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8机组六号高压加热器在低负荷工况的水位波动问题,利用Python的Pandas模块将厂级信息监控系统(SIS)中10年的运行数据按照年份分组并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水位、进水温度、出水温度、疏水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六号高加水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疏水温度、进水温度是影响液位波动的主要因素,进水温度过高是低负荷工况下高加水位波动的主要原因。为有效解决低负荷工况下的六号高加水位波动问题,建议在实际运行中减少给水泵入口的热源引入以降低进水温度。  相似文献   

2.
褐煤干燥技术是提高褐煤发电效率的主要手段之一,回收干燥乏气中的热量能够进一步提高褐煤综合能量利用效率。本文建立了某600MW机组发电系统、干燥乏气回收系统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额定工况下通过回收干燥乏气热能加热回热系统凝结水,可以使系统煤耗率降低1.86 g/kW·h。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国内燃煤机组长期低负荷运行导致SCR脱硝系统无法投运的问题,阐述了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提高SCR脱硝投运率的运行控制措施及几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改造方案,并介绍了某项目通过对省煤器分级改造提高SCR入口烟气温度,实现低负荷SCR脱硝系统稳定运行的案例,旨在为国内同类型机组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硝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对某厂600MW机组烟气脱硝系统的运行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采取提高脱硝系统入口一次风量、适当调整催化剂入口烟气温度保护动作定值、根据机组负荷波动情况提前进行调节、提高热解炉电加热器的稳定性、按要求对管路进行冲洗及加装伴热装置等措施,有效的减少了脱硝系统运行中保护动作的次数以及因加热器故障、系统结晶等情况而被迫将系统退出运行进行长时间检修的情况.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有效的提高了烟气脱硝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可供从事烟气脱硝系统的设计、运行及维护人员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超疏水表面在提高镁合金耐蚀性能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总结和讨论了超疏水表面提高镁合金耐蚀性能的制备方法。采用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超疏水表面的抗腐蚀行为。总结了在镁合金上制备抗腐蚀性超疏水表面的最新进展,提出了超疏水表面提高镁合金耐蚀性能的机理。镁合金上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方法较多,但是能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较少,且制备的超疏水表面耐久性、机械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树脂润湿和除油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苯乙烯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改性,制备CTAB改性树脂,并用改性树脂处理含乳化油废水.采用热失重法(TG)对改性前后的树脂进行热稳定性分析,并用Washburn压差法研究了水和正己烷在改性树脂表面上的润湿压差.结果表明,经过CTAB改性的树脂颗粒(R-CTAB)比未改性树脂(R-H)吸水量少且失水更加迅速,疏水性增强,在200℃时,R-CTAB比R-H的失重低9.40%.润湿性试验表明,经过CTAB改性后树脂的水的润湿性降低,正己烷的润湿性提高,改性树脂的表面润湿性能得以改变,疏水性更突出.处理含乳化油废水的试验表明,改性后树脂对油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高于未改性树脂6.3%和9.5%.  相似文献   

7.
干燥是一个高能耗的操作过程,降低能耗是提高整个干燥系统能量利用效率的关键。文中阐述了过热蒸汽特性及干燥节能的本质与途径,指出过热蒸汽干燥成功实现节能的关键是如何经济地利用干燥过程产生的多余乏汽。并对传统热回收、多级干燥、机械蒸汽再压缩、自回热四种乏汽利用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对过热蒸汽干燥过程节能进行了总结。基于火用回收的自回热过热蒸汽干燥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及在活性污泥中粘附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晓莹  施汉昌  全向春  呼丽娟 《环境科学》2008,29(10):2809-2814
以4株小同菌株为对象,研究了培养基类型对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及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等因素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粘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以及菌株的自身特性均会对所培养菌种的表面疏水性产生影响;而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的粘附率密切相关.当接触时间较短时(<14 h),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是影响系统中菌种粘附量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某一临界值,当菌种的疏水率低于该值时,菌种粘附量相近,当菌种的疏水率高于该值时,粘附量明显增高,菌种可以迅速粘附到活性污泥中;而当接触时间足够长时(≥38 h),接触时间则成为系统中菌种粘附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经预接触,外投高效菌被系统完全吸附后,营养物质的投加或供氧方式的改变均不会引起被吸附菌种的再释放.  相似文献   

9.
随着冬季供热负荷的增大,×电厂高压加热器疏水水位逐渐上涨,水位控制器无法控制,旁路调节阀也调节无效,运行中被迫开启高低温上水联串门,严重影响机组经济运行。文章对该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和分析,提出设备改造方案,初步解决了高压加热器疏水不畅问题,确保了发电机组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燃煤电厂湿烟囱降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湿烟囱周边降雨现象是许多电厂和脱硫机组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对烟囱雨成因的研究是治理烟囱雨的关键.本研究对某火电厂脱硫后湿烟气进行现场采样,分析内容包括:脱硫后净烟气携带浆液量、烟道内冷凝水和烟囱周边采集的降雨雨滴,通过液态样品和固体颗粒物的物化分析,进行烟囱雨的源解析.液态样品分析结果表明,该电厂脱硫机组除雾器运行良好,达到除雾器性能保证值,但烟气携带浆液量在湿烟道中沿程增加,烟道疏水冷凝液中硫酸盐浓度沿程增大,有明显的累积现象,发生二次夹带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该燃煤电厂主要因湿烟道/湿烟囱内疏水系统运行不佳引起湿烟气卷携内衬壁面液滴而形成烟囱雨.烟囱雨中固体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复合碳酸盐、硅铝酸盐,尽管飞灰浓度满足脱硫系统运行要求,但固体颗粒物源解析结果表明,飞灰对烟囱雨的贡献率达60%.由于烟囱雨与烟道/烟囱冷凝液成分最为接近,因此对湿烟道/湿烟囱改造、强化疏水、避免因饱和水蒸汽冷凝形成的冷凝液在烟道/烟囱内积累是治理烟囱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国内某电厂1 000 MW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的改造方案,对脱硝、脱硫及除尘系统传统改造技术路线进行研究。结合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SPC-3D)原理,给出该机组改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脱硝系统采用备用层增加催化剂,脱硫、除尘系统采用SPC-3D改造方案可达到超低排放的目标;与传统脱硫、除尘改造方案相比,SPC-3D技术具有改造工期短、投资及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使用多介质模型建模方法,构建了针对疏水性液体物质的顶空被动加标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以浮萍生长抑制试验系统和鱼类胚胎毒性试验系统为例,得出了3种不同性质的疏水性液体物质正壬烷、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顶空被动加标系统中的浓度变化,并使用实测浓度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正壬烷和D5在两类系统中平衡24h后,水中浓度便已达到完全平衡时浓度的80%以上,而DEHP的平衡时间很长,不适合使用顶空被动加标系统开展试验,原因是DEHP的挥发性极低.实测浓度和模型预测结果偏差较小.敏感性分析表明,试验系统参数中容器直径对待测物质在水中浓度影响较大,因此可通过调整容器直径来缩短平衡时间,或提高平衡后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浓度.使用所构建的模型可确定试验系统平衡时间、水中待测物质浓度和待测物质添加体积是否满足试验需求,并可通过敏感性分析来优化试验系统参数,提升试验效率和质量.以上结果完善了顶空被动加标系统应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A/O脱氮工艺实时控制对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红  马勇  彭永臻  王宝贞 《环境科学》2005,26(4):100-105
以人工合成废水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提高A/O(anoxic/oxic)工艺氨氮和硝酸氮去除效率的实时控制对策.氨氮控制的本质是通过控制DO设定值和好氧区体积大小使出水氨氮浓度达标排放.硝酸氮控制的本质在于高效利用缺氧区反硝化潜力,为此建立了以调节内循环回流量或(和)外碳源投加量维持缺氧区末端硝酸氮浓度处于设定值的实时控制对策.系统控制采用两级结构,高水平监控层用来选择低水平执行层的设定值,而低水平执行层对DO值、好氧区体积、内循环回流量和外碳源投加量进行直接控制,试验表明上述控制对策可以显著提高系统脱氮效率,降低出水氨氮和硝酸氮浓度,并最大程度节约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14.
燃煤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是否设置GGH的探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燃煤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是否设置烟气再热系统(GGH),对脱硫工程的投资和经济运行有较大影响,本文就安装GGH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在内蒙古地区拟建和进行脱硫改造的机组工程,对是否设置GGH的技术经济性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5.
混凝预处理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董秉直  王洪武  冯晶  李伟英 《环境科学》2008,29(10):2783-2787
为探讨混凝预处理对改善超滤膜过滤通量的效果.试验采用了4种具有不同亲疏水性的水样,着重探讨混凝对有机物的疏水性和亲水性组分的去除效果以及所带来的通量改善.试验结果表明,超滤膜直接过滤原水时,4种水样的有机物截留率在12%~20%,但其中的疏水性组分均超过了50%,说明膜倾向于截留疏水性有机物.投加25 mg/L的混凝剂,4种水样的有机物去除率在12%~28%,投加量增加至100 mg/L,去除率也相应增加至25%~38%,但其中的疏水性组分均占50%以上.混凝预处理均可有效提高通量.对有机物各组分的分析表明,膜处理混凝预处理水时,主要截留亲水性组分,这是由于混凝可有效去除疏水性组分的缘故.由此也可得出结论.超滤膜的通量下降主要是由疏水性有机物引起的,亲水性组分对通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污染土壤热脱附修复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热脱附与机械研磨联合作用的改进型污染土壤修复系统。该系统设计了具有独特螺旋结构的双层滚筒作为热脱附器,采用钢质载热球作为辅助载热体和土壤破碎研磨工具,并在滚筒内层与土壤混合,外层为热烟气通道,使土壤受到内外双层介质热作用,从而强化污染物的脱附过程。同时,热烟气与物料在滚筒内逆流,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且防止了脱附气二次冷凝。此外,系统采用低温、高温两段式热脱附工艺,充分利用余热的同时增加了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对六六六污染土壤的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的最佳球土质量比值为1.5,相较无载热球的热脱附情况,采用本系统天然气消耗量可减少30%,综合运行成本减少15%以上,验证了系统的节能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ABFT工艺对城市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水回用于热电厂循环冷却塔用水系统,不仅解决了回用水氨氮过高造成铜材散热器腐蚀的问题,同时通过ABFT工艺处理去除大量CODcr,提高了回用水水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回用水利用率,从而减少了热电厂取用新水耗量,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8.
燃煤电厂氮氧化物产生浓度监测是计算排放浓度的基础,要实现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控制,研究其产生浓度的影响因素很重要.因此,本文选取了187组燃煤电厂的现场实测及历史实测氮氧化物数据,装机规模覆盖12~1000MW,通过敏感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对不同类型燃煤机组氮氧化物产生浓度的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敏感性分析发现,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发电锅炉中,影响氮氧化物产生浓度的因素依次为机组规模、空气过剩系数、机组负荷率、煤中挥发分、煤中含氮量;未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发电锅炉中,影响氮氧化物产生浓度的因素依次为煤中挥发分、空气过剩系数、机组规模、机组负荷率、煤中含氮量.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对于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发电锅炉,在置信水平为99%的情况下,氮氧化物产生浓度与机组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412;与空气过剩系数呈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265;与煤中挥发分呈负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355;与机组负荷率呈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245;与煤中含氮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对于未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发电锅炉,在置信水平为99%的情况下,氮氧化物产生浓度与机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345;与空气过剩系数呈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325;与煤中挥发分呈负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543;与机组负荷率及煤中含氮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某电厂采用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改造可行性进行分析,对采用低真空方式运行后的机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讨论,提出改造方案,解决凝汽器在低循环水量的运行方式下运行问题。在供热负荷较大的情况下,合理投入热网加热器。  相似文献   

20.
由于新品种高蛋白质含量马铃薯的引入,使得马铃薯生产淀粉企业原有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废水很难达标排放,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成本大,因此探究一种降低废水中蛋白质含量的预处理方法,是适配原有废水处理设施的良好途径。通过制备活性炭负载氯化铁吸附材料分离马铃薯生产淀粉废水中的蛋白质,探究最佳反应条件,提高废水中蛋白质分离效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炭负载氯化铁在料液比为1:1.5,投加量为8g/L,pH为3,吸附时间为45 min时马铃薯生产淀粉废水中蛋白质分离效果最佳,分离率为69.53%;反应温度在40℃以下对蛋白质分离率无影响。由于活性炭表面存在羟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蛋白质能够通过疏水性相互作用与活性炭表面结构结合,使蛋白质分离率提高,从而使蛋白质含量降低到适用于原有的水处理设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