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年来,液化气(包括液化石油气、液化丙烯、液氨、液氮、液氯等)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于一些单位对液化气管理、运输和使用不当,爆炸事故相继发生。本文意在通过对几起重大的液化气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提出一些预防性措施,供大家参考。 原 因 液化气爆炸,是因为容器的强度不够而引起的。当一个合格的容器制造出来后,其承受的压力就已确定。当内压超高时,由于受高温辐射或发生碰撞等机械损伤,使容器强度降低,就可能引起液体沸腾和蒸汽膨胀而爆炸。 有两种原因可使贮罐内液化气体超压。一个原因是罐内液体或气体受热而发生热膨胀;另一个原因是…  相似文献   

2.
结合一起液氮容器爆炸事故,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统计分析及事故表征物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事故统计分析的角度,对2001—2006年我国化工企业发生事故的设备、事故介质进行分析;对设备发生事故的规律以及事故介质的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对在火灾爆炸事故调查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事故表征物:爆炸抛射物、火灾爆炸容器、喷溅物和烟尘及烟熏痕迹的特征进行分析;从定量、半定量化的角度,对事故原因进行探讨,事故分析结果,对于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事故原因、有效预防事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粉尘爆炸事故模式及其预防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随着粉体工业的发展,粉尘爆炸发生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为了探讨粉尘爆炸发生的规律,笔者对粉尘爆炸发生的点火源类型、事故原因进行了统计、排序;在对已发生的典型的粉尘爆炸事故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影响粉尘爆炸发生的,诸如粉尘自身的可燃性、粉尘所处的状态、粉尘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因素;提炼出了7种粉尘爆炸事故模式,并对各种模式下粉尘爆炸发生的条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笔者所研究的成果,对粉体工业的安全生产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对今后防灾决策的深入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工业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控制工业爆炸事故的发生 ,我们详细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特大、重大工业爆炸事故40多例 ,占近年来特大、重大工业爆炸事故案例总数2/3以上。虽然事故发生的后果是随机的 ,即受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但事故致因则不是随机的 ,而是系统性因素即非偶然性因素的影响结果。因此 ,这40多例事故的致因对于我国近年来全部工业爆炸事故的致因来说 ,具有合理的代表性。一、瓦斯爆炸事故1 直接原因(1)瓦斯浓度超限的原因a 停电造成停风b 停风———局扇被违章关停(包括对临时停工的地点停风) ;———局扇故障或损坏而无备用局扇。c …  相似文献   

6.
为了控制工业爆炸事故的发生 ,我们详细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特大、重大工业爆炸事故 4 0多例 ,占近年来特大、重大工业爆炸事故案例总数 2 / 3以上。虽然事故发生的后果是随机的 ,即受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但事故致因则不是随机的 ,而是系统性因素即非偶然性因素的影响结果。因此 ,这 4 0多例事故的致因对于我国近年来全部工业爆炸事故的致因来说 ,具有合理的代表性。1 瓦斯爆炸事故1.1 直接原因1.1.1 瓦斯浓度超限的原因  a .停电造成停风  b .停风  ———局扇被违章关停 (包括对临时停工的地点停风 ) ;  ———局扇故障或…  相似文献   

7.
工业过程爆炸事故模式及其破坏效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从工业生产中的介质类型出发,通过对内装固体的、液体的及气体的介质装置可能发生的爆炸事故和破坏效应进行分析预测,编制了相应的分析流程图。结果表明:无论从哪种介质进行分析,最终的爆炸事故模式只有凝聚相爆炸、气云爆炸、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及各类形式的容器爆炸。简要分析了几种事故模式破坏效应的最佳计算模型和应用实例,证明了所做的分析预测和编制的流程图,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判断事故模式中爆炸源性质及其破坏效应,是对爆源的一个定性分析方法,同时为爆炸能量计算的重要依据。工业过程爆炸事故模式及其破坏效应的研究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爆炸事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2009~2013年我国粉尘爆炸事故统计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基于2009~2013年我国粉尘爆炸事故统计数据,从事故发生时间、事故发生区域、企业经济类型、事故发生原因等方面对粉尘爆炸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干燥季节是粉尘爆炸事故的多发期;金属粉尘,尤其是镁铝粉尘是粉尘爆炸事故的主要类别;生产场所环境不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从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监管、加强法规建设和安全培训、严格追究责任等方面提出了预防和控制粉尘爆炸事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突发事故概率估算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预防、降低和消除化工行业中密封容器爆炸事故为目标,从引发事故的成因分析入手,运用事故树分析,求其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对重要度,确定控制事故发生的关键因子,并讨论了管理因素对突发性事故概率的影响,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陈 《安全》2014,35(9):36-37
正化工企业由于工艺需要,需安装小型钢制焊接常压容器(如废料罐、反应釜等),因为不属于压力容器范畴,且体积较小,使用单位对此类容器的管理不够重视。化工企业小型钢制焊接常压容器的爆炸事故屡见不鲜。1小型钢制焊接常压容器引发爆炸事故类别(1)常压废料罐爆炸类事故。废料罐中的成分一般较为复杂,各类废料混合后会发生反应,可能产生易燃易爆介质,或者废料本身含有易燃易爆介质,当容器内压力或者介质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都会导致废料罐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11.
工业管道是企业输送水、空气、天然气等能源物质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厂区内各种工业管道遍布,明敷暗敷纵横交错,阀门、接头复杂繁多,环境恶劣。而空压机又是企业内制造压缩空气的主要设备,气体贮罐和管道均为受压容器,可能发生泄漏而导致火灾、爆炸及中毒事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2.
液氨属于易燃、易爆、有毒和腐蚀性物质,不仅存在火灾、爆炸的危险,而且具有毒性。液氨储罐一旦因操作失误、容器腐蚀减薄等,易造成物料的大量泄漏和扩散,将会造成大面积人员中毒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特征与耦合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瓦斯爆炸事故的瓦斯积聚原因、引爆火源和引爆地点等事故特征及其分类,统计并分析1988—2008年发生的563次瓦斯爆炸事故的基本特征和耦合规律,结果表明:通风混乱等通风系统问题导致瓦斯缓慢积聚的瓦斯爆炸事故占90.6%;电火花和放炮火焰引爆瓦斯占事故的78.6%;发生在采掘工作面的瓦斯爆炸事故占69.4%;通风系统问题导致瓦斯积聚的瓦斯爆炸事故主要发生在采掘工作面和巷道,占81.3%;通风系统问题导致瓦斯积聚的事故其引爆火源主要是电火花,占72.8%;电火花和放炮火焰引爆瓦斯主要发生在采掘工作面和巷道,占73.2%。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需切实加强通风管理、电气管理和严格放炮操作与程序。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化学品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特点,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意外或人为破坏等原因发生泄漏、火灾爆炸,极易造成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的事故。制订完备的应急预案,了解化学品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品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程序,可有效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本讲主要探讨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时现场应急抢险和救援。  相似文献   

15.
压力容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特殊设备,一旦使用不当或容器缺陷未及时处理,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和介质泄漏事故。这些事故不仅危害操作人员安全,而且危及周围环境,发生易燃易爆介质的二次爆炸。合理有效地控制运行参数,是预防压力容器事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容器物理爆炸时,部分爆炸能量转化为空气冲击波对外做功造成物体破坏或人员伤亡,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影响,本文针对一石化企业发生爆炸情况做相关模拟分析,为避免类似事故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8-2011年全国危险化学品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以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为参考数列,以事故不同类别为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体系.得出了火灾、灼烫、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与窒息等不同事故类别与事故死亡人数之间的关联度,结果显示其他爆炸与死亡人数之间的关联度最大.  相似文献   

18.
<正>在许多行业的生产中,粉尘常常在隐密处或就在眼前聚集,由于可燃粉尘的累积而引发的火灾和爆炸事故时有发生。没有人想看到工厂爆炸毁坏、工人死亡,但是人们根本意识不到粉尘危险的存在,直到某一天爆炸发生……2008年2月7日19时15分,美国乔治亚州文特沃斯港的帝国糖业制糖厂发生了剧烈爆炸(见图1),造成14名工人丧生、38人受伤。事故调查结果表明,这起爆炸的燃料是可燃粉尘。帝国糖业的事故是美国自1980年以来最致命的工业粉尘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19.
就两起焊割金属容器引起爆炸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事故预防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就两起焊割金属容器引起爆炸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事故预防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