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在模拟酸雨条件下的化学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周期浸泡加速腐蚀试验法研究pH=3.5、5.6和pH为1.0时SO2-为0、0.06、0.1、0.2mol/L等6种模拟酸雨条件下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的化学行为。研究表明:酸雨对材料的影响,主要是H+侵蚀引起的溶解腐蚀和SO42-侵蚀引起的膨胀腐蚀。 相似文献
2.
模拟酸雨对砂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周期浸泡法和喷淋试验法等两种加速腐蚀试验方法,并分别研究Ph为5.6、3.5和Ph为1.0、S24-为0、0.06、0.1、0.2mol/L六种模拟酸雨对砂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砂浆受蚀后强度降低,其下降的程度与材料中CaO和SO3/CaO的比值成二元线性关系;酸雨中+的侵蚀将使材料中CaO、MgO、Al2O3和Fe2O3组分流失,H+.和SO的协同作用,使材料中的SO3/CaO的比值增大;受蚀后的砂浆其物相发生较大的变化,变化趋势是原[CaNa][SiAI]408、KAISi308、0.62NaAISi208·0.38CaAl2等矿物晶体逐渐消失,而转化成CaSO4·2H2O、CaAl2i2O8、Ca-Fe-Al-S-Si-O,甚至体积更大的Ca3Al6O12·CaSO4。因此,酸雨对砂浆的影响,主要是H+侵蚀引起的溶解腐蚀和SO24-侵蚀引起的膨胀腐蚀。 相似文献
3.
酸雨对汉白玉的危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酸雨对天然汉白玉危害,研究结果表明,酸雨对汉白玉石材的危害主要是溶解腐蚀。根据数量统计获得了影氧化钙损失的因素和腐蚀速率“b”以及腐蚀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用pH为3.34的模拟酸雨在复合循环试验机(CCT-IL型日本制造)上对8种金属材料进行加速腐蚀试验,结果表明:碳素钢腐蚀失重最大,而含Ni、Zn元素的铜合金(洋白)腐蚀失重最小;并对腐蚀产物进行分析测定,探讨了酸雨加速材料腐蚀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7.
8.
酸雨对泰山古碑石刻侵蚀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我国华东典型山地地区的酸沉降对文物古迹的影响,选取与泰山古碑石刻材质相同的花岗石,采用pH分别为3.0、3.8、4.7、5.6的人工模拟酸雨对泰山花岗石进行周期浸泡实验,测定不同pH值下的腐蚀速率;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试验前后样品表面特征;并对浸泡前后的样品表面粉末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影响石材腐蚀的主要因素是酸雨的酸度;花岗石石样受到侵蚀后,质量减少百分数随pH值降低而增大,最大质量损失达到0.073%,而当pH值大于3.8时,石样的最终腐蚀情况基本一致,基本在0.02%左右;并且无论是高酸度酸雨,还是低酸度酸雨,都对材料外观造成了损害;蚀后样品查出了CaSO4和MgSO4相分。 相似文献
9.
模拟酸雨对大理石,花岗岩和马赛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周期侵泡加速腐蚀试验法研究pH1.0,3.5,5.6等3种模拟酸雨条件对大理石,花岗岩和马赛克的影响,通过观察材料的外观,质量和体积的变化,来评定材料的腐蚀程度,从周浸后酸雨化学的变化得到酸雨对材料的溶解速率,研究得到各材料对酸雨的抗侵蚀能力,陶瓷,玻璃马赛克〉花岗岩〉水泥马赛克〉大理石。 相似文献
10.
模拟酸雨对非金属建筑材料影响的研究:混凝土等材料的外观,质量,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周期浸泡加速试验方法研究pH为5.6、3.5和1.0时SO^2-4浓度为0.0、0.06、0.1、0.2mol/L六种模拟酸雨对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的影响。观察材料的外观,质量人体积的变化,并根据模拟酸雨侵蚀材料前后的酸度和化学组分的变化。得到酸雨溶解材料的速率和材料中科组分的溶出速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模拟酸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酸雨影响下红壤中钴的释放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酸雨加速了红壤中钴的淋溶损失.酸雨作用下红壤中钴的释放随淋溶量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特点,但不同土壤之间其阶段性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验所施的淋溶强度下,供试的4种红壤中有3种表现为前期阶段减小和后期阶段增大的规律性,1种表现为前期阶段减小,中期阶段增大和后期阶段减小的规律性.酸雨对红壤中钴释放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红壤钴的可给性,但长期的酸雨淋溶可导致红壤因钴的加速淋失而缺钴. 相似文献
12.
酸雨环境对轻质土的工程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酸雨是在大气环境发生变化后引起的环境污染之一,其特征是分布范围广、作用时间长。轻质土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基基础材料,在建设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探讨酸雨环境对轻质土工程性质的影响,对于掌握轻质土的基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酸雨对混凝土建筑物和文物损坏机理的宏观分析,水泥中加入少量石膏,可延缓凝结时间,但当加入量大,将引起水泥膨胀,以致溃裂,探讨了酸雨对混凝土建筑物与文物损坏的微观分析,特别是酸雨等生成各种硫酸盐,通过从化学反应原理上分析了酸雨中二氧化硫与混凝土中钙离子反应生成石膏机理,从石膏特性上探讨了酸雨对混凝土建筑物和文物侵蚀机制,并由此提出了酸雨条件下保护混凝土建筑物和文物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酸雨类型正在由硫酸型酸雨(Sulfuric acid rain,SAR)逐步向混合型酸雨(Mixed acid rain,MAR)、硝酸型酸雨(Nitricacid rain,NAR)转变,由此将产生各种未知环境效应。以木荷(Schima superba)为试验材料,在试验大棚内测定其在此3种光合生理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在酸雨胁迫下木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同酸雨类型不同pH值处理下,3种酸雨类型均以pH 2.5处理各类光合参数数值较低,但是在pH 4.0时MAR处理的光饱和点(LSP)值最高,达到508.3μmol/(m2·s),此时对应的表观量子效率(AQE)值最低,为0.023 CO_2/photon;对照组(CK,pH 5.6)在3种类型酸雨处理中,以SAR处理数值最低。不同酸雨类型同pH值处理下,SAR和MAR处理的光响应曲线pH 4.0组均低于pH 2.5组和CK组,而NAR处理的光响应曲线pH 4.0组高于pH 2.5组和CK组;而且,3种酸雨类型处理pH 2.5组的最大光合速率(A_(max))始终低于CK组。这说明植物的A_(max)在一定程度上随着酸雨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自1991年1月-12月及1994年1月-7月收集到的59个珞珈山雨样进行监测的结果。结果表明每年的春季和冬季出现酸雨。酸雨是典型的由燃煤引起的硫酸型酸雨.酸雨的出现同该地区大气污染的状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17.
模拟酸雨对红壤中铬释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采用室内模拟酸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酸雨淋溶下4种红壤铬的释放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经过相当于9 150和10 650 mm降水量的淋溶后,与对照(pH为5.6)相比,pH为4.5的酸雨使红壤铬的累积释放量提高4.03%~88.54%,pH为3.5的酸雨使其提高6.75%~308.42%;不同红壤铬的释放量随淋溶量的变化规律较为相似,总体上表现为释放量随淋溶量的增加而缓慢上升.酸雨对红壤铬释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是由于酸雨提高了Cr(OH)3的溶解度;另一方面是由于H+对Cr3+的竞争吸附作用、酸雨所导致的土壤溶液中离子强度增加及酸雨对土壤胶体(主要是铝和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的溶蚀作用而降低了Cr(Ⅲ)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18.
模拟酸雨对不同pH值土壤农田系统暗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酸雨对不同pH值土壤农田系统呼吸的影响,选择酸性(pH 5.48)、中性(pH 6.70)、碱性(pH 8.18)水稻土,以冬小麦为实验对象在2005~2007年期间进行了盆栽实验.种植期间利用雨水T1(pH 6.0)、T2(离子浓度为T1的2倍,pH 6.0)、T3(离子浓度为T1的2倍,pH 4.4)进行喷淋,并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技术测定农田系统暗呼吸速率.结果表明,酸雨通过影响农作物的呼吸过程而对农田系统暗呼吸产生影响,且农田系统可适应酸雨污染.2005~2006年,酸雨提高了碱性土壤(S3)农田系统平均暗呼吸速率,S3T3分别比S3T1、S3T2高23.6%2、7.6%(p<0.05),但对酸性土壤(S1)和中性土壤(S2)农田系统平均暗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在3~4月,雨水离子浓度升高可促进酸性土壤农田系统暗呼吸,雨水pH值降低可抑制酸性土壤农田系统暗呼吸.结果证实,在酸雨对农田系统暗呼吸影响过程中,土壤酸碱性、农作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模拟酸雨对红壤中硅铝铁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模拟酸雨对湖南红壤的淋溶实验,分析了淋溶液pH值和硅铝铁离子动力学释放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在一定淋溶范围时,酸雨酸度是决定红壤矿物溶解及离子释放的主要因素,且硅、铝、铁对酸雨响应存在差异.在pH<5.6的各酸度酸雨淋溶下,硅均有大量释放,铁基本无释放.pH在3.0~5.6时铝的释放量很小,只有在酸雨pH值较低时才会有大量溶出.随酸雨淋溶的进行,酸雨pH在3.0~5.6的硅铝释放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pH 2.5的酸雨可使红壤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硅铝释放量均明显增加,铝的增幅更大,但随淋溶量增加硅铝释放能力的增长速度趋缓.实验结果还表明,红壤受酸雨影响pH值降到一定程度后,淋出液中铝浓度与其pH值及DOC都呈线性负相关,酸沉降可破坏固相有机络合铝并使其溶出,但强酸性酸雨作用下红壤溶解而释放的铝主要来自铝硅酸盐的溶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