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填埋场渗滤液经反渗透工艺处理后产生污染物浓度极高的浓缩液 ,本文总结了以蒸发法处理浓缩渗滤液进行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酸性条件下 ,原液pH越大 ,冷凝液中NH3 -N的浓度越大、COD浓度越小 ;有机物挥发主要发生在蒸发初期 ,此后蒸发过程中有机物蒸发量与渗滤液蒸发量之间基本呈线性相关 ;而NH3 -N的挥发主要发生在蒸发后期  相似文献   

2.
乳化液是一种高浓度难处理有机废水,其COD、油类、SS等浓度较高,带有刺激性恶臭,水质呈弱碱性,本文简要叙述了废乳化液的常用处理技术,重点介绍了蒸发浓缩处理工艺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模拟蒸发浓缩分离装置对煤化工分渗透浓水进行实验,掌握了其溶液沸点温升、蒸发体积浓缩比极限、蒸发浓缩过程现象等,为后续废水处理与系统设计可以提供有效参考;证明MVR蒸发对煤化工反渗透浓水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环境问题突显。经济生产过程和各个行业产生大量危险废物,如农药、硫酸和医疗药品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和操作人员身体健康都有损害,处置单位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强管理,日常管理中要重视做好环境风险防范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废危集中处置单位日常管理工作中还没有重视环境风险防范的作用,本文将对此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为废危集中处置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改革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钽制设备在废硫酸浓缩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针对我国染料、制革、冶金等行业的工业污染及环境治理现状及国外在废酸浓缩设备技术的发展趋势。介绍了一种新的废酸浓缩工艺,即采用钽制蒸发器加热法。并与传统的锅式浓缩进行了经济性对比,其性能、投资和效益是传统法不可比拟的,经过几年的实践经验证明,钽及钽制设备废酸浓缩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6.
文章构建了火法铜冶炼工艺危废的资源属性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危废的化学组成与含量,通过衡量铜冶炼危废中待回收元素的资源价值(RV)及可回收性(RA)分别揭示危废潜在资源价值及通过回收实现价值的可能性,从而系统揭示危废整体的资源属性.运用该模型对某火法铜冶炼企业的10种危废样品的资源属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样品中砷滤...  相似文献   

7.
在热泵蒸发过程中,二次蒸汽压缩比是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关系到热泵蒸发的经济程度。对热泵蒸发中的传热过程及可利用的余热作了全面分析。最后对热泵蒸发在浓缩垃圾渗滤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废干电池再生利用技术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我国废干电池再生利用技术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认为我国废干电池再生利用技术既要注意环境无害化、资源化,还要考虑产业化和适应性问题,使我们的技术既有高的技术含量又符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臭氧减量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半连续式实验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和初始pH对剩余污泥臭氧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污泥溶解率增加,有机质、氮、磷等物质释放到污泥液相中;最佳臭氧投加量控制在约150 mg·g-1(以SS计),污泥溶解率可达约26%;污泥臭氧减量应在初始pH中性或偏碱性条件下进行,此时污泥溶解率较高,有利于有机质和氮的溶出.臭氧处理后污泥回流至生物处理系统对微生物的生物活性、COD和TN的去除效果无显著影响,但由于系统中无剩余污泥排放,导致TP的去除效果明显下降.臭氧处理后污泥上清液的Ca(OH)2除磷实验发现,较高的钙磷摩尔比对上清液除磷有利;当其值控制在10.0左右时,TP的去除率大于80%.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危废管理要求的日益提升,小微企业在危废的处置和管理上也遇到很多困难,针对当前形势下小微企业的危废特性及管控难题,中广核环保下属无锡公司在当地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对小微企业危废安全收储平台的建设进行一些积极探索与实践,为进一步强化危险废物源头监管,规范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做努力,致力于将小微产废企业的危险废物“化零为整”,分类集中贮存,发挥规模化处置优势,以期解决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题。同时对未来该平台可持续运营提出思考和建议,为其它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现行常规处理的火电厂脱硫废水,设备故障率高、难以去除重金属离子和无法去除氯离子等诸多缺点.本实验利用电厂余废热对脱硫废水进行常温蒸发,对实验前后水质测试可知,实验减量浓缩效果显著,该技术的热交换过程温升小,蒸发过程全部发生在蒸发单元的气相和液相的界面,基本消除了结垢风险,对系统进水水质要求低,可根据电厂脱硫废水的实际情况仅需简单调整pH值即可进行蒸发处理,节省了大量的药剂费用,由于属于常温常压范围,大大降低了高含盐量条件下的设备腐蚀风险,减少了设备制造成本,使废水零排放技术的大规模推广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LED照明技术的快速发展与LED在照明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必将有数量庞大的废弃LED待处理,由此产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其回收处理与处置技术值得关注。系统介绍了废LED的材料组成及其环境风险、其潜在资源化价值与回收可行性,并综述了当前废LED中有价金属回收技术研究进展与国内外废LED的回收管理现状。  相似文献   

13.
14.
为考察危废焚烧厂周边大气二英全年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在杭州市某危废焚烧厂周边5 km范围内设置6个监测点进行大气样品采集并做二英检测分析,利用AERMOD和CALPUFF模型分别模拟焚烧厂烟气二英排放在周边环境的扩散沉降分布。研究发现,大气二英浓度范围为0.091~1.479 pg I-TEQ/m3,受大气混合层高度和湿沉降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不稳定的排放源影响,大气二英浓度呈季节性差异。AERMOD和CALPUFF模拟结果表明:二者模拟预测的最大落地浓度值在同一数量级10-2pg I-TEQ/m3,但前者大于后者,AERMOD对区域尺度变化较为敏感,更适合复杂地形下小尺度范围(<50 km)二英类痕量污染物迁移扩散模拟。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煤矸石大量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基于“无废城市”建设理念和经验提出了煤矸石“无废”化目标。在分析我国煤矸石产生、分布及理化性质的基础上,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减污降碳2个方面论述实现煤矸石“无废”化的必要性,阐述实现我国煤矸石“无废”化的政策基础、技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我国在建设绿色生态煤矿、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研发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制定煤矸石综合利用产品标准4个方面开展工作;加快实现以井下采选充一体化、矿井充填、采坑以及塌陷区回填生态修复为核心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工业化应用;构建“发电—有用(价)组分回收或利用—高性能建材或农业应用或矿井充填”的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实现煤矸石中多组分梯级分质高值化利用,以保障我国煤矸石“无废”化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镁法脱硫副产物处理中,开发了用高温烟气浓缩硫酸镁溶液的技术,在相应的中试装置上,通过调节喷淋效果、喷淋量、烟气流量、溶液停留时间等条件,考察了其对预喷淋浓缩硫酸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淋量、烟气流量和停留时间是影响预喷淋浓缩效果的关键因素,而喷淋效果则对预喷淋浓缩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1):162-169
该文论述了碱性水解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有机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碱性水解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分析。碱解技术常应用于畜禽尸体、屠宰场下脚料、污泥以及秸秆等废弃物的处理,且碱解液经一定处理后可用于生产液体肥料、沼气以及提取蛋白。该液体肥料与普通化肥相比具有缓释效果,沼气产量较空白对照组高30%以上,蛋白提取率均高于50%,且比酸解、热解法高20%~30%。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使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设计了考虑源头减量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动态地仿真了管理系统中宏观和微观的因素之间随时间推移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管理模型中各个子模型的仿真结果,说明了源头减量对垃圾管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环境因子对水蚯蚓污泥减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霍夫水丝蚓(L.hoffmeisteri)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生长方式、溶解氧(DO)、酸碱度(pH)和温度(T)对其污泥减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附着生长时污泥减量效果优于悬浮生长,附着生长时的TSS、VSS降解率分别为22.34%、29.79%,而游离生长时的TSS、VSS降解率分别仅为15.51%、18.12%;...  相似文献   

20.
废菌丝体是抗生素生产过程产生的危险固体废弃物。文章利用青霉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菌丝体(简称青霉素废菌丝体)改性制备出一种新型脱硫石膏缓凝剂(WPM缓凝剂),实现废菌丝体的资源化利用,解决了焚烧处理工艺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用作饲料而引起的抗生素滥用问题。缓凝剂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11,温度80℃,时间1.5 h。与传统石膏缓凝剂相比,WPM缓凝剂具有较好的缓凝效果,且对石膏制品强度负面影响较小。采用SEM分析研究缓凝剂对石膏硬化体微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WPM缓凝剂使石膏制品强度负面影响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