤其是耕地的大面积减少,区域生态承载力降低了7 733.816 hm2。建议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开发尽量减少对生产力能力较高的土地占用,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天然屏障进行团块分割,同时也要对原有乡镇工业进行整治,通过功能置换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和对乡镇经济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市在生态示范区创建中,确立了稳固环境与资源基础、保护北疆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统一了预防为先、保护为主、建设为辅的生态保护思想;确定了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创建道路;把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具体为工程、项目,保证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走出了一条在我国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段颖  陈金涛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9):105-107,111
根据指数计算分级方法,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特点,建立指标体系。根据黑龙江省现状算出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再进行指标等级评价分析。用定量方法了解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业经历了生态农业、化学农业到生态农业的变迁,生态农业是起点也是终点。发达国家饱尝了发展化学农业的苦果,随后转轨到生态农业的道路上,最后认识到只有发展循环农业才能够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的循环农业特别强调生态内涵和变废为宝理念,政府的财政投入和科研投入力度很大。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发展循环农业,但目前还并不普遍,化学农业还占有很大比例。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会让我国尽早走上循环农业的发展道路。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强化农业产业化力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科研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呼伦贝尔市正在进行生态市建设,本文就辉河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及其需要采取的措施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葫芦岛市的区域特点和生态现状客观分析了建设生态市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并对如何进行生态市建设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农牧业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与分区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农牧业是青藏高原涵盖范围最广的产业,明晰其生态风险对实现青藏高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青藏高原农牧业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并以216个县域为评价单元,分析1990—2015年农牧业开发综合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及其重心转移规律,并结合区域农牧业开发强度实现农牧业生态风险权衡分区。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综合生态风险总体有上升趋势,呈“东部多核聚集、西部零星散列”的分布格局。(2)风险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风险主趋势方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3)青藏高原限制开发区面积占比最大为50.84%,其次为发展预警区与自然恢复区,青藏高原整体农牧业开发强度较高,应在保障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情况下减缓农牧业开发。针对区域特征提出农牧业发展方案,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农牧业开发生态风险防范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