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杭州城市内河底泥磷污染与磷释放水力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叶青青  官宝红  李君 《环境科学》2009,30(5):1351-1356
在分析杭州城市内河东新河底泥磷污染的基础上,采用加长型环形水槽动态模拟水体流速(0.002~0.02 m·s-1)、上覆水质(水体总磷本底值分别为0.18、 0.072和0.007 mg·L-1)及上覆水深(5、 10 cm)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不同流速下底泥磷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东新河底泥的pH值、含水率、磷含量等理化性质有利于磷的释放.在动态水力条件下底泥磷主要以悬浮颗粒态形式向上覆水体释放.流速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较为显著,模型流速为0.008 m·s-1(原型流速为0.05 m·s-1)时对应底泥的“少量动”,此时底泥磷释放速率趋于最大,达147.36 g·(m2·h)-1.上覆水质影响底泥磷的释放,尤其显著影响磷的初期释放,内河水较自来水更有利于底泥磷的释放,可能是由于内河水与底泥构成了良好的磷交换关系.在浅水水体中,上覆水深对底泥磷释放影响不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水力学条件和水质来抑制或强化河流底泥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沉水植物在东五里湖恢复的可行性,在测定东五里湖底泥污染指标的基础上,选择了在梅梁湾及贡湖适宜生长的季节上互补的2 种典型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菹草石芽萌发及轮叶黑藻生长试验.结果表明,东五里湖底泥重金属污染Cd>Cu>Pb>Zn>Cr;东五里湖与梅梁湾底泥上菹草石芽萌发率的统计学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石芽在东五里湖底泥中出现了休眠现象.在同一底泥中,不同N、P 水平上覆水下轮叶黑藻的POD、SOD 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底泥,同-N、P 水平下轮叶黑藻POD、SOD 活性t 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轮叶黑藻在东五里湖底泥中衰老较快.底泥对轮叶黑藻抗氧化酶系统起主导性作用,东五里湖水生植物恢复主要受底泥重金属Cd的胁迫.  相似文献   

3.
在步入式模拟实验室内,通过控制温度、光照等措施模拟水-底泥-黑藻系统,设置对照组和30g黑藻组、60g黑藻组自然腐解,检测黑藻衰亡腐解期间黑藻生物量及水、底泥和黑藻中总磷及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从而探讨磷在该系统内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黑藻腐解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实验初期分解速率明显高于实验中后期。黑藻组DO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均先下降再升高,pH值在实验期间整体变化不大,变化区间均为7.4~8.4。对照组与30 g黑藻组中ORP总体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60 g黑藻组ORP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整个研究阶段,磷含量上升幅度排序为60 g黑藻组>30 g黑藻组>对照组。黑藻的腐解改变了系统中磷元素的循环,在腐解前期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腐解后期促进磷的释放,并对各形态磷的迁移转化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彭越浦苏州河河口底泥沉积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彭越浦-东茭泾河道污染底泥分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河道底泥的垂直分布与苏州河及其支流大多数河道的底泥分布一致。而彭越浦交通路桥到中山北路桥段的河道底泥,却出现了特有的垂向分布。这种河道底泥从垂向上,其表层污染物含量较低,接近河道自然底泥的背景值。它是由于苏州河河水流入彭越浦,流速降低而形成的拥水沉积,其形成与彭越浦及苏州河的水文条件密切相关。这种特殊的河道底泥的发现,为苏州河支流及类似河道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沉水植物黑藻腐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过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叶春  王博  李春华  叶斌  江源  孔祥龙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0):2653-2659
为探究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采用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Royle)作为研究用沉水植物,在实验室内模拟了黑藻在初春温度下腐解过程中的主要营养盐碳、氮、磷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黑藻在试验初期迅速腐解,该过程中向水体释放大量碳(81.31%)、氮(81.62%)、磷(85.94%).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黑藻向水体释放的磷大部分沉积进入底泥,而氮有部分沉积进入底泥,同时有部分以气体形式移出水体.黑藻腐烂分解产生的厌氧条件以及高TOC供给促进水体反硝化作用加快氮素移出水体.但是较大生物残留量会引起水体缺氧,植物残体分解加剧,导致水质严重恶化,因此需要适时收割水生植物来控制水体残留生物量.  相似文献   

6.
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湖中的底泥作为二次污染源,影响河道水环境.太湖河口及调水区河流底泥泥沙、营养盐的释放扩散受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用环形水槽模拟河道的水动力条件的改变,通过实验研究悬浮泥沙、总溶解氮磷(TDN,TDP)和总氮磷(TN,TP)浓度在不同流速条件下在水体中的变化情况,从而掌握底泥泥沙、营养盐在不同流速下的释放特性.本研究按照泥沙的起动标准,把相对应的流速分为"个别动"、"少量动"以及"普遍动"流速,对应不同的泥沙悬浮量以及营养物质的释放量.研究显示高于起动流速下营养盐的动态释放较低于起动流速下的静态释放.泥沙的悬浮量与营养物质的动态释放过程密切相关.TDN、TDP释放量和最终平衡浓度随流速呈对数关系;TN、TP平衡浓度随流速增加呈指数形式增加.整个释放过程为,0~30 min的释放前期为孔隙水释放,营养物质释放量大且速率快;后期为再悬浮颗粒物释放,释放量小且速率减慢,达到平衡之后,营养盐浓度基本稳定.营养物质的空隙水释放与在悬浮颗粒物释放的比例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流速对太湖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太湖底泥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温控和光控条件下,利用循环水槽形成不同的流速,模拟太湖水动力作用,研究不同流速条件对底泥中营养元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底泥悬浮的临界流速为3~4 cm/s,一旦超过临界流速,底泥发生悬浮,氮、磷营养元素不断释放到水体中,为藻类的繁殖提供持续不断的养分。但如果流速继续增大,氮、磷等释放速率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8.
地表水中含氮化合物变化及迁移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上海某污染河道污染断面及其下游断面河水中几种含氮化合物及其底泥中总氮的含量变化,初步探索含氮化合物的转换规律及迁移。研究发现在污染断面,河水难以得到自净的机会,底泥中的总氮持续累积;在研究河流的下游断面,地表水中的含氮化合物含量变化与上游污染断面不完全一致,说明上游水体中的含氮化合物在向下游迁移,但迁移的同时,河道水质也受到其它含氮污染源的影响,并且由于水质的好转,溶解氧含量升高,同时发生了氨的硝化;而随着上覆水体的水质好转,底泥中的总氮含量也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9.
氧化试剂(硝酸钙)控制黑臭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振 《环境科技》2010,23(4):17-19,23
通过人工模拟的方法,进行了氧化试剂(硝酸钙)控制黑臭底泥营养盐释放的研究。结果表明,黑臭河道底泥注入氧化剂(硝酸钙)大约30d内,表层黑臭底泥颜色就呈现深黑色-暗灰色-灰黄色的渐变矿化过程;对上覆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测定表明,氧化试剂(硝酸钙)注入底泥中,有效抑制上覆水体中TN、氨氨、TP和磷酸盐浓度高峰值出现,但对COD浓度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过河道污水与黑臭底泥组合中注入氧化试剂(硝酸钙)和清水(自来水)与黑臭底泥组合中注入氧化试剂(硝酸钙)的效果比较,前者对黑臭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抑制效果更好;实验结果显示,硝酸钙作为底泥中污染物释放的抑制剂,可成为底泥就地处理和控制内源污染向水体营养盐释放的一种技术方法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太湖河道水深对底泥营养物质再释放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道中的底泥作为二次污染源,是影响河道水环境重要因素.太湖河口及调水区河流底泥氮磷的释放扩散受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用直水槽模拟河道的水动力条件改变,通过实验研究总磷、总氮在不同水深条件下水体中的浓度变化情况,探究底泥中营养物质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释放规律.本文从水流底部切应力和底部压强的角度,分析研究上覆水中总磷、总氮的平均释放速率.结果显示上覆水中的总磷随着底部切应力的增大,平均释放速率增大,随着底部压强的增大,平均释放速率减小,即与水深的变化成负相关;总氮则随着底部压强的增大,平均释放速率增大,即与水深的变化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模拟试验研究了黑藻对城市河道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与静水状态相比,在流速为1.74 cm/s的动水条件下,黑藻对NH3-N、TP和CODCr的净化均有优势,平均去除率为92.03%、83.08%和74.04%;根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试验结束后,地表水质可由原Ⅴ类水净化为Ⅲ类水;动水组黑藻平均生物量大于静水组。说明黑藻在较低流速的水环境中生长情况好于静水条件,并且净化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12.
水源补给不足是高原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难点,污水处理厂尾水补给可有效增加入湖水量。基于氮、磷形态的变化分析,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入景观河道和入湖口汇水区的变化特征开展实验。结果发现: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氮、磷含量可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NO_3~--N含量占比超过93%。河道中氮、磷含量随河道延伸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汇水区,草海水倒灌对河道水体中的氮、磷起到稀释作用,ρ(TN)和ρ(TP)分别达到5. 74,0. 258 mg/L。河道中底泥的氮、磷含量均高于水体中的,说明经过长期累积底泥已吸附了大量的N、P,但汇水区因受到草海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沉降的影响,底泥中的氮含量低于水体中。因此,建议在利用尾水补给草海水源时,应在河道中栽种一些沉水植物来吸收NO_3~--N。  相似文献   

13.
许宽  刘波  王国祥  马久远  曹勋  周锋 《环境科学》2013,34(7):2642-2649
以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城市缓流河道黑臭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苦草对城市缓流河道黑臭底泥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草可以显著改善城市缓流污染河道底泥氧化还原环境.实验期间表层底泥Eh从-70 mV升高至90 mV;减少致黑物质亚铁的含量,实验组表层底泥降低25%,而对照却升高38%;促进铁、硫的自然循环,防止亚铁、H2S的累积;明显改善底泥黑臭现象,实验组表层底泥第7 d出现约3 mm厚灰黄色氧化层,氧化层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厚,第28 d厚度为11 mm.该氧化层无明显恶臭气味.对照则在实验第14 d出现1 mm氧化层并维持至实验结束,期间恶臭气味未消减;种植苦草可显著提高沉积物致密程度,降低底泥含水率,有效改善表层底泥流动状态,且在段头浜、河湾、人工湿地景观等处不影响防汛等功能,对减少河道底泥冲刷迁移和抑制黑臭物质悬浮具有积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南典型河段磷的分布及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常州典型河段河水和底泥中的磷含量,同时分析了磷在不同底泥颗粒中含量分布的变化,阐述了河流中磷的分布和转移趋势。结果表明:河水中的磷含量通常低于底泥间隙水中的磷含量,但当河流发生富营养化后,底泥中的磷大量向上层水体释放,使得河水中的磷含量不断增加。底泥有效磷与总磷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底泥间隙水的磷含量之间存在着交换平衡。底泥颗粒以2μm~50μm的粒级为主,即以细砂和粉砂质有机-无机聚合体矿物颗粒为主。磷在底泥颗粒中的含量随着底泥粒径的增大而减少,且粒径越大的颗粒对磷的吸附能力越弱,其中的磷向外释放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5.
底泥对沉水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太湖流域中的5种土著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 L.)、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 Royle)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经人工配置成3种群落,分别栽植在3种不同类型的底泥上,经过53 d的试验,对人工配置的沉水植物的成活、生长和群落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较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淤泥底质不利于沉水植物的定植,植物成活率较低;氮、磷含量较高的淤泥底质比生泥底质更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沉水植物具有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但过于肥沃的底泥会对水生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试验条件下,营养盐含量低的底泥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3种人工配置的群落中,无论黑藻是否为主栽种,其优势度均明显增加,成为群落优势种.因此,人为配置的沉水植物群落是不稳定的,群落优势种和稳定的群落结构主要由环境条件决定.   相似文献   

16.
恶臭假单胞菌对硝基苯污染河水的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被硝基苯污染的某河流底泥中分离出的一株高效降解硝基苯的恶臭假单胞菌,对硝基苯污染河水的修复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河水中的微生物、营养液的投加、温度和硝基苯浓度等因素对降解菌生长和硝基苯的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投加细菌的实验,硝基苯浓度的降低小于5%;在5℃对河水灭菌和不灭菌的条件下,投加细菌均将20 mg/L的硝基苯在56 h内降解完全;25℃条件下营养液的投加使20 mg/L的硝基苯降解提前4 h,5℃则提前16 h;在25℃不添加任何营养液的情况下,投加的细菌利用河水中的营养物质以1.5 mg/L·h的平均降解速率将160 mg/L硝基苯完全降解,为污染河流生物修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利用模拟试验方法, 研究和探讨了苏州市古城区重污染河道上覆水的氮营养盐浓度及DO水平对河道底泥内源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上覆水体的氮营养盐水平可对底泥中氮营养盐的释放程度(即释放速率和释放量)产生影响,氮营养盐含量低的上覆水体有利于底泥中氮特别是氨氮的释放(外城河与苗家河2种处理的累积释放量差值可达6 mg/kg),相反,则不利于氨氮的释放.故当氮营养盐含量较低的外城河水进入古城区河道时,有可能引起内城河道中底泥氨氮的大量释放,这种情况在调水过程中更为明显;②溶解氧是控制底泥氮释放规律的重要因素,其对氨氮和硝态氮释放的影响呈非线性,厌氧条件能加速底泥氨氮的释放,好氧则对其释放产生抑制,故保持河道水体中适当的溶解氧可有效抑制底泥中氨氮等释放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针对北京市沙河水库目前水体自净能力弱、水质较差等问题,研究以大型搔-沉水植物组合系统为核心的库区水体与底泥净化方法.通过前期投放大型溞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生长提供先决条件,然后利用3种沉水植物(即金鱼藻、狐尾藻和黑藻=1:1:1)去除湖库污染水体中污染物,本文重点考察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组合系统对沙河水库水体、底泥污染...  相似文献   

19.
水体中有毒重金属等污染物质通过吸附、沉淀、络合等作用,逐渐积累于底泥中。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这类污染物在河道底泥中的行为研究较少,所知不多,但一般认为,在水体受到污染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底泥中的浓度是逐步累加的。河道水体的污染,可以随着污染源的扩大而趋向严重,也可以随着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而得到控制。因而,水体质量是双向变化的。然而,河道底泥的污染,在一定条件下,则总是朝着一个方向,逐步累积的。所以,通过对底质试样的收集、分析和研究,便可对河道的环境质量作出历史的、发展的评价。定期进行监测,确定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水平的河道底泥环  相似文献   

20.
小清河底泥污染物释放对西水东调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和动态试验方法研究了小清河底泥污染物释放对其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小清河底泥置于清洁的自来水中,底泥与自来水之间存在着浓度不平衡,底泥污染物发生了静态、动态释放,造成清洁水体污染,使Ⅱ类水质变为劣Ⅴ类水质,不利于西水东调。底泥污染物的释放程度与底泥污染物含量、河水流速、污染物的种类有关。为此,我们提出了防止小清河底泥污染物释放污染水体水质的措施,以解决好底泥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