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用序批和静态的方法,研究OSA工艺中曝气池和厌氧池活性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特性,并探究两种污泥在不同混合比下污泥特性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污水中有机物初期吸附是一个以物理吸附为主,生物吸附为辅的快速吸附过程,前5 min内污泥吸附速率最大,这与传统工艺污泥吸附特性相同。达到吸附平衡时,曝气池污泥吸附量大于厌氧池。活性污泥对颗粒性COD吸附能力高于溶解性COD。两者污泥都是较理想的有机物吸附剂,但曝气池污泥的吸附性能优于厌氧池。混合污泥吸附性能与污泥性质密切相关,污泥粒径越小,表面电荷越小,比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证废水处理装置的正常运行,操作人员必须随时掌握曝气池的运转条件。污泥需氧量和污泥活性是判断运行状况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此介绍一种既简便又快速地测定活性污泥需氧量和污泥活性的方法。其原理基于以下两点。 1.当进入曝气池中废水的BOD_5量及其组成不  相似文献   

3.
郭中权 《环境科技》1995,15(6):75-76,14
本文从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池生物量守衡以及污泥体积指数与污泥回流浓度之间的关系等理论中推导出污泥沉降比与污泥回流比的数学模式。然后,利用这一数学模式对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排放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郭中权 《环境保护》1995,(11):36-37
本文从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池生物量守衡以及污泥体积指数与污泥回流浓度之间关系等理论中推导出污泥沉降比与污泥回流比的数学模式。进而,利用这一数学模式对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排放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推流式曝气池计算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推流式曝气池的计算模式进行了推导,提出了该模式中Vmax及Ks的求值方法,并对该模式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由于推流式曝气池具有操作管理经验成熟、处理效率高、运行方式灵活等优点,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和采用。在设计过程中,一般以污泥负荷法或容积负荷法来计算曝气区容积,参数的大小由经验确定。本文根据活性污泥动力学原理,对推流式曝气池的计算模式及模式中动力学参数的确定作一些探讨,以供设计和运行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图1臭氧减量污泥实例流入下水曝气池参照系曝气池减量系→→沉淀池剩余污泥贮槽↑→排放水臭氧处理设备↓←↑↓↓↓格栅分配槽沉淀池→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根本途径就是把水中的有机物最终以污泥的形式从水中分离出去,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然而,即使圆满地达到了这一步,也还未完成整个处理过程,接下去的污泥处理,依然是水处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处理不慎,极易引起二次污染甚而使整个系统运行变得毫无意义。目前,工程人员普遍面临两大问题:①污泥处理配套技术不完善,设备性能差,凝聚剂效果不显著、不稳定;②污泥处理运行…  相似文献   

7.
寒冷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改进工艺的运行效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水平,在大庆乘风庄污水厂,通过调整曝气池第一廊道曝气量,造成缺氧,形成无内回流A/O工艺,考察了曝气池经简易改造后的污染物,尤其是营养盐的去除效果,并对曝气池中的污泥特性,特别是冬季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工艺可明显地提高其氮磷去除水平.冬季发生的污泥膨胀除与低氧低负荷有关外,低温也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出大庆30万t乙烯工程废水具有有机污染物成分复杂、浓度高、波动大,可生化性强等特点,并进一步阐明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稳定并提高污水处理场运行效果的对策。稳定曝气池进水水质、均衡曝气池BOD污泥负荷,保持并提高污泥活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处置剩余污泥增加废水处理费用,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大延时曝气池的曝气量,减少剩余污泥排放的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对污泥沉降比在实践中的应用作了论述,并对污泥沉降比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作了分析探讨,可为曝气池的运作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临界通量表征膜污染趋势,利用响应面模型考察污泥浓度、膜间距和曝气量对上下层膜组件的膜污染影响,发现响应面模型具有较好的显著性和拟合性,且污泥浓度、膜间距和曝气量均对上下层膜组件膜污染有显著影响。同时发现,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上下层膜组件临界通量大幅下降;而在不同污泥浓度下,曝气量和膜间距的变化对上下层膜组件膜污染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利用模型模拟获得了不同污泥浓度下的最优化参数,在四段式平板膜污泥浓缩中试运行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寡毛纲蠕虫-水丝蚓(Limnodrilus sp.)的捕食实现污泥量的削减,并针对曝气强度对蠕虫捕食污泥过程的影响,考察了不同的曝气强度所引起的蠕虫活性、泥水性质和污泥减量效能等的变化.结果表明:蠕虫对曝气强度的耐受能力有限,其受损程度与曝气强度和时间正相关,低强度的间歇曝气下蠕虫受损数量较低,为总数的1.7%.蠕虫的组织乳酸脱氢酶活力在2.8~9.5m3/(m2·h)的曝气强度下明显升高,表现了较高的物质代谢和能量消耗水平.较低的曝气强度下污泥上清液中硝酸盐氮的累积较轻.蠕虫对污泥的捕食能够抑制低曝气强度下溶氧缺乏所引起的污泥容积指数(SVI)增加,改善污泥的沉降性.在2.8m3/(m2·h)的间歇曝气下,污泥减量效率比连续曝气的污泥减量效率更稳定.  相似文献   

13.
游离氨(FA)协同曝气时间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个序批式反应器(SBR)(R0:硝化结束时停曝气;R_(0-30):硝化结束提前30 min停曝气;R_(0+30):硝化结束延迟30 min停曝气),控制3种游离氨(FA)浓度梯度(0.5,5.1,10.1 mg/L)协同3种曝气时间(t0:硝化结束时停曝气;t0-30:硝化结束提前30 min停曝气;t0+30:硝化结束延迟30 min停曝气)的条件下,研究了FA协同曝气时间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试验过程,在初始FA浓度相同条件下,R0和R_(0+30)系统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6%和99.3%,而R_(0-30)系统NH+4-N平均去除率仅为72.3%。在较低FA浓度(0.5,5.1 mg/L)条件下,随着曝气时间增加,活性污泥的污泥沉降比(SV30)值和污泥体积指数(SVI)值均逐渐降低,污泥沉降性能趋好。在较高FA浓度(10.1 mg/L)条件下,随着运行周期的增加,污泥沉降性能逐步变好,R_(0-30)系统的SVI平均值最大,R_(0+30)系统次之,R0系统最小,其值分别为165.1,152.5,134.5 m L/g,且污泥活性f平均值大小顺序fR_(0-30)>fR0>fR_(0+30),其值分别为0.77、0.70和0.65。这表明在较高FA浓度(10.1 mg/L)条件下,曝气时间延长,导致污泥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好氧-沉淀-缺氧(OSA)工艺的剩余污泥减量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活性污泥工艺的污泥回流途径中引入一个污泥缺氧池,形成好氧-沉淀-缺氧(OSA)工艺。比较研究了污泥在缺氧池中不同的停留时间(5·5、7·6、11·5h)的3种OSA工艺对剩余污泥的减量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工艺的剩余污泥量分别比传统活性污泥工艺降低33·24%、22·99%和13·80%。经综合考虑认为OSA工艺中污泥在缺氧池中停留6~7h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空气提升式反应器处理制革污泥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浩  周立祥  李超 《环境科学》2007,28(9):2046-2051
设计了1个280 L空气提升式生物沥浸反应器,利用特异嗜酸性硫杆菌为主的微生物复合菌群对制革污泥进行了较长期的(连续运行43批次)生物沥浸脱铬试验.研究了1.0~3.0 m3/h不同通气量对生物沥浸法脱铬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污泥均能快速充分混匀,通气量不足1.5 m3/h时经过至少90 h才可获得80%以上的Cr溶出率.综合多因素考虑,本试验规模下通气量为2.0 m3/h较为合适,72 h Cr溶出率可达92.5%.研究还发现,在通气量为2.0 m3/h或以上时,体系溶氧值随pH值的下降而明显上升,最终DO可达到5 mg/L以上.因此,在工程化运行中可在每个沥浸周期的后期调低ALR反应器的供气量,控制DO值在2.0 mg/L左右满足LX5和TS6菌的生长需求即可,以此控制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6.
以处理葡萄糖废水的好氧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曝气量对颗粒污泥的菌群结构以及后续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曝气条件下的颗粒污泥形态以及细菌,真菌的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曝气量为167L/(min·m3)时,丝状真菌比例最高(8.57%),且单位生物量的生物柴油产量也最高,达到(48.62 ±1.36)mg/g SS.不同曝气条件下形成不同菌群结构的颗粒污泥,不仅影响了污泥制备生物柴油的产量,其组分也存在明显差异.曝气量为167L/(min·m3)条件下,亚油酸甲酯(C18:2)大幅增加,这可能与该条件下颗粒污泥中出现的酵母菌Dipodascus有关.由此可见,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曝气量来提高生物柴油产量和调节其组分结构.  相似文献   

17.
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过程中,曝气参数的设定十分重要。为评价曝气能耗对水蚯蚓消解污泥的影响并设定适宜的曝气量,研究污水处理系统耦合水蚯蚓后不同曝气梯度下的运行情况,并对耦合水蚯蚓前后的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溶解氧最适范围为2~3 mg/L,曝气能耗约为0.19 kW.h/t;溶解氧高于3 mg/L时系统能效并无提高,且能耗增大。  相似文献   

18.
活性污泥培养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细菌消耗的营养和溶解氧少,曝气量大大少于稳定运行期间的曝气量。以缙云污水处理厂为例,对培养初期污泥沉降比(SV30)与溶解氧(DO)以及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活性污泥法污水厂剩余污泥微氧消化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降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好氧消化的动力消耗,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在低溶解氧状况下的消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行了连续流的中试实验。通过监测污泥体积的消减和挥发性有机物降解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污泥浓度下,曝气量为好氧消化的1/2时,污泥中有机物降解率在50%以上,达到了较好的稳定化效果。污泥微氧消化工艺为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稳定化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军  张宁  杨海燕  李艺  张韵  周婷 《环境工程》2006,24(3):23-25,28
在全程好氧工况或低氧+厌氧+好氧工况下,采用耦合生物反应器处理低CN生活污水和污泥减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Cr负荷0.80~1.20kg(m3·d)、NH+4N浓度70~90mgL、TN浓度75~110mgL、HRT=8h、温度约25℃条件下,CODCr和NH4N去除率均可达85%和90%以上;采用低氧+厌氧+好氧工况较全程好氧工况具有更高的TN去除率和更低的污泥产率,其TN去除率高达81.1%,污泥产率为0.065k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