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研究障碍物对人员疏散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障碍物布局和布置形式下的人员疏散过程。结果表明,障碍物位于出口中心线上时增加了疏散距离,降低人员疏散效率,人员密度越大,障碍物距离出口越近,疏散时间延滞越严重;障碍物位于出口边界线上时对人员疏散影响较小,障碍物与出口距离为0 m时,可以有效地提高疏散效率,减少疏散时间;障碍物纵向布置较有利于人员疏散,横向布置则较不利于人员疏散。  相似文献   

2.
建筑疏散指示标志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引导疏散的思路,实现紧急疏散时合理、有效地引导人员逃生,提出了以疏散人员到出口的距离、出口宽度和出口区域人员密度三个因素为基础的出口选择模式作为建筑疏散指示标志的设计规则;研究了仅考虑距离因素选择出口时疏散人员分配失衡的现象,展示了以人员到出口的距离、出口宽度、出口区域人员密度三个因素为基础的出口选择引导模式对建筑疏散的优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距离、出口宽度和出口区域人员密度三个因素来确定疏散指示标志设计的规则,避免了人员密集建筑场所“就近出口”带来的不利因素,实现了疏散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地铁地下区间侧向疏散平台疏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间疏散是地铁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防灾设计问题.为了研究有效的地铁区间疏散方式,利用基于个体的人员疏散计算模拟方法,对不同的区间疏散方式下的疏散能力、疏散时间和疏散瓶颈位置进行了计算模拟研究.研究表明端门疏散方式的瓶颈在客车司机与客室之间的门和车辆端头门的下行梯位置,而侧向平台疏散方式的瓶颈在于疏散平台的宽度;侧向疏散平台方式可以让疏散乘客“较为有序”,整体疏散时间比端门疏散有了较大的缩短.当疏散平台宽度增加至800mm时,疏散时可以形成两股疏散人流,进一步提高疏散效率.分析结果可为工程设计人员、安全评估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人员密集的连体型宿舍楼安全疏散问题,通过调查提出预先引导疏散的人员接受度原则,制定3种预先引导疏散策略,采用Pathfinder软件模拟某高校连体型宿舍楼的安全疏散情况,得出不采取预先引导疏散策略和采取不同预先引导疏散策略时,模拟疏散结果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人员可接受的预先引导疏散路径为最近距离路径或无视线阻碍的第2近距离路径;在不进行预先引导疏散时,疏散过程中各楼梯和出口的利用率差异较大;在进行预先引导疏散时,得出采用按楼梯宽度比例分区划分人数策略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城市地下环路疏散出口对疏散的影响,优化疏散出口布置,应用Pathfinder软件对城市地下环路的人员疏散进行研究。调研分析城市地下环路的人员类型与紧急状况下的行动速度,分析不同疏散出口距离、宽度、类型对疏散时间及疏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疏散出口距离的增加,人员的疏散时间呈线性增加趋势;疏散出口宽度大于1.0 m时,对人员的疏散时间影响较小,反之影响较大;地下环路内人员的疏散,不仅与疏散出口有关,还与疏散人员的肩宽以及车辆与防撞侧石的距离有关;借用车库出口疏散可增加疏散的效率,但确保疏散楼梯前畅通对疏散更有利。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视野受限时的行人疏散理论,探讨了出口指示标志在行人疏散中的作用和其他影响疏散的因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视野受限时的疏散理论模型,统计估算了行人的疏散时间;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对比研究了出口指示标志在行人疏散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出口指示标志能够明显地影响行人疏散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避免了无出口指示标志时的盲目和绕行现象,优化了行人疏散路径,提高了疏散效率。同时发现,在不同出口宽度下大的视野距离会对疏散起积极作用;初始行人密度较小时,行人数量的变化对疏散时间影响不大;初始行人密度较大时,疏散时间与行人数量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胥旋    史聪灵    伍彬彬    何理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11):153-158
在疏散过程中,出口利用不均现象时有发生,距离最短路径并不一定是最快的路径。提出了大规模人群分区疏散优化算法,该算法以疏散时间最短为目标,综合考虑了人群分布、出口位置、出口宽度等因素,通过迭代计算,求解每个行人的最优出口选择,从而得到优化疏散分区结果。以具有多个出口的某大型步行商业街区疏散为例,利用经典的无后退有偏随机行走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对是否采用优化分区的疏散时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分区疏散时,部分人员放弃路径最短的疏散出口,而被导向选择宽度较宽和附近人员密度较低的出口,从而提高整体疏散效率。该算法解决了以距离最短为目标的疏散分区方式导致的出口利用不均和不充分的现象,有效提高了疏散效率,对于区域分区疏散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景观地带设置形式对周边人员疏散流动效率的影响,在实地调研景观地带设置形式基础上,运用Pathfinder软件设计8种情景模拟,探究不同景观点形状、位置和不同流动路径对人员疏散流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单边单向通行路径中,方形景观比圆形景观更有优势,将景观点以周边通道宽度的10%向人流输出方向平移设置,可获得最佳人员疏散流动效率;在双边双向通行路径中,圆形景观比方形景观更有利于形成稳定高效的疏散人流。  相似文献   

9.
变电站是一种重要的电力设施。为了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和安全撤离,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设计至关重要。该系统通过设置合适的照明设施和指示标志,为人们提供紧急情况下进行疏散和逃生所需的必要信息和指引。本文将对变电站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设计进行详细探讨,旨在提高变电站人员的安全性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响应能力,降低事故风险,确保变电站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防火分区面积、人员疏散距离、疏散宽度等方面难以满足现有消防规范的要求是目前大型复杂建筑消防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利用火灾安全工程学进行性能化分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方法。防火分区面积大小不仅会影响到烟气的控制效果,同时也会引起人员疏散距离和疏散宽度要求的变化。因此防火分区的划分应该和人员疏散结合起来综合优化考虑。本文主要针对一个地下商场的防火分区划分问题,进行了烟气运动和人员疏散的模拟计算,比较两种防火分区划分方法的优缺。  相似文献   

11.
郭惠  韦晓璐 《安全》2021,42(1):21-24
为准确计算火灾人员疏散时间,本文基于计算机模拟火灾人员疏散时间的优势,运用Evacuation NZ疏散模型模拟大型建筑物火灾疏散时间,并与传统工程算法的疏散时间以及实际疏散演习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Evacuation NZ疏散模型比传统工程算法得出的疏散时间更接近实际,为消防监督人员和建设单位估算模拟疏散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复杂连体宿舍楼的火灾应急疏散效率,以某高层连体复杂宿舍楼为例,运用PyroSim对该复杂连体宿舍楼发生火灾时的烟气蔓延特性以及不同楼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模拟,运用Pathfinder对该宿舍楼的人员疏散进行仿真模拟。火灾模拟结果表明:连体宿舍楼中,连廊对整栋楼的安全至关重要,建议加强对连廊的消防管理。疏散模拟结果表明:中间连廊保持正常通行可以有效提高疏散效率;连体复杂宿舍楼不适合男女混住,应该根据建筑物结构合理安排居住人员;增加2~3层连廊,并设置可移动式外挂楼梯,同时确保发生紧急事故时应急疏散指导人员正确快速地引导人员进行疏散,可以有效提高疏散效率。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为复杂连体宿舍楼的消防措施、建筑设计以及宿舍楼应急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量化行人对导向标志的认知作用,不仅有助于分析疏散过程中导向标志对行人疏散的影响,也对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设施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行人对导向标志认知过程的基础上,确定了行人对导向标志认知过程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引入人员密集场所行人疏散过程建模中,利用元胞自动机提出基于导向标志可见域的行人疏散模型。通过Matlab编程对模型进行实现,并以商场超市作为模拟场景算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导向标志的设置有助于减少行人总体疏散时间、个体疏散时间和行人平均疏散距离,提升整体疏散性能。导向标志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对于疏散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出口前障碍墙对人员疏散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人员密度以及不同障碍墙设置条件下的人员疏散过程。结果表明,障碍墙的存在增加了疏散距离,从而增加人员疏散时间,且人员密度越大,疏散时间的延滞越严重;障碍墙与出口的距离不宜小于出口宽度,两者距离小于出口宽度时会严重降低出口的流量系数,增加人员疏散时间,两者距离达到出口宽度时对人员疏散的影响较小;障碍墙的长度不宜超过出口宽度,长度不超过出口宽度的障碍墙对出口的流量系数影响较小,长度大于出口宽度的障碍墙严重降低出口的流量系数,增加疏散时间。随着出口宽度增加,疏散时间减少,障碍墙会降低出口的有效宽度。研究结果为实际工程设计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建筑体内人员疏散的出口选择行为,提出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人员疏散模型。以学校常见的双出口教室为例进行研究,建立双出口疏散吸引区域模型,得出人员密度较低和较高时疏散吸引区域边界的函数表达式,指出人员密度较高时,边界函数基本满足边界到出口距离的平方之比等于出口的宽度之比;通过对出口宽度、人员数量和出口位置等参量进行仿真分析,充分验证了提出的双出口疏散吸引区域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有助于合理分配疏散人员,充分发挥建筑疏散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疏散规模对疏散动态特征的影响,基于矢量模型构建城市亚区域人员疏散模型,采用个体行为模拟技术和矢量二维连续空 间解析方法对城市亚区域疏散中的个体行为进行模拟。通过设置不同的疏散规模,在Legion平台模拟分析疏散人口数对疏散运动时间、疏散速 率、空间使用率人员密度等疏散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疏散人数的增加,总疏散运动时间变长,但其变化率远低于疏散人数变化率 ;最大疏散速率增大,但出现最大疏散速率的时间随之延后;空间使用率增加,沿小区次干路、主干路到小区出口变化明显;拥堵情况增加, 小区主干路、次干路与主干路交叉口及小区出口处拥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对公轨双层共管隧道发生火灾时,机动车和轨道列车人员疏散方式进行分析,以济南黄河公轨双层共管合建隧道为例,分别对阻塞工况下公路层火灾和被迫停于隧道内的列车火灾疏散口间距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安全评估,发现人员均能在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内安全疏散。提出了公轨双层共管合建隧道疏散措施及建议,可采用消防联动措施减少报警及人员响应时间;公路层隧道可通过监控抓拍减少事故次数和控制行车间距减轻阻塞状态;轨道层隧道应在列车停车前便向火源上游疏散,利用道床疏散减缓人员拥堵。  相似文献   

18.
李国辉  赵力增  王颖 《火灾科学》2016,25(4):239-244
为提高和优化民航客机安全疏散效率,选取出口个数、出口位置、出口宽度和过道宽度四个因素,基于steering模型构建仿真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疏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后出口疏散效率优于中间出口,且出口大于3个时,增加出口对疏散效率影响不显著;出口宽度从50cm增加到65cm,疏散效率提升明显,大于65cm之后,对疏散影响不显著;过道宽度设置为70cm较为合理;客舱前后区域疏散时间差异明显,前部疏散明显快于后部;通过优化客舱布局,设置合理的结构参数,消除了过道和出口瓶颈,并显著提升了客舱人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9.
人员密集场所突发火灾事故应急疏散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针对人员密集场所空间结构特征和火灾事故特点,从场所的疏散通道、疏散设施、人员聚集特性及应急疏散管理等方面辨识了突发火灾事故人员应急疏散能力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场所应急疏散空间的评估因素、评估指标以及以疏散路线、疏散照明和疏散标识为主的场所应急疏散能力检查表,提出以人员群集指数、人员群集流量系数来反映人员群集流动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火灾蔓延对疏散路径的影响状况将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疏散风险划分为较高、一般、较低三级。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应急疏散能力评估对于确保火灾中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场所的疏散优化设计、日常消防监管以及疏散应急预案的合理制定和日常疏散演练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卢尧  金龙哲 《安全》2015,36(3):24-26
基于现实存在的消防疏散设施和楼宇的基本条件,通过现场实测、理论推导、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校园建筑火灾时期烟气扩散与人员疏散的关联性及其有效安全容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北京科技大学土木环境楼为背景,具体分析了在现有消防设施条件下,发生火灾时,烟气扩散规律及其人员疏散的安全容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