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生态平衡?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在长期适应的过程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成分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有其相应功能的状态。通常生态平衡表现在:(1)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出与输入维持着平衡;(2)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结构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3)食物链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保持正常运行。这三个平衡也就是生态系统物质输出输入收支平衡、结构平衡与功能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然规律,是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态系统是为了满足人类对各种农产品的需要而在天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类人工生态系统。为使系统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有必要去分析和掌握它的特殊性。农业生态系统有四个突出特点,显然有别于一般天然生态系统,这就是:输入输出量加大,大量的辅助能量输入,食物链趋于短缩,残遗物利用链趋于加长。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研究方法(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4.农作物繁殖用种的能量 从根本上讲,农作物繁殖用种(包括各种作物的种子、种球茎、种块茎和种块根等)的能量应归入生物质能量一类,但由于种子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多数情况下,特别是现代农业采用的各种杂交新品种,其培育所需能量较一般作物产品多,因此这里单作一项介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鄂中丘陵地区一个典型农户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人工辅助能的输入结构,各亚系统的能量输入、输出组成和能量流动关系,以及能量转化效率。以70个农户的样本分析研究了投能结构对能效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地农户生态系统仍是一种以有机能为主要人工辅助的封闭性较强的能量转化系统;增加人工辅助能,特别是无机能的投入可以增加能量产出。  相似文献   

5.
第一节 土壤生态工程与土壤管理 在生态学看来,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天然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别的意义上,它本身又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壤是由通过能量和物质的变换而相互作用的生命成分和非生命成分构成的。在生命成分中,不仅有高等植物的根系,而且还有许多自养生物、消费者和还原者的群落。组成这些群落的成员有宏观的和微观的、有持久的和暂短的。在非生命成分中,有母质矿质粉粒,有机质、水、空气和少量的处于溶解状态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土壤是一个适应复杂环境条件而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炭因其特殊结构分解缓慢而长期固存在土壤中,在稳定有机碳库、增加碳库容量、保持土壤肥力、改变土壤质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生物质炭输入土壤团聚体结构、水分渗透性、养分吸附和微生物活性也发生改变,引起原位土壤有机碳周转改变的激发效应。文章综述了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环境、碳排放、生物质炭自身碳矿化的影响,对生物质炭-土壤互作产生的激发效应持久性、大小、方向和机制进行总结,即生物质炭输入后的正激发效应可能表现为生物质炭中可溶组分与微生物共代谢而促进生物质炭自身碳矿化;生物质炭添加引起的负激发效应可能表现为生物质炭诱发原位土壤有机碳更加稳定或生物质炭中易挥发有机物抑制原位土壤微生物活性而降低土壤碳排放。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就生物质炭输入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植物的相互作用、生物质炭添加的风险预测和评估及开展长期研究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生态系统长期碳吸存研究奠定基础,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选择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植物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潜力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定不同人工湿地植物的纤维素组分和热值,并采用NaOH–酶解工艺研究不同人工湿地植物水解液组分,对在人工湿地技术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湿地植物能源化利用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结果显示,15种人工湿地植物的纤维素含量在19.78%~36.9%之间,半纤维素含量在4.51%~19.67%之间,木质素含量在10.79%~20.47%之间,具有与玉米秸秆相当的热值,其热值在14.002~17.839 MJ/kg之间.在NaOH–酶解工艺条件下,不同人工湿地植物水解液中存在5种糖类组分,主要为葡萄糖和木糖.研究表明,人工湿地植物是一种较好的生物质资源,可通过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沼气技术和燃料乙醇技术加以利用,进而建立人工湿地植物生物质资源能源化藕联利用模式.图2表2参22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并构成生态学的一个功能单位。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从组成上看,它有非生物和生物两大成分,前者包括(1)光照、温度等气候因素;(2)水、矿质元素及无机物质;(3)有机物三个部分;生物成分按其功能可分为三大类群,即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原者)。  相似文献   

9.
农田生态系统四川短尾鼩种群能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标志重捕法对四川短尾鼩种群数量及能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种群数量在每年6月和10月有两个高峰;四川短尾鼩的只采食量为4.212±0.86g/d,排泄量为2.18±0.12g/d身体器官热值为15.50kJ/g.食物热值为16.51kJ/g.生物量为214.38±59.96g/hm2,静止代谢率r(RMR)为22.909kJ/d,通过种群的能量为50.74kJ/d,次级生产量为169.25kJ/ha·d,生长效率(P/A)为0.097,本文用Odum的能路语言(energycircuitlanguape),对四川短尾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地位进行了定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沈阳市东陵区五三乡菜区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环境辨识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多元统计方法对城效型菜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分类、分析与评价。文章还对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能量投入产出、物质循环及经济效果等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该系统结构、功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结构与提高功能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期的监测资料,计算了表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系统能(Ex)、系统能结构(Exst)和生态缓冲容量(|β|)指标,以及湖泊营养状态指数(Its)。结果表明,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差异明显,1998—2001年太湖典型湖区健康状况由好到差的相对顺序为:东太湖、贡湖和湖心区、梅梁湾、五里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指标阈值和湖泊系统能量健康指数(IEx)及其健康状况分级。经2002、2003年太湖不同湖区实测检验表明,所提出的湖泊系统能量健康指数及其健康状况分级适用于评价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区域分异状况。  相似文献   

12.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1):39-39
普遍认为,支持湖泊和池塘中食物链的有机物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本地光合作用进行的内部初级生产。或者,这种观点至少是生态学教科书中的共同假设。最近的证据表明,外部补充在维持这些生态系统运转中起着较大的作用,新的生态系统实验对这一不同观点提供了支持。密歇根两个湖泊中的内部初级生产不足以支持这些生态系统。碳同位素动态表明,来自溶解的物质和颗粒状物质的陆地碳源对水生食物链有显著的贡献,浮游动物中有质量分数高达50%的碳来自陆地的碳源。这些结果说明,有机碳的流域输入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食物链联系起来,它不仅支持细菌,…  相似文献   

13.
利用耗散结构中的熵变计算探讨城镇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判断城镇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通常用系统的产值或利润 ,这不能全面地表达城镇生态系统的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以及货币流对系统的作用。文章从城镇生态系统的本质出发 ,利用耗散结构理论 ,探讨了城镇生态系统的熵变计算公式 ,并将它应用到大丰市和锡山市 ,所得结论与实际基本相符。因此 ,建议将熵变作为城镇生态系统的一个综合参数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4.
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长期的监测资料,计算了表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系统能(Ex)、系统能结构(Exs1)和生态缓冲容量(|β|)指标,以及湖泊营养状态指数(Its)。结果表明,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差异明显,1998-2001年太湖典型湖区健康状况由好到差的相对顺序为:东太湖、贡湖和湖心区、梅梁湾、五里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指标阈值和湖泊系统能量健康指数(IEx)及其健康状况分级。经2002、2003年太湖不同湖区实测检验表明,所提出的湖泊系统能量健康指数及其健康状况分级适用于评价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区域分异状况。  相似文献   

15.
第一节 腐食生物群落生态工程 以死生物为营养的生物,如真菌、细菌和土壤动物等,所构成的腐生食物链,在天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天然森林生态系统中,99%的能量流都进入了腐食链的通道;在天然草原生态系统中,75%左右的能量流进入了腐食链的通道。而人类的农耕和放牧几乎在所有场合下都降低了能量流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一个联合体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对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等几方面从量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能流分析和养分循环概算表明,该系统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土壤肥力持续提高。系统输入以有机能为主,辅以无机能。系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得到统一,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成功的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序言     
<正>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者,海洋对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全球工业化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导致污染源持续性输入,已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包括营养物质(如氮和磷)、重金属、矿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经过各种途经进入海洋环境,对海洋生物、生  相似文献   

18.
2.流量指标体系 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总体,为了反映它的功能特征,需要应用各种形式的多项指标,这就构成了流量指标体系。 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流量分析的指标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反映各种流量大小的指标,其中最基本的有:各种流量的总投入;各种流量的总产出(有效产出);生物资源投入量;非生物资源投入量;生物能量投入量;非生物的经济能(商业能)投入量;生物资源的投入金额;经济的投入金额,其中应考虑把管理及其它摊入和国民收入分开。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业生产系统是一个集畜牧生态、经济管理、资源等因素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对这一系统的研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人们为建立合理的、协调的良性畜牧业生态系统,已建立了各种优化模型,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系统方法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上,必将为解决我国畜牧生产系统中能量耗损多、周转慢、低效益等问题开辟一条新的途经,推动畜牧业协调稳步地发展。本文就各种建模方法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变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过快的温度增幅对于植物生理、植被分布、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有机物矿化和物质循环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全球变暖的相关研究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野外增温实验是研究全球变暖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因研究区地理环境、植被类型特征和研究目标的不同,增温实验中根据增温设备增温效果及实验需求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类型,对于空气增温、植被增温和土壤增温,在不同研究中各种设备的适用性有所差异.本文总体将增温装置归纳为减少太阳辐射能量耗散的被动增温和依赖电力进行能量输入的主动增温两大类,从增温装置增温原理及方法、野外实验中实际增温效果以及野外气候条件下实施难度及维护等方面,重点论述了各种增温设备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并归纳总结了增温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局限性.湿地生态系统暂时或长期地表淹水及土壤高湿和水的高比热容带来的增温难度与森林生态系统高大树冠增温的实施难度是未来增温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建议对未来增温采用大规模长周期变温实验,结合模型预测,实现更准确的增温模拟,以获取更加真实的生态系统响应.(图1表1参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