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针对目前厌氧流化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次采用气动厌氧流化床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并就有机物去除的数学模式以及影响因素作了探讨。当载体选用经过强化处理的固定化微生物颗粒时,试验结果表明,对进水COD浓度为10,000mg/L左右的人工污水,当容积负荷为20kgCOD/m~3·d时,COD去除率可达85%,进而确定在温度、水力停留时间、进水COD浓度、容积负荷四个因素中,温度对COD去除率影响最大,容积负荷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UASB反应器处理味精生产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业始  张辉 《环境化学》1991,10(4):19-25
用厌氧颗粒污泥接种的UASB反应器经驯化后,仅一个月处理味精生产废水容积负荷,由1.87kg COD/m~3·d提高到18.9kg COD/m~3·d,进料浓度COD4500—5000mg/L,去除率约80%,产气正常,抗负荷变化性能良好。 反应器工艺设计参数:进料浓度COD 5000mg/L,容积负荷10—15kg COD/m~3·d,去除率80%,操作温度38±1℃。提出了处理味精生产废水的整个工艺流程和有待进一步试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SO42-有机物废水,采用MBR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研究,分别考察了1.6%和2.6%SO42-浓度下反应器容积负荷和污染物去除情况.经过110天的运行时间发现,进水SO42-浓度为1.6%的系统能获得更高的容积负荷和污染物去除效率,其最大容积负荷为1.0 kg·(m3·d)-1COD,COD去除率为97.7%;而另一方面较高的无机盐环境进水SO42-浓度为2.6%SO42-系统下,获得的最大容积负荷仅为0.5 kg·(m3·d)-1(按COD算),COD去除率为96.4%.在2.6%SO42-浓度下,微生物受到的抑制更强,有机物降解效果低于1.6%SO42-的系统.此外,氨...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微生物厌氧膨胀床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固定化活性污泥小球的性质及其在厌氧膨胀床中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用琼脂包埋方法固定厌氧活性污泥细菌群,性质稳定.选交联剂戊二醛0.5%时,情况良好.pH6.0~8.0时,COD去除率均在75%以上.厌氧膨胀床进水COD为7300mg/L,回流比为24时,COD去除率达83.6%.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在室温(20℃~25℃)条件下,水力停留时间、COD负荷和回流比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滤层反应器对蛋鸡场鸡粪混合液离心出水进行处理,试验结果:在中温25℃,进水COD_(cr)18000mg/L和氨氮1600mg/L的条件下,COD_(cr)去除率74.08%,BOD_5去除率83.78%,水力停留时间26.15h,容积负荷15.60kg·COD_(cr)/m~3·d,产气率0.52m~3/去除km·COD_(cr).反应器运行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厌氧反应装置,接种取自UASB反应器的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颗粒污泥,以人工配制的含硫酸盐有机废水(蔗糖提供有机物)为原水,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微量金属(Fe2+、Co2+、Ni2+),通过间歇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微量金属(Fe2+、Co2+、Ni2+)条件下,厌氧反应装置中COD和硫酸盐的去除率及产甲烷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Fe2+质量浓度0~12 mg·L-1、Co2+质量浓度0~0.5 mg·L-1、Ni2+质量浓度0~0.6 mg·L-1范围内,厌氧颗粒污泥的COD去除率和产甲烷速率分别随Fe2+、Co2+、Ni2+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在Fe2+质量浓度0~12 mg·L-1范围内,厌氧颗粒污泥对SO42-去除率随Fe2+浓度的增加略有增高,但在Co2+质量浓度0~0.5 mg·L-1、Ni2+质量浓度0~2.0 mg·L-1范围内,厌氧颗粒污泥的SO42-去除率分别随Co2+和Ni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在一定浓度范围内,Fe2+的投加能同时激活MPB和SRB,Co2+和Ni2+的投加能激活MPB但对SRB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为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利用未沉淀的生活污水(COD在432mg/L左右)在7℃~22℃温度下自接种启动容积为5L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初始有机容积负荷为1.75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为5.9h.运行57天时出现了颗粒污泥,此时污泥负荷为0.33kgCOD/kgVSS·d.106天后反应器达到稳定的处理效果.当温度在20℃左右,HRT为6h,COD去除率达81.2%,出水COD低于100mg/L.培养出的颗粒污泥呈黑色,粒径在0.5mm~3mm之间,比重为1.04, SVI在15左右,有较好的沉降性和产甲烷活性.污泥中产甲烷菌主要是素氏甲烷丝菌.  相似文献   

8.
COD对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COD对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并对颗粒污泥的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进行了分析.厌氧颗粒污泥取自实验室长期运行的EGSB生物脱氮反应器,实验用水为人工配水,以葡萄糖为有机碳源;主要考察了COD对NH4 -N、NO2--N、NO3--N和TN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不含COD时,反应器对NH4 -N、NO2--N和NO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12.5%、29.1%、16.1%和16.3%;当COD浓度分别为200mg/L、350mg/L和550mg/L时,反应器对NH4 -N的去除率分别为14.2%、14.2%和23.7%,对NO2--N的去除率均接近100%,对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94.5%、86.6%和84.2%,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50.7%、46.9%和50.4%,COD去除率分别为85%、66%和60%.分析发现,在反应初期,氨氮的去除主要通过厌氧氨氧化过程实现,随着反应的进行,反硝化菌活性逐渐提高,传统的反硝化过程占优势.同时还观察到,在反应初期COD对氨氮去除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图2参21  相似文献   

9.
针对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SO42-的高浓度有机物废水,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研究,分别考察了1.6%和2.6%SO42-浓度下反应器运行性能、污泥性质和膜污染变化情况.经过110 d的运行时间对比发现,1.6%SO42-浓度下MBR获得的最大有机负荷为1.0kg·(m3·d)-1 COD,其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7.2%、92.5%和89.5%.2.6%SO42-浓度下微生物受到的抑制更强,其获得的最大有机负荷仅为0.5 kg·(m3·d)-1 COD,其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6.3%、82.6%和80.7%.此外,SO42-浓度为1.6%的反应器在更高的膜运行通量下,膜污染速率反而比2.6%系统更慢.进一步分析其污泥性质发...  相似文献   

10.
厌氧-好氧一体式折流板反应器处理淀粉废水的启动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厌氧-好氧一体式折流板反应器,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以淀粉废水排放口底泥作为接种污泥,可以实现快速启动。启动过程的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 5℃~35℃,总水力停留时间(HRT)为5 4h ,容积负荷从0 .5kg/ (m3 ·d)逐渐升高到3.0 8kg/ (m3 ·d)时,第11d就将反应器启动成功,前3级厌氧反应器总的去除率达到75 % ,厌氧-好氧一体式折流板反应器总的去除率达到96 %。而后逐渐提高容积负荷,当容积负荷为10 .0kg/ (m3 ·d)时,COD去除率最高为96 % ,出水水质达到或接近国家污水排放二级标准(GB 8978- 96 )。  相似文献   

11.
简在友  许桂芳  孟丽 《生态环境》2007,16(1):201-204
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太行山野生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菌根菌菌丝在分别加有硫酸锌、钼酸铵以及硫酸亚铁的PDA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了试验研究。所得数据同PDA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后,结果表明:Mo元素对红豆杉菌根菌菌丝的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Fe元素明显地促进红豆杉菌根菌菌丝的生长发育;Zn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对红豆杉菌根菌菌丝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揭示出红豆杉菌根菌生长发育的一些营养因素。  相似文献   

12.
聚合硫酸铝的制备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Al2 (SO4) 3·1 8H2 O为原料 ,采用一次加碱法 ,高速剪切合成聚合硫酸铝 (PAS) ,研究碱化度 (B)对铝离子形态的影响 .采用混凝实验比较AS ,PAC ,PAS的混凝效果 ,测定处理后水中残留铝的含量 .结果表明 :相同B值条件下 ,PAS的Ala 少于PAC的Ala 含量 ,Alb 含量与PAC基本持平 ,Alc 含量大于PAC的Alc 含量 ;PAS的pH适用范围宽 ,絮体沉降性能强 ,残留铝量低 .  相似文献   

13.
酸性硫酸盐土的酸度类型及其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初夏  吴志峰 《生态环境》2003,12(4):505-507
酸性硫酸盐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沿海低地和矿区的污染源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或实际的负面影响。酸性硫酸盐土中各类酸度是评估酸性硫酸盐土环境风险最重要的指标。酸性硫酸盐土的酸度可分为水溶性酸度、吸持性酸度和金属硫化物起源潜在酸度等3种类型。文章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简要地介绍酸性硫酸盐土的酸度类型及其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廖雷  钱公望  吴娟 《环境化学》2004,23(1):43-45
通过实验确定了复合薄膜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硝酸灵膜厚度为12nm,BaCl2膜厚度为2nm;采用辛醇蒸汽来促进粒子与复合薄膜的反应;样品在蒸汽中的处理时间为18h.在所确定的反应条件下,粒子中所含的硝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与复合薄膜反应后,在电镜下分别具有清晰的针状结晶和圆环状晶形.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以FeSO4·7H2O和H2SO4为原料,以HNO3为催化剂通入空气氧化铁(Ⅱ)制备聚合硫酸铁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表明:[SO42-]/[Fe]总=1.35~1.40为较合适的投料比例;HNO3的投料量约为原料FeSO4·7H2O投料的4%,反应温度为60~90℃,搅拌速度为400~600r/min,反应时间4h。反应后期pH基本不变;产品对活性大红溶液的净水处理结果较为满意,脱色率98.8%,COD的去除率为92%。  相似文献   

16.
羰基硫(COS)在土壤中的吸收与转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静态法研究了羰基硫(COS)在草坪土壤中的吸收与转化过程.土壤对COS的吸收速率与土壤的含水量和温度呈非线性关系,土壤吸收COS的最适宜温度为25℃,含水量为13%.在此条件下,大气COS的估算交换通量为184pmol·g-1(DW)·h-1或598pmol·m-2·s-1.采用GCFID,FPD和IC对土壤吸收COS可能的转化产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O2和SO2-4为主要反应产物,其中约50%的COS最终转化为水溶性硫酸盐,约50%的COS可能转化为其它非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可能主要为FeS).  相似文献   

17.
固体聚硅硫酸铁混凝剂的表面形貌及混凝效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英  于水利 《环境化学》2006,25(4):471-476
以水玻璃、硫酸亚铁及氯酸钠为原料,采用共聚法制备不同Si/Fe摩尔比的聚硅硫酸铁(PFSS)混凝剂,通过两种方式固化:(1)将未稀释的PFSS经自然干燥制成凝胶状样品;(2)将不同聚合反应时间的PFSS稀释后干燥制成粉末状样品.用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仪对其表面形貌及成分进行观察和分析,对比粉末状固体PFSS与液体PFSS的混凝性能.结果表明,两种固化手段制备的PFSS表面形貌完全不同,其中凝胶状样品没有孔隙、连接紧密,而粉末状样品是松散的片状或晶须状结构,Si/Fe摩尔比对样品的表面形貌有很大影响.PFSS不是原料的简单复配,而是"硅铁反应的共聚物".反应时间对固体PFSS混凝性能的影响小于对液体PFSS的影响,制备液体和固体混凝剂需要不同的反应时间.与液体PFSS相比,固体PFSS的除浊性能随Si/Fe摩尔比的增加逐渐下降,而除UV254的性能却逐渐升高.延长沉淀时间有利于固体PFSS混凝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离子强度和SO2-4对土壤吸附Al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离子强度和SO4^2-对土壤吸附Al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随着NaCl支持电解质浓度的提高,土壤对Al的吸附量基本保持不变,并且当pH<3.9时,即土壤表面净电荷为正时,土壤对Al的吸附量仍然很大,超过最大吸附量的50%,而用CaCl2作支持电解质时,当pH<4.5时,在溶液中CaCl2浓度最高的情况下,Al的吸附量最小,在其余两种浓度条件下则基本相等;当pH>4.5时,Al的吸附量几乎不受CaCl2浓度变化的影响。SO4^2-的加入对土壤吸附Al没有影响。这些都说明土壤吸附Al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专性吸附。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由FeSO4制备聚合硫酸铁过程中,钛对聚铁聚合态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含钛聚合硫酸铁的絮凝性能.应用络合比色法对聚铁中不同水解形态聚铁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并通过沉淀实验考察了不同钛含量对聚铁稳定性的影响;随后,通过出水浊度、TOC、金属离子残余量和出水pH等指标测试,研究了钛对聚合硫酸铁混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钛含量(<0.025)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聚态聚铁的形成,提高了聚铁絮凝剂的混凝效率;反之,钛含量超过0.025时不仅聚铁的稳定性显著下降,而且处理后出水的钛残留增加,pH降低.  相似文献   

20.
脱硫废液因含有高浓度氰化物、硫氰化物、硫化物等有毒组分而影响焦化废水处理的生物工艺.以焦化企业产生的实际脱硫废液为研究对象,选用化学沉淀-Fenton氧化的串联方法尝试预处理及分析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硫酸亚铁投加剂量、反应前后溶液pH值、反应时间3种条件对脱硫废液中总氰及易释放氰去除效果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对经硫酸亚铁沉淀后的脱硫废液残液进行Fenton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当硫酸亚铁投加量为理论值的1.2倍,H2O2投加量为COD当量的0.3倍时,可使脱硫废液的COD去除率达到76.65%,使初始浓度分别为327.7、704.6和2087.3 mg.L-1的氰化物、硫氰化物及硫化物基本得到去除,为后续生物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化学沉淀结合Fenton法是脱硫废液预处理效率高且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