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源调查与环境》2021,(1):108-115
在总结皖南地区泥石流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沟谷型泥石流调查评价过程中的调查要素和评价因子,提出了沟谷型泥石流调查评价工作方法:对沟谷进行泥石流初步评价,以可搬运物源量和可淤积容量比值系数作为初步评判标准;以沟谷泥石流集水盆地形态特征、可搬运物源属性分布及储量、堆积区地形等特征作为主要调查内容,对易发性评价因子赋予分值。在此基础上,以皖南小容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为例,探讨更直观、更科学、更切合实际的沟谷型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舟曲县泥石流灾害频发,2010年8月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大量生命财产损失。文章采用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获取舟曲县植被覆盖、岩性、构造等信息;基于数字高程模型与水文分析获取水系、沟谷纵比降、沟谷弯曲度、流域、坡度信息;基于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开展县市灾害调查中提供的泥石流易发性量化经验权重,对全县178条较大沟谷进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得到的结果与野外考察和前人认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该方法不需要大量的野外工作,具有评估迅速简单的特点,对县级以上区域尺度的泥石流易发性快速评估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尾矿库作为矿山中最大的危险源之一,极易引发泥石流、滑坡和溃坝等地质灾害。造成尾矿库灾害的因素多样,针对尾矿库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尾矿库风险指标进行评价。根据尾矿库灾难成因及特点,结合相关工程实际,确定库容、坝高等十项风险指标,建立因子分析风险评价模型,对各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主要风险成因,明确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为尾矿库风险控制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主矿种、附属矿种、库容和坝高是引起尾矿库风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土场环境灾害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环境岩土工程理论,用散体动力学及统计学方法,研究高台阶土场治理滑坡新机制,土场泥石流扼制及底部泄流等新技术,为排土场在稳定条件下增加堆高、开辟用地新来源、根治泥石流、治理表土基底创造了条件,对保护国土资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根治因土场失稳而引起的矿山灾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防治泥石流灾害对桥梁工程的危害,开展泥石流灾害影响下桥梁工程易损性评价尤为重要.提出一种基于变权-靶心贴近度模型的泥石流灾害影响下桥梁工程易损性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从桥梁抗灾能力、泥石流破坏能力和桥梁恢复能力三个方面选取桥梁工程易损性评价指标,建立了泥石流灾害影响下桥梁工程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易损性分级标准;然后...  相似文献   

6.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选取7个因子作为泥石流危险度划分的主要关联因子,对李家大沟泥石流沟谷危险度进行了评价,其评价结果和实际调查情况基本相符,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于泥石流的危险度评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矿渣中砷、锑的赋存形态及其潜在风险的问题,采用Shiowatana连续提取法提取矿渣中的砷(As)、锑(Sb),分析并揭示As、Sb的赋存特征;结合矿渣的基本理化性质和矿物组成特征,讨论矿渣堆中As、Sb的活动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采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对矿渣中As、Sb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相关评价.结果表明:矿渣中的As主要以铁铝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形式赋存;Sb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赋存.As比Sb具有更高比例的铁铝结合态,而Sb比As具有更高比例的碳酸盐结合态.弱酸至近中性矿渣中,Sb的活动性强于As;酸性矿渣中,As的活动性强于Sb.矿渣中As、Sb的潜在风险以中-低风险为主,个别为高和极高风险.  相似文献   

8.
浙西南丘陵山区沟谷泥石流均为暴雨型泥石流,降水是诱发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暴雨与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关系分析,认为泥石流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当日降雨量直接激发泥石流,另一种是泥石流发生在有一定前期降雨的积累,并利用雨量站观测资料对这两种类型泥石流发生时的降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灾害敏感性量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对灾害分析评价预测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区,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地层岩性、年降雨量、地震烈度等5方面因素为评价因子,探讨运用GIS技术管理分析泥石流灾害信息和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量化评价因子的作用分值大小,有效表达泥石流敏感性指数(DFSI),进而,结合空间分析与条件概率模型,实现了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并制作了泥石流敏感性专题图。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敏感性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比较集中的区域有雅砻江中下游、安宁河、小江、普渡河、大渡河中下游、理塘河、白龙江、岷江上游、涪江上游等干支流的5~10 km范围内;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高度敏感区的外围约10~30 km范围内。利用历史泥石流资料验证,表明已经发生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泥石流敏感性指数较高地区,说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基本反映出研究区泥石流敏感性特性。  相似文献   

10.
泥石流地质灾害是降雨、松散物源和自然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泥石流暴发形成过程中,降雨条件、物源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协同演化。因此,根据系统耦合协同理论和熵值赋权理论,本文建立泥石流暴发系统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并对重庆市北碚区典型泥石流单沟进行了耦合协调程度和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与泥石流暴发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能够为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