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地震时在上海华亭—希尔顿宾馆高层结构台阵记录到的主震记录的常规处理结果,并对地震地面运动和高层结构地震反应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 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工程地震学家鲍尔特(B.A.Bolt)博士所编著的《地震强地面运动合成》一书,论述了用逼真的震源作强地面运动模拟预报的最先进方法,强调了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集先进的强地面运动的工作于一书。全书共分六大章节,一、由浅层滑动事件激发的强地面运动渐近模拟。二、强地震动的台阵分析和合成图。三、实际断层破裂过程的数字模拟。四、复杂强振动的合成。五、有限个断层参量方法计算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地震在空间上的区域性位移,作为时间上的分幕标志,提出了一种与作M-t图不同的周期表式的分期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用华北、华南和西部特定地区近二千年的较大地震排列的地震活动周期表,周而复始地重现时、空、强特征相似的九个地震幕。其中华南和华北地区每个周期的最大地震——周期主震(简称主震),都排在位于同一横栏的主震幕内。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大陆东部上述两个强震区地震活动的周期特征与相互关系,阐明了周期前震(简称前震)的识别方法和前兆意义,得出未来数百年乃至更长时期内,华北不可能发生大于7.8级地震的结论。最后用地震震源区雪崩式不稳定裂隙形成模式,对周期成因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正> 1982年4月22日07时52分27.9秒,在东台县弶港公社以东的黄海海域(北纬32°49′、东径121°04′)发生5.0地震,震源深度约24公里。到5月22日为止,一共记录到9次余震。这些余震分布在主震震中的西南侧,深度为13—18公里,最大余震震级为3.1(M_L)。根据江苏和上海台网的29个P波初动资料求出主震震源机制解如表所示。矛盾符号比为23%。该地震序列属于主余震型。主震能量占全序列总能量的99.9%,按公式n(t)=n_1t~(-P)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 1 970年以来 ,江苏南黄海地区的 9次ML>5 4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中小震活动分析 ,发现该地区ML>5 4中强地震 (本文称为主震 )发生前 2~ 3年内均有一系列ML3 0左右中小地震发生 ,而且这些中小地震的空间分布与主震在同一断裂带上。根据断裂带上的中小震活动情况 ,运用地震活动性的有关分析方法 ,对未来地震进行外推 ,并进行检验。得出 ,可以将断裂带附近发生的一些ML3 0左右的小震 ,视为该断裂带上将要发生的主震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将武当断块及邻区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了公元前159年以来中强地震的时、空、强活动图象特征。试图探讨中强地震活动以及主震发生前小震分布与武当断块构造及其区域孕震系统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并对断块周缘的中强地震发展形势作了一些初步讨论。资料来源,主要根据《中国地震目录》(1977年)、《湖北省地震目录及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84年)、《河南省地震历史资料》(1980年)、《四川地震目录》(1975年)、《陕西安康地区地震目录》(1979年)、《陕西商洛地区地震目录》(1980年)和部分县  相似文献   

7.
应用强震应力降和视应力进行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可能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收集整理了中国大陆107次M≥5.0地震的震型、发震断层性质等资料,分不同发震断层性质和不同震型两种情况,比较了不同地震视应力的大小关系。结果显示,地震视应力的高低和发震断层性质有关,也和地震类型有关。走滑型地震的视应力高于非走滑型地震的视应力,走滑断层中孤立型地震视应力低于多震型地震视应力。非走滑型地震情况则复杂得多,既有视应力很高的孤立型地震,也有视应力很低的多震型地震。为了进一步探索利用强震本身的信息快速判定震型的方法,还通过视应力计算了18例强震的静态应力降与动态应力降之比值Y,得到当Y>0.2时,强震可能为孤立型或近孤立型的主震—余震型地震,当Y<0.2时,强震可能为多震型或强余震丰富的主震—余震型地震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用上海华亭宾馆强震观测台记录到的“常熟-太仓5.1级”和本次“南黄海6.1级地震”的强震观测资料分析了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阪神地震中地下结构和隧道的破坏现象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阪神地震中地铁车站和地下隧道所造成的破坏情况,说明了地下结构较之于地面结构具有更为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也说明在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应认真研究直下型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阪神地震中地下结构和隧道的破坏现象的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瑞民  罗奇峰 《灾害学》1998,13(2):63-66
概述了阪神地震中地铁车站和地下隧道所造成的破坏情况,说明了地下结构较之于地面结构具有更为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也说明在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应认真研究直下型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江西灾害性强雷电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常规地面报表A0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雷电数据和卫星云图等资料,进行了雷电和雷暴日的分布特征统计分析,重点对灾害性强雷电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个例分析,以了解雷电和雷暴天气的活动规律和强雷电的雷达回波特征,提高预警预报的能力.结果表明:(1)雷电和雷暴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与日变化特征,每年2-5月集中在8-20时,6-9月集中在11-20时;(2)强雷电天气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南北走向的回波带结构,当回波强度≥50dBZ、回波出现不断合并现象、强回波水平尺度较大、具有"指状"或"弓状"回波结构,以及出现陡直"零值线"和VIL超过50 kg/m2时,最易发生强雷电天气;(3)有时局部强单体凭着自身的发展,当强度≥50dBZ和VIL超过50 kg/m2时,也有可能出现局地强雷电天气.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155条地震波形资料,根据S波记录得到观测振幅谱,采用遗传算法联合反演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乌鲁木齐—乌苏—库尔勒地区)的几何衰减模型、介质非弹性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在500 km震源距范围内,研究区地震波的几何衰减满足三段衰减模型;研究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344f~(0.55)。本研究为今后在该研究区利用数字地震观测资料开展震源谱的恢复和强地面运动的模拟等地震学、工程地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强震地面运动的混沌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混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考察强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的非线性特征。首先采用功率谱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和Cao方法定性判断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具有混沌特性,然后应用混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定量计算了30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三个非线性特征参数。计算表明,这些地震动时程的关联维数为2.0~4.0的分数维,Kolm ogorov熵K2为大于零的有限正值,最大Lyapunov指数在0~1.0之间。结果说明,强震地面运动具有混沌特性,地震动的高度不规则和复杂性是地震过程强非线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台湾集集地震近断层强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的随机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将强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看作随机过程,选取台湾集集地震的30组近断层加速度时程为样本,研究其相关特性。3方向集系上的自相关矩阵和互相关矩阵表明3方向的加速度时程均为非平稳随机过程,并且相关系数的分布是随机的,这种随机相关性是无法用确定性的数学模型来模拟的。为此,又研究了样本函数的相关特性,即随机过程样本函数的相关函数,结果发现在随机过程的相关函数中包含有明显的随机函数分量,即相关函数仍为一随机过程,我们称这样的随机过程为超随机过程,本文建立了超随机过程相关函数的数学模型。本文的研究表明近断层强地面运动为一复杂的随机过程,对其相关特性的研究应当包括相关系数(性)的大小和相关系数(性)的随机分布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隔振沟隔振效果的现场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沪宁城际铁路高架桥段旁一条为农业灌溉而挖的沟渠在CRH动车组运行时引起的地面振动隔振效果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列车车速的降低,引起的地面竖向振动速度峰值变小、地面竖向振动主频变高;沟渠对地面振动具有低通滤波作用;车速越慢,隔振效果越好,但沟前地面振动变大的现象也越明显;当沟的长度远大于列车长度时,列车车厢数量对沟的隔振效果影响不大。建议修建铁路时,加强与当地居民及农业部门的协调,对沟的长度、深度、宽度以及离轨道的距离进行合理的设计,使沟渠除了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外,也能起到很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登陆台风低压再度发展引发的特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1°×1°的分析场资料,对2008年8号台风"凤凰"减弱的低气压在滁河地区造成的特大暴雨灾害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暴雨期间涡度与垂直速度空间结构变化分析得到:暴雨的增幅发生在正涡度发展和上升运动明显增强的过程中,当上升运动开始减弱时,雨强也开始减小。  相似文献   

17.
地震序列下桥梁连梁装置的防落梁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类地震序列中,主-余震所占比例最大。主震震级越高其余震的震级亦越高,对结构的破坏越大。桥梁结构作为重要交通枢纽工程,其在整个地震序列发生时应确保通行,起到生命线工程的作用。选用集集地震序列对桥梁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发现结构在主震作用下梁墩相对位移过大、主梁发生落座,余震作用下结构有发生落梁的可能。对结构设置防落梁装置,并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显示连梁装置可有效抑制桥梁上、下部结构相对位移,提高结构抗推能力与整体性,保证了结构在整个地震序列中不发生落梁震害。在抗震分析中,应考虑到强余震对结构带来的影响,保证损伤结构在地震序列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渭河、汉江流域一次致洪暴雨过程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高空、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水文资料和NCEP格点资料,对2005年出现在渭河、汉江流域一次秋季连阴雨中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大,地域集中,洪水汇流快,造成的灾害重;分别是渭河下游、汉江干流1981年和198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过程。渭河洪水有7大特点,汉江洪水有3个明显特点;次致洪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的西风槽、副高、700 hPa及以下的低涡切变;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动力场上的高层辐散、中低层强辐合,使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为致洪暴雨的形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一次强震过后通常伴随有多次余震发生,多次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震害往往比单独主震作用时更为严重。为探索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砌体结构的累积损伤,对已开展的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真实的主余震地震动对原型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以最大层间位移角、结构损伤耗能作为损伤指标,对比分析了主余震序列对结构累积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损伤耗能对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更敏感;结构损伤耗能受主震和余震强度的影响,其结构损伤耗能比与主震强度大致呈二次关系,与余震强度大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22年2月6—7日(简称“2.6”过程)和21—22日(简称“2.22”过程)湖南出现了两次灾害性大暴雪天气过程,利用多源观测资料与再分析资料,通过HYSPLIT v4.9(空气质点轨迹追踪模式)及聚类算法,从环流背景、温度条件及水汽特征探讨两次强降雪特征及成因差异。分析表明:(1)“2.6”过程降雪持续时间短,降雪时段集中,小时雪量大;“2.22”过程强降雪持续时间长,累积降雪量大,部分站点雪深破历史极值,具有显著极端性。(2)两次过程均受南支槽影响,其中“2.22”过程南支槽更深厚,地面上两个强大的高压中心持续补充冷空气,造成长时间的地面低温。(3)温度平流差异明显,“2.6”过程主要受高空和地面冷平流共同作用造成温度下降,“2.22”过程由中层冷平流驱动冷空气下传,长时间维持深厚冷垫和10 m/s以上的边界层东北回流是造成持续性强降雪的重要成因。(4)两次大暴雪过程的主要水汽通道均是来自阿拉伯海的西南输送带,另外,还有一支来自西太平洋的偏东水汽输送带,经南海转为偏南路径向北输送至暴雪区,这也是湖南冬季暴雪需要特别关注的水汽传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