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盐浓度含油废水中石油烃类降解菌的生长情况以及对原油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盐浓度低于15%的石油烃废水中,降解菌生长旺盛,且数量大;在盐浓度为15%~25%的石油烃废水中有较多菌量,但数量已明显减少;在盐浓度为30%以上的石油烃废水中几乎无细菌生长。培养时间为13h时,去油率可达到5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原油去除率趋于平缓。高盐度石油烃废水中生存的微生物在处理含油废水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以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未被污染的粉质壤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灭菌、添加由石油污染土壤红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inn)根际修复区分离筛选得到的4株以原油作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动性杆菌、藤黄微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调控反应温度与石油烃初始浓度,研究在土壤中添加优势石油烃降解菌后石油烃降解动力学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优势石油烃降解菌对土壤中石油烃降解起主导作用,在40d内,在2 000mg/kg石油烃浓度下添加石油烃降解菌其石油烃降解率是灭菌条件下的2倍左右,土壤中石油烃降解菌降解量为36~271mg/kg,非灭菌处理半衰期时间短于灭菌处理;在设定的实验温度范围内,石油烃降解速率随着温度增加逐渐加快,在(38±1)℃时残留量最小为1 662mg/kg,半衰期最短;土壤中的石油烃在浓度为2 000mg/kg时降解最快,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石油烃降解速率呈递减趋势,半衰期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化学氧化法与微生物法联合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文章采用联合修复实验,以过硫酸钠/过氧化钙为氧化剂,氧化预处理后联合生物修复,研究了修复过程中土壤石油烃含量、pH值、微生物数量以及石油烃分子分布的变化规律,比较了联合修复技术与单一生物修复对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过硫酸钠投加量0.3 mmol/g,n(Na2S2O8):n(CaO2):n(FeSO4):n(柠檬酸)为5:5:1:1条件下,石油烃(C10~C40)降解率为24.41%,其中C10~C25组分石油烃的降解率为-6.82%,C26~C40组分石油烃降解率为31.34%,氧化预处理后土壤添加石油烃降解菌进行生物修复,经联合修复后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可达85.13%,比直接进行生物降解的土壤,生物降解率提高了39.66%。修复后土壤的pH值由9.3...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特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筛选原油降解混合菌,采用吸附法将混合菌固定在砾石和草炭土上,探讨固定化混合菌对土壤石油烃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混合菌8-2,菌群结构简单,石油烃降解率可达52.1%。与砾石相比,草炭土所固定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较高,可达1.3×108 cfu/g和0.24A487。草炭土固定的混合菌8-2,修复含油量为30g/kg的污染土壤30d后,石油烃降解率达28.4%,高于游离降解菌的24.3%。固定化载体草炭土在修复过程中起到了微生物缓释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耐盐石油降解菌性能及降解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冀东油田钻井废液中筛选分离出耐盐石油降解菌Virgibacillus sp.(简称SJ菌),其在高含盐条件下对石油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高达56.12%左右。考察了pH值、盐度、不同N和P形态等因素对SJ菌降解石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J菌有较宽的pH值适应范围(pH值为6~10)和较好的耐盐能力(0.5%~20%),在pH值为9及NaCl质量浓度为5%时对石油类降解效果最好,其最佳利用N源和P源分别为(NH2)2CO和KH2PO4,该研究为油田高含盐含油废液处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对石油烃类的降解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分析了生物降解需要的条件、环境因素对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影响,石油烃类的有氧降解机理、有氧降解方式,石油烃类的厌氧降解机理、厌氧降解过程中某些无机含氧化合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石油烃类化合物微生物降解难易程度,提出了以后应进一步重视原油的生物降解应用于我国微生物采油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综合论述了微生物在高温、低温、高盐等极端条件下对石油烃的生物降解过程,研究了生物降解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同时,还介绍了对于强酸、强碱及高压条件下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研究状况,论述了研究石油烃生物降解对开发和丰富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长庆油田使用微生物法处理含油污泥工艺技术成熟,但处理周期长限制了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文章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处理方法及微生物联合化学法处理含油污泥。选择以陇东油田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温和化学预处理技术可将原油从土壤中分离出来,通过选择合适的单菌或合理构建菌群,可有效提高石油烃的降解率。经过两个月的有效处理,含油量为12.40%的油泥最高获得了96.71%的石油烃降解率。  相似文献   

9.
热洗后油泥砂化学氧化处理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化学热洗法处理后石油烃含量低于2%的联合站罐底泥,在继续采用生物技术处理过程中,针对该工艺存在的处理周期长、对重质成分降解能力不强的问题,开展了采用化学氧化技术对化学热洗后油泥砂中石油烃降解效果的研究,通过室内实验,考察其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实验表明,最好的化学氧化实验组石油烃降解率可达60%,可通过与微生物的耦合作用,提高石油烃的降解效率,30d内石油烃含量最多降至4 800mg/kg。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油田采出水微生物处理菌株的应用局限,通过He-Ne激光和紫外线复合诱变,选育出能够在油田采出水中快速生长,并有效降解油田采出水主要危害成分的5种优势菌株。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这5株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多食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经检验,所筛选的菌株均能降解石油烃类以及聚丙烯酰胺类物质,并对高碱、高温环境有一定耐受性,可将其直接应用于油田采出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法适用于海上钻井含油废弃物的处理。通过多次对菌株采集、分离、纯化和培养驯化,选育得到了3株对石油烃类有很好降解效果的石油类降解菌;确定了石油类降解菌适宜的生化处理条件:最佳生长及原油降解温度为50℃、最佳生长及原油降解酸碱性环境为pH=6.0、最佳菌株接种量2%、最佳原油初始浓度为500mg/L。处理后的含油废弃钻井液含油量基本稳定在2mg/L以下,降解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2.
稠油及超稠油污水具有黏度大、油水密度差小、乳化严重、水温高、水质水量变化大、成分复杂等特点,该废水的B/C小于0.3,属于难生物降解污水.通过试验表明,采用预处理工艺先除油、除悬浮物,再进行生物处理工艺去除可生化降解COD,最后经过深度处理工艺去除残余的难生化降解COD,可保证处理后水质全面达标.  相似文献   

13.
生化处理技术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阐述了油田含油污水生化处理技术概况、主要制约因素以及生物降解机理;论述了温度、pH值及溶解氧等主要因素对生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对应的最适宜运行参数;经过与传统重力沉降处理工艺比较,总结污水生化处理的技术特点及适用范围;另外介绍了吐哈油田分公司雁木西油田含油污水生化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及运行参数。运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水质达到行业回注标准SY/T 5329-94《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中的A2标准。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酰胺(PAM)在油田中的大量使用,其环境和生态行为及降解产物对环境的潜在危害,都亟待去研究。本文分析论述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化学降解、机械降解、热降解、生物降解性,及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被吸附的因素和生态毒理学研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为:PAM在油藏条件下的降解机理和降解速度;PAM及其衍生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及其迁移转化的方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生物圈内的迁移转化等。  相似文献   

15.
含油污泥无害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胜利油田的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油田含油污泥化学与微生物综合处理技术。该技术实现了含油污泥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不仅工艺流程简单,处理费用低,操作安全可靠,而且回收了原油。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油田含油污泥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为现代油田的环保开采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Used lubricating oil recycling using hydrocarbon solv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solvent extraction process using new hydrocarbon solvents was employed to treat used lubricant oil. The solvents used were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LPG) condensate and stabilized condensate. A demulsifier was used to enhance the treatment process. The extraction process using stabilized condensate demonstrated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it competitive with existing used oi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The process is able to reduce the asphaltene content of the treated lubricating oil to 0.106% (w/w), the ash content to 0.108%, and the carbon residue to 0.315% with very low levels of contaminant metals. The overall yield of oil is 79%. The treated used oil can be recycled as base lubricating oil. The major disadvantage of this work is the high temperature of solvent recovery. Experimental work and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次采油产生的大量含聚丙烯酰胺(PAM)的污水急需处理,其核心问题是PAM的生物化学降解。文章叙述了从含聚合物油田污水中分离到七株PAM降解菌的过程,并对其营养物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七株菌可以以PAM为唯一氮源和碳源进行生长,但是生长速度较慢,添加液蜡或酵母膏等可导致微生物菌群的共代谢,能加快PAM的生物降解。七株菌分别归类于放线杆菌纲和α-变形菌纲及芽孢杆菌,与数据库中已知菌的同源性均超过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