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洪涝、台风、旱灾、冰雹、地震、雪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全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475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 1570.3万人,例塌房屋226.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42.1亿元。与近几年相比较,2005年紧急转移安置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为5年来的最大值,因灾死亡人数仅小于2001年,因灾倒塌房屋仅次于2003年的淮河大水灾。  相似文献   

2.
数字     
《民防苑》2014,(7)
正6起据国家安监总局网站消息,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6月20日通报2014年以来6起煤矿重大事故。通报称,全国煤矿事故总量、较大以上事故、重大事故下降,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但3月下旬以来接连发生了6起重大事故,较大、重大事故起数有抬头趋势。2?284人据民政部6月17日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3.9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2 284人,紧急转移安置1 215万人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 808.4亿元。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1989,(3)
我国是一个灾多灾重的国家,每年都有水、旱、地震、风、雹、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全国约有一半以上人口和占全国总产值三分之二以上的工农业处在洪水和其他灾害的威胁之下。一般年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7亿亩,成灾面积(减产3成以上的播种面积)近3亿亩,因灾少收粮食近200亿公斤,因灾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仅此两项,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每年受灾人口2亿多,除地震灾害外,每年因灾死亡5000—  相似文献   

4.
科学划分自然灾害等级是有效配置救灾和重建资源的重要依据。通过搜集、整理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数据,严重受灾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基础数据,进一步探讨以直接经济损失与上一年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损失比)和死亡、失踪和重伤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伤亡比)为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相对指标的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标准。提出经济增长速度体现甚至影响承灾能力的思路,将损失比与灾害发生前3 a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之比作为经济损失的相对指标,与人员伤亡相对指标一起,对国家级、省市级和市县级给出不同的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标准。与此协调,引入国际上以“生命年”为灾害损失指标的做法,提出基于生命年的灾害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1994)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于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  相似文献   

6.
陈洪玲  邹明 《灾害学》1991,6(4):67-70
1990年,我国自然灾害除台风、雪冻灾外,其它灾害与上年相比均偏轻。经核定,1990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5.7亿亩,其中成灾(减产3成以上)面积2.6亿亩,绝收面积5000多万亩;全国有2.9亿人受灾,其中成灾人口1.8亿,因灾被迫转移安置579万人,  相似文献   

7.
云南马关县泥石流死亡9人,2人失踪2008年8月11日,位于云南东部的马关县都龙镇因连降暴雨引发泥石流,导致9人死亡,2人失踪。  相似文献   

8.
赵丹丹  徐伟 《灾害学》2023,(2):155-162
基于EM-DAT全球1990—2019年5种主要自然灾害损失数据,对因灾死亡人数与直接经济损失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划分大小灾,分析全球及典型国家大小灾相对重要性及损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0—2019年全球洪水损失以小灾为主,且小灾发生率与损失率均上升;滑坡造成的死亡人数以小灾为主且小灾发生率显著上升;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小灾为主;地震与极端气温造成的损失均以大灾为主且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典型国家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滑坡造成的死亡人口则以大灾主导。典型国家总损失趋势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大部分为下降趋势,小灾损失大部分为上升趋势,洪水和风暴灾害损失趋势显著的国家数量较多。就灾种而言,地震与极端气温灾害应重点关注大灾,风暴灾害和滑坡灾害应重点关注小灾带来的影响,尤其要关注洪水小灾带来的损失及其变化趋势,加强对于小灾累计影响的评估与防范。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1995,(1)
近30年来世界灾害经济损失增加了30倍据最新资料研究,从1965年至1992年,全球共发生4653次自然灾害(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受灾的自然灾害统计在内),灾害死亡360万,受灾人口30亿,直接经济损失达3400亿美元。近30年来,自然灾...  相似文献   

10.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剧烈,导致北极地区自然灾害情况加剧,但有关北极地区精细尺度的自然灾害时空格局研究较为缺乏。基于紧急灾难数据库,利用自然灾害数量、死亡人数、总受影响人数及总直接经济损失四个受灾指标,采用时空统计方法,从总体、国别及一级行政区多个尺度研究1980—2020年环北极地区的受灾情况,并通过空间相关性量化不同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1980—2020年间环北极地区的自然灾害数量先增后减,其中,在1990—2009的20年间是六种灾害高发期,均占据41年总灾次的60%以上,在2000年总灾次达到峰值22次。同时,灾害的破坏性愈加强烈,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成倍数增加;(2)环北极地区受灾呈两极化,灾害数量和灾害种类与国土面积和海岸线长短紧密相关,俄罗斯与加拿大受灾最为严重,且成灾体量与人口密度高度一致。洪水与风暴灾害是环北极地区最频发的自然灾害,两者占据总灾次的66.9%,滑坡与干旱两者仅7.3%。(3)自然灾害在一级行政区具有显著的“环状”格局和集聚特征,且在时空尺度上具有连续、低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田芳毓  陈旭东  苏筠 《灾害学》2022,(2):190-196
我国已基本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救灾应急响应体系。为增进对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更好地应对未来风险,该文分析了2016—2020年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的数量、时空分布特征,与2005—2010年和2011—2015年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变化特点,并与同期的灾情损失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格局成因。结果表明:(1)数量上,2016-2020年我国共启动84次救灾应急响应,主要是Ⅳ级响应,针对气象水文灾害的应急响应占84.5%。与2005—2015年相比,启动的频次减少。(2)从空间分布上看,救灾应急响应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气象水文灾害的应急响应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针对地震地质灾害启动的响应呈现出“西多东少”的分布。(3)因灾死亡人口、经济损失的灾情格局显示出:灾情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人口较密集、经济欠发达、突发重灾较频繁的地区,也是启动高级别救助应急响应较多的地区。川、滇、黔、鄂、湘五省区的自然灾害风险应受到更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近日,福建省正式颁发《2003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将全省的地质灾害划分出“重点防护区”和“一般防护区”,并固定出299处地灾危险点重点看防,以尽量减少地灾所造成的损失。 福建省山高坡陡,台风暴雨频发,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据统计,仅2002年全省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万多起,造成69人死亡,伤122人,失踪22人,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中国十大自然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灾博览》2006,(1):43
一、华南、江南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2005年6月16日,浙、闽、赣、湘、粤、桂6省(自治区)发生严重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共计2127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79.9万人,死亡 165人,失踪7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1140千公顷;倒房2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57亿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且防灾减灾基础薄弱,每年由气候、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污染、交通事故等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左右,平均每年因各类灾害死亡的人数逾十万人.各种灾害不断破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内蒙包头和云南姚安2次典型城乡地震案例的灾情对比,分析了自然灾害系统中承灾体的脆弱性对于灾情的放大缩小影响.由于城乡承灾体的差异,虽然致灾因子强度--地震震级大致相当,两次地震的灾情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地震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小于城市地震,但是地震灾害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要大于城市居民;地震灾害造成的居民住房损失占经济损失比例最大,城乡都在50%以上;农村地震造成的无家可归人口、死亡人口少,但受伤人数较多,城市地震则相反,受伤人数少,无家可归人口、死亡人口多.因此,农村地震、城市地震的救援工作以及抗震减灾措施都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自然灾害及灾后恢复与人口变化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中国自然灾害影响人口变化的实证模型。通过控制人口变化的社会经济变量,探索性研究了自然灾害对中国人口数量以及低保人数变化的影响,发现灾害损失额与人口数量增长和低保人数增长呈正相关,提示我们中国当今的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政策不应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恢复,而忽视了因此而产生的长期的负面人口影响。针对研究所发现的不良人口后果,提出了避免人口过度聚集和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政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玉米自然灾害风险区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识别主要作物自然灾害风险因子和风险区,对作物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及有效评估作物因灾损失有重大意义。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理论,构建了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和承灾体因子构成的作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利用1980-2010年全国各省市玉米产量数据和1991-2010年全国257个气象站点以玉米为承灾体的灾情数据,计算了省级单元不同因子自然灾害影响指数和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数,揭示了我国玉米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识别了玉米自然灾害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和可忽略风险区。结果表明,干旱是我国玉米产区主要自然灾害,其次是低温和风雹,干旱、洪涝、风雹、病虫害等多发于6-8月份,低温灾害多发于4-5月份;不同种类自然灾害大多具有连片发生的特点;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省份主要集中于北部和黄淮海平原玉米产区,同一级别风险区的风险影响因子不尽相同,在风险监测预警和防范中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8.
近来各地持续暴雨,横扫多个省份,令数千万人受灾、百万公顷农田被淹没,无数房屋损毁,数千人无家可归。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对"2012特大洪水"紧急启动救灾应急响应。以下为国家减灾委公布的灾情信息:内蒙古2012年6月20日以来的风雹、洪涝灾害已造成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等9盟(市)34旗(县、区)5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9人,紧急转移安置和需紧急生活救助21.1万人,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300间,损坏房屋370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  相似文献   

19.
《民防苑》2009,(3):45-45
澳大利亚遭百余年最严重热浪侵袭31人死亡,阿根延北部遭遇暴风雨袭击造成4人死47人受伤,澳大利亚东南部山火肆虐,阿根延泥石流造成2人死亡8人失踪,美国中部遭龙卷风袭击至少8人死亡。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自然灾害呈现显著的时代变化与阶段差异。1900~1949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减灾近于空白,多种巨灾频发,造成巨大人口伤亡和严重饥荒,加剧人民贫困和社会动荡。1950—197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减灾能力较低,自然灾害频繁,巨灾仍常有发生,不仅造成严重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198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自然灾害出现新的特点:受灾人口增加,但死亡人口显著减少,且基本杜绝了饥荒;自然灾害的破坏作用与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越来越大,但相对损失越来越小;自然灾害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