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面临的历史性检验,深刻理解了云南省委提出的建设理念,认为应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创新环保新形象,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必须完成“十一五”环保“刚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当满天的纸鸢承载着孩童的梦想在蓝天翱翔,我们知道,春天来了;当创新的号角吹响神州大地.我们知道,2008年的春天,中国栽种的创新苗又抽出新芽!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和“关键”的位置.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中国这颗东方明珠高调弹唱起自主创新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放眼望去,当年和环保产业相继诞生的“兄弟姐妹们”都已经成了产业巨人,而素有“科技朝阳”之称的我国环保产业却长得不够快。瓶颈在哪里资金饥饿、营养不良,成为环保产业成长的瓶颈,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环保产业的发展。专家指出,环保产业长得不大不快,表面上是资金不足、投入不够,根子是缺乏发展这一产业的创新思路,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投入的市场氛围和政策举措。说到底是没有建立起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自我发育、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没有使市场成为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厂普遍采取政府建设,由…  相似文献   

4.
10月5日,乔布斯静静地去了,这个代表着财富美国和时代创新的人去了,除了313件专利、一家最高市值曾达3372亿美元的上市公司、诸多产品、商业模式之外,乔布斯留给世界的最大遗产就是“苹果精神”。对科技界来说,他的创新态度是不朽的精魂。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根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不久前召开的“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研讨会”内容整理而成。研讨会涉及创新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些基本政策问题,中外专家对中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作为辽宁省工业基石,肩负着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责任使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双碳”目标的压力和挑战。制造业的低碳经济不仅代表着我国绿色创新的科技水平,更彰显出中国“双碳”实施的引领示范作用。文章在分析辽宁省制造业碳排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剖析了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研究表明,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按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技术创新、能源结构、环保意识、行业结构、企业规模和环境规制,在此基础上给出推进绿色创新,促进能源结构调整;调整制造业行业结构、规范布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101-103
以“面向绿色发展的环境与社会”为主题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13年年会于11月13日~15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年会分为3个主题论坛:一是绿色发展与社会和谐;二是公众参与和绿色发展;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创新。与会国合会委员和专家围绕上述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文特刊载“绿色发展与社会和谐”论坛发言要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追求卓越,造福人民”这八个字凝聚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拓奋斗的崇高目标和宗旨,熔铸着他们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的基本使命和庄严承诺,记载着他们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努力建设“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现代化研究所的辉煌历程。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江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明确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环境保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样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就要改革创新。创新,不仅要求在扬弃过去中超越自我,更要求在“试”中探索前进,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茶座”栏目从本期开始,将连续三期,刊登文章述评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天文学。在中国科学史乃至更宽泛的中国历史学科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惑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一样产生近代科学?天文学作为中国古代颇具规模的四大学科(天、算、农、医)之一,而明末清初又是中西交通的关键时期,所以通过对这一段时间中国天文学的述评,我们期望可以大致说明当时中国科学发展的脉络和线索,也期望能从大尺度的范围内阐述一门学科的“创新”所要应对的“自主”、“外部冲击”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等方方面面。这三篇文章分别是:“明末的中国天文学”、“耶稣会士来了”以及“中国天文学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2.
马瑞 《环境保护》2006,(9B):12-15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国家新的五年规划中,环保因素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成败的重要指标,中国的产业经济面临着可持续性发展的硬约束。9月16日,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与中国产经新闻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绿色中国”论坛在北京举办。牛文元、温铁军、叶文虎、朱坦等十五位著名专家围绕本届论坛“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主题,为推进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建言献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国家环境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入 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迅猛,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社会经济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共识。全面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确保国家环境安全 ,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根本保证。为明确未来 10年环境科技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确定“十五”期间环境科技工作的重点、推进环境科技创新、保证国家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出《国家环境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1 “九五”期间环境科技不断发展,为环保事业发展做出了贡…  相似文献   

14.
孙平 《山东环境》2000,(7):213-214
邓小平同志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1世纪是环境时代,人类面临着环境与发展的严峻挑战。“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大计,儿童是环境教育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5.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107-110
以“面向绿色发展的环境与社会”为主题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13年年会于11月13日~15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年会分为3个主题论坛:一是绿色发展与社会和谐;二是公众参与和绿色发展;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创新。与会国合会委员和专家围绕上述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文特刊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创新”论坛发言要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然而,传统的发展观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任意践踏自然,主宰自然,无情地向自然界索取,造成自然资源迅速耗减,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地球村”的安全,人是自然的产物,中国自古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兼顾自然涵容能力,才能实现人类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今天你被信息化污染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祖敬 《沿海环境》2001,(11):18-2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时代,作为信息化社会标志的计算机也愈来愈广泛地为人类所掌握和利用。计算机的便捷和高效适应着高技术社会的快节奏,提高着社会的生产力,使人们创造着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同时,在经济时代,信息是无形财富,是战略资源,但大量无用信息是灾难。“信息污染综合症”正悄然侵袭并快速蔓延、也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计算机:污染我们的环境工业文明对资源的疯狂掠夺…  相似文献   

18.
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提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定位,孕育着一个环境保护新战略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环境科技必须通过发展创新来适应和推动“历史性转变”,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坚持可以创造奇迹。一位院士告诉我们:“科技创新的历史是一部战胜艰难困苦的历史。”近日。编辑部接到通知,《创新科技》被评为“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级期刊20佳”,像阳光直射进室中,大家的眼里、心里顿时都闪着光彩,这个意料中的成绩似乎已让我们等待了多年。  相似文献   

20.
贵州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有“公园省”之称,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贵州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优美的旅游生态环境。但其现在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着制约作用。因此,加强贵州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贵州旅游业可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