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测定微量DNA加合物的新技术致癌作用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一个致癌物(一个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与DNA生成DNA加合物。但是,一个化学物质改变DNA的概率很低,在1/106和1/1012之间,所以加合物的浓度非常低。J.P.Barry等人将毛细管区域电...  相似文献   

2.
应用核酸酶P1促进的32P-后标记技术对苯醌和氢醌处理人血淋巴细胞后形成的DNA加合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血淋巴细胞被苯醌和氢醌处理24h之后,均形成了同一种DNA加合物。两种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人血淋巴细胞每107核苷酸中有0.01~10个核苷酸形成加合物。为了达到同等DNA加合物水平,氢醌比苯醌需要更高的浓度。小牛胸腺DNA与苯醌、氢醌反应可生成5种DNA加合物。用苯醌或氢醌处理淋巴细胞所形成的加合物种类与上述纯DNA与苯醌,氢醌形成的5种加合物在双向薄层层折图谱上完全不相符合。这些结果意味着苯醌、氢醌与DNA的加合作用在细胞内存在着修饰机制。  相似文献   

3.
用^32P后标记的方法测小牛胸腺DNA和黄曲霉素B1体外反应产物里的DNA-AFB加合物,发现有4种不贩的DNA加合物,加合物含量的RAL=1.08/10^7(正常核酸),对比用DNA的4种碱基和AFB1反应所形成的加合物,发现有3种DNA-AFB1的加合物是来自鸟嘌呤碱基修饰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苯处理SD大鼠器官和血中DNA加合物的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P1核酸酶提高灵敏度的^32P后标记法系统研究活体条件下腹腔注射苯处理的SD大鼠脏器和血细胞中DNA加合物的形成与分布。结果表明,苯诱导或Aroclor诱导对苯处理的SD大鼠体内DNA加合物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苯诱导的促进作用大于Aroclor诱导。采用共价加合物标记指数对^32P后标记法数据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此指数能反映出同一处理不同器官及不同处理相同器官中的DNA加合物的形成与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环境中常见的7种醛类污染物与DNA形成加合物的结构研究现状,包括单核苷酸-醛试管反应,DNA-醛试管反应细胞培养,动物体以及人体内所产生的加合物结构的研究方法与结论,并对加合物结构研究的难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用苯及其在生物体内代谢物酚,醌处理大鼠,24h后取其肝、肾、肺、脾诸组织,用~(32)P后标记方法测4种器官中DNA加合物含量,其结果是:在上述各器官中均发现有DNA加合物的形成,4种器官中总加合物量值对苯、酚、醌依次为9.18─89.13、20.9─243.8、53.1─308.9加合物/10~8正常核酸,3种系列化合物对大鼠4种器官中DNA加合物形成能力依次为醌>酚>苯。而大鼠中4种器官对同一化合物的加合物形成能力依次为肝>肾>肺>脾。这种结果较好地反映出3种系列化合物的代谢过程和生态毒理效应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用苯及其在生物体内代谢物酚,醌处理大鼠,24h后取基肝、肾、肺、脾诸组织,用^32P后标记方法测4种器官中DNA加合物含量。其结果是:在上述各器均发现有DNA加合物的形成,4咱器官中总加合物量值对苯、酚、醌依次为9.18-89.13、20.8-243.8、53.1-308.9加合物/10^8正常核酸,3种系列化合物对大鼠4种器官中DNAL中合物形成能力依次为醌〉酚〉苯。而大鼠中4种器官对同一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用~(32)P后标记法检测贝类鳃中的DNA加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用~(32)P后标记技术检测DNA加合物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质海湾的贝类鳃中DNA加合物水平同时测定了除鳃外贝的其他软组织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软组织中PAHs含量低的贝其鳃中加合物水平比PAHs含量高的贝的加合物水平低,即DNA加合物水平与贝组织中PAHs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生物大分子(DNA及蛋白质)加和物的质谱分析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耀庭 《环境科学》1995,16(6):79-82
本文论述了质谱在生物大分子(DNA及蛋白质)加合物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了烷基加合物、PAH加合物、胺类加合物、蛋白加合物等方面的应用结果及特点,同时评述了质谱法的新进展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ESIMS)在鉴别蛋白质加合物方面的某些成功例子,结果表明ESIMS在生物大分子加合物的研究方面将会带来更多的新结果。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大分子加合物的检测及其在环境风险性评价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中化学物质对人体致癌的风险性评价对于预防人类疾病和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反映暴露水平与生物效应的生物标记物研究不仅是导向预防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环境致癌物风险评价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有毒化学物监测方法在研究人群暴露和危险度评价时得到的仅为近似接触量,而对个体在吸收、代谢、排泄,生物利用上的差异不能提供任何信息,分子生物标记物可用于检测生物暴露于环境致癌物的剂量和效应,生物体的遗传性或诱发性的敏感性差异,以及由环境致癌物引发的各种疾病的早期诊断,不仅提供个体有效接触量,还能提供许多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之间关系及毒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信息。与其他手段相比,分子生物标志物作为指示污染物危害效应的生物信号,其检测是从以往测定环境中化学物的含量估计生物体的接触水平,发展到直接检测化学物与生物受体结合产物的一种方法。文章对分子生物标志物一生物大分子加合物(如DNA,RNA,蛋白质加合物等)的形成机理以及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几种生物大分子加合物的检测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进行评述,讨论了目前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碱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形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NaOH溶液为对象,利用EPR(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电子顺磁共振)技术,通过DMPO(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自旋捕获,对不同条件下NaOH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形成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探讨DMPO-OH加合物的生成过程及降解过程反应机制.结果表明:①将DMPO添加到碱溶液中后,在EPR内检测到典型的DMPO-OH四重特征峰(1:2:2:1),说明碱溶液中形成了DMPO-OH加合物.②紫外光激发下,碱溶液体系能产生更强的DMPO-OH加合物特征信号,暗反应体系次之,可见光条件下最弱.③体系中DMPO-OH加合物的生成与碱溶液浓度密切相关,当c(NaOH)由0.001 mol/L增至2 mol/L时,DMPO-OH加合物的EPR信号峰呈先增后减最终几乎消失的变化趋势.④紫外光照时间对体系中DMPO-OH加合物的存在影响显著,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DMPO-OH加合物的浓度并没有逐渐增高,而是更加倾向于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形成的DMPO-OH加合物在短时间内被淬灭或分解.⑤碱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生成过程为瞬态过程,降解过程占主导,并且紫外光在其生成及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当c(DMPO)为350 mmol/L、c(NaOH)为0.1 mol/L、紫外光照时间为15 min时,碱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EPR信号最佳.   相似文献   

12.
32P后标记新法研究DNA-苯醌加合物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以加P_1核酸酶提高灵敏度的~(32)P后标记新法研究了离体活细胞培养及试管反应形成的DNA-苯醌(BQ)加合物.4个被检加合物中有两个相应于苯醌与DNA上的胞嘧啶和鸟嘌呤作用形成的共价键加合物,其中较大的为首次发现的胞嘧啶-苯醌加合物.测得其相对标记率(RAL)试管条件为6.70×10~(-8)和8.93×10~(-9),细胞培养为8.23×10~(-9)和6.91×10~(-9),达到了在基因水平上研究DNA加合物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色谱-付立叶变换红光谱对2-吡啶酮与11种卤代烃加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由GC/MS确证。结果表明,吡啶酮与卤代烃发生加合反应,在吡啶酮的环上氮位及环外氧位,生成两种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加合物-氮位与氧位加物,所有氧位加合物在气相色谱中的保留时间比较氮加合物短。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人体血红蛋白(Hb)与4氨基联苯(4ABP)加合物的测定方法.考察加合物的分离条件及定量测定加合物的精确度.研究人体血红蛋白的体外加合产物的生成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体外实验结果发现,在37℃恒温条件下,12h之内,4ABP与Hb加合物的生成速率为126pg/(mg·h).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环境中常见的7种醛类污染物与DNA形成加合物的结构研究现状,包括单核苷酸-醛试管反应、DBA-醛试管反应、细胞培养、动物体以及人体内所产生的加合物结构的研究方法与结论,并对加合物结构研究的难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用增强灵敏度的~32P后标记法测定DNA-环氧苯乙烯加合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DNA加合物是具有亲电性化学致癌物与DNA形成共价相联的化合物,是化学致癌物损伤DNA的主要形式,能够灵敏准确地分析DNA加合物的方法是研究DNA损伤  相似文献   

17.
柳州酸性降水中S(Ⅳ)、醛及其加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柳州市降水中普遍含有S(Ⅳ)与醛形成的1:1加合物。本文测定了柳州雨水(pH3.70~4.16)中S(Ⅳ)-甲醛加合物(HMSA)的离解常数Keq为(2.14±0.166)×10-6mol/L;研究了雨水中S(Ⅳ)-醛加合物的测定方法;改进了液相中S(Ⅳ)和醛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32)P后标记分析法,测定上海市大气飘尘中致癌物与DNA形成加合物的能力。先将飘尘行机提取物,按一定剂量涂抹到小鼠皮肤上作用一定时间;然后,处死小鼠,取涂抹部位皮肤提取DNA,用~(32)P后标记法分离测定DNA中致癌物,即DNA加合物。结果表明,上海市大气飘尘有机提取物可以与皮肤DNA形成多个加合物斑点,提示上海市大气飘尘存在一定的致癌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静脉血中蛋白质-环氧苯乙烯(SO)加合物的分析测定是将蛋白质中半胱氨酸残留经分解后,用Raney Ni催化反应生成两种加合物:α-苯己醇,β-苯已醇,再用五氟苯氯衍生,GC/MS测定,用同样的方法测SD大鼠血的蛋白质加合物,结果表明动物血中蛋白质加的与实验的苯乙烯或SO剂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SO与半胱氨酸的反应α位强于β位,在人群实验中,对一个石棉厂职业接触苯乙烯工人静脉血中的蛋白质加合物进行测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大量体内血红蛋白与4-氨基联苯加合物的生成理随染毒时间与染毒剂量的变化规律。不一次性染毒剂量为1μg/kg时,加合物生成量的高峰出现在10-15d之间,详细描述了大鼠血样的预处理和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