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州河底泥的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底泥释放与悬浮的规律,提出了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30%;根据建立的底泥释放迁移和底泥耗氧过程的数学模式,探讨了苏州河污染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此外,还提出了底泥污染类型的分级,为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污染河流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苏州河底泥对水质的影响。应用底泥释放与悬浮的规律,提出了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30%;根据建立的底泥释放迁移和底泥耗氧过程的数学模式,探讨了苏州河污染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为苏州河污染底泥的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河流中底泥再悬浮释放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实验对上海苏州河支流彭越浦河底泥中Hg、Cd、Pb、Cr、Mn、Cu、Zn的释放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释放后悬浮液中浓度比清液高1—1.5个数量级。应用再悬浮的规律,推导出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30%。应用引出的迁移模式,预测在低潮位河流流速快时,水质将高于三级地面水标准,再次影响治理后的苏州河水质。  相似文献   

4.
苏州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调查苏州河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几种生物学指数,并根据指数值对苏州河底泥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苏州河上海河段的底栖动物类群较少,属于贫底栖动物水域环境,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苏州河基本上是中等-严重污染状态,与水质理化指标变化情况基本一致。除Goodnight修订指数外,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在综合评价苏州河上质上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5.
污染底泥释放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敖静 《环境保护科学》2004,30(6):29-32,35
从受污染底泥的危害入手 ,提倡在有效控制外源的同时 ,积极对受污染底泥的释放进行控制。根据控制方法原理的不同将污染底泥释放控制技术分为物理控制技术及生物控制技术 ,并综述了上述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并对其利弊作出评价 .最后 ,分析了受污染底泥释放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应用模糊综合指数法对地面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指数法,对地面水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确定水质类别、主要污染物和污染类型,为制订宏观水环境决策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铜、锌污染河流与植物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受铜、锌污染的河流水样、底泥、土壤及植物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选矿废水对河流水质造成较严重的铜、锌污染,铜超过地面水Ⅳ、Ⅴ类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锌超过地面水Ⅱ、Ⅲ类标准,河流底泥中铜、锌严重超标。生长于污染水体中的植物,其铜、锌含量显著地高于对照植物,即植物污染严重。在几种试样植物中,紫茎泽兰铜、锌含量最高,其次是光叶蕨。此外,研究表明,污染植物铜、锌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受铜、锌污染的河流水样、底泥、土壤及植物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选矿废水对河流水质造成较严重的铜、锌污染,铜超过地面水Ⅳ、Ⅴ类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锌超过地面水Ⅱ、Ⅲ类标准,河流底泥中铜、锌严重超标。生长于污染水体中的植物,其铜、锌含量显著地高于对照植物,即植物污染严重。在几种试样植物中,紫茎泽兰铜、锌含量最高,其次是光叶蕨。此外,研究表明,污染植物铜、锌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重污染感潮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及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以珠汀流域重污染感潮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累积指数、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和潜在乍态风险指数对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考察了静态条件和模拟感潮条件下重金属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严重,cu、zn、cr、Cd和Ph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83.96、1791.60、117.84、1662.92和3.71 mg·kg-1,均大大超过广州市土壤背景值;各金属的富集程度为Cu>Zn>Cr>Cd>Pb,其中Cu的富集程度已经达到6级,为极强污染;各重金属元素在底泥中的变异系数较小,沿程分布比较平缓,cu与cr、cd与cr之间的相关性良好.以广州市土壤背景值为参比值进行评价,郭村涌底泥中的重金属生态危害顺序为Cd>Cu>Cr>Zn>Pb,总体表现为极强的生态危害程度.与静态释放相比.感潮作用呵明显加速底泥重金属的释放,其平均释放速率提高了0.77~4.20倍,释放量增加了0.32~1.78倍,同时涨退潮过程低水位时段较之高水位时段底泥重金属释放平均速率增加0.48~3.33倍.  相似文献   

10.
小清河底泥污染物释放对西水东调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和动态试验方法研究了小清河底泥污染物释放对其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小清河底泥置于清洁的自来水中,底泥与自来水之间存在着浓度不平衡,底泥污染物发生了静态、动态释放,造成清洁水体污染,使Ⅱ类水质变为劣Ⅴ类水质,不利于西水东调。底泥污染物的释放程度与底泥污染物含量、河水流速、污染物的种类有关。为此,我们提出了防止小清河底泥污染物释放污染水体水质的措施,以解决好底泥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苏州河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水文、水质和污染调查结果,分析了苏州河水质和污染现状和综合环境质量,提出了影响苏州河水的8项主要环境问题;严重的有机污染;底泥对水质的污染;支流对干流的污染;上游来水水质;合流污水系统的溢流;河道不利的水动力条件;航运影响;沿岸景观和陆域布局不合理等。根据这些分析,作者从苏州河的功能定位和治理目标出发,提出了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设想。  相似文献   

12.
苏州河沉积物中的硅藻及其污染指示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苏州河的北新泾处状沉积物中的硅藻丰度、种类及其数量的变化,优势种属的相对含量的变化。整段沉积物中上、中、下层硅藻的丰度、种类相对很少,苏州河一期污水截流工程建成后,水质有所改善,有利于藻类生长和繁殖,沉积下来的硅藻也增多。结果表明,该柱状沉积物中的硅藻变化能有效地反映苏州河的污染变迁趋势;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以前极其严重,近年来有所改善,其主要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3.
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过六支流截污、综合调水等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苏州河沿岸的污染源大部分已被截留,河水水质大有改善。但是,苏州河北新泾以下河段,由于沿江37座合流泵站雨季排江的冲击负荷,雨天苏州河水体仍有黑臭。向苏州河进行曝气复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对解决突发性的冲击负荷所造成的水质恶化、消除水体黑臭、恢复苏州河水生生态系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彭越浦苏州河河口底泥沉积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彭越浦-东茭泾河道污染底泥分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河道底泥的垂直分布与苏州河及其支流大多数河道的底泥分布一致。而彭越浦交通路桥到中山北路桥段的河道底泥,却出现了特有的垂向分布。这种河道底泥从垂向上,其表层污染物含量较低,接近河道自然底泥的背景值。它是由于苏州河河水流入彭越浦,流速降低而形成的拥水沉积,其形成与彭越浦及苏州河的水文条件密切相关。这种特殊的河道底泥的发现,为苏州河支流及类似河道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底泥耗氧是自然水体氧平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底泥耗氧的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国内对底泥耗氧研究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数学模型的应用很少。阐述了底泥耗氧机理及底泥耗氧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国外已成功验证与应用的底泥通量模型的研究情况。利用底泥通量数学模型探讨了苏州河沿岸合流污水泵站溢流对SOD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每次沿岸合流泵站雨天排江(CSOs)对苏州河底泥耗氧量的贡献是26.5%-41.2%。底泥疏浚短期可能会削减SOD,但CSOs对SOD的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6.
苏州河截流区外非点源污染调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摸清苏州河截流区外的污染物量以及对苏州河下游段水质的影响,为苏州河截流污水工程的运行和进一步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美国环保局的非点源负荷函数和城区污染物流失量负荷模型等方法,对苏州河截流区外(黄渡—北新泾区段)地表径流等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1)非点污染源是目前苏州河截流区外最主要的污染源;其中,畜牧业污染为本区最大的非点污染源。(2)北新泾断面是本区污染物向下游(截流区)排放的主要控制点。(3)截流工程实施后,非点污染源将成为苏州河污染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用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对苏州河沉积物PCDD/F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CDD/Fs水平在3.6~13.7TEQpg/gdw之间(平均值为8.4TEQpg/gdw)。PCDD/Fs含量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中游含量高于上游和下游。对柱状沉积物的分析显示,沉积物PCDD/Fs含量在9.0~18.8TEQpg/gdw之间(平均值为13.8TEQpg/gdw),1996年前后达到峰值。通过对苏州河PCDD/Fs组成模式进行主分量分析发现,河流沉积物的PCDD/Fs为混合来源,其中污水排放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8.
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目标的测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分析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的整治成果和遗留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二期工程整治的重点,应用苏州河水动力水质模型对这些问题整治的工程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案例包括截污、疏浚、调水等,预测了二期工程实施后苏州河的水质,确定了二期工程定量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利用苏州河水的化学及生物学参数,以及水样对几种添加化学品的降解延滞期及降解率,综合评估了水体自净能力,并探讨了苏州河生态恢复初期自净能力的评估方法。对比2008年上、下游水样对醋酸钠、苯酚、苯胺、二甘醇、乙二醇、三聚乙醛等6种化学品的降解情况,比较分析了2006年及2008年两年度间苏州河自净能力的变化。相对2006年而言,2008年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急剧下降,上、下游水体对化学品降解能力整体减弱,三聚乙醛降解能力的减弱尤为明显,降解率从2006年的77.82%和88.73%降至2008年的35.83%和65.86%。在外部有机物输入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上游的好氧异养菌数由2006年的4.7×104CFU/mL降为2008年的2.2×103CFU/mL。2008年苏州河上游水体对化学品(二甘醇除外)降解能力较下游水体更弱,且延滞期长。与2006年相比,2008年苏州河水体的自净能力整体减弱,上游水体自净能力的损失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