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地形起伏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功能和制图技术,以1∶50000DEM数据为基础,利用0.01km2的动态格网以街道为评价单元进行空间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计算大连旅顺口区的地形起伏度,制成地形起伏度专题地图,划分相应起伏区,分析得出旅顺口区局部地区地形起伏度较大,起伏度指数以中低值为主,并测算出各街道实际用地情况,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也为区域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DEM数据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形起伏度特征分析,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度总体上是南西高,北东低。5km×5km单元地形起伏度〉1000m的区域面积占27.98%。0.5km×0.5km单元〉100m的区域面积占50.63%。在8.0级主震和6.4级余震震中之间典型区段剖面0.5km间隔分析中,南西段起伏度大于北东段,南西段起伏度〉200m区段占全段14.84%,北东段仅占6.64%。地震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程度的差异与地形起伏度的差异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重合,具有高起伏度的南西段生态系统破坏面积占总破坏面积的88.55%,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占新增总面积的70.99%。地震灾区地形起伏度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致灾关联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分别应用高差、地表面积与投影面积的比值作为指标来衡量贵州省的地形起伏度,并基于此来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对贵州省土地利用的控制性较强,各种用地不能形成规模,彼此交叉分布,空间上垂直分异明显;受地形起伏影响,贵州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结构混乱,土地利用困难、利用率低,土地整理工作难度大。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采用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人口重心以及偏移—分享分析等方法,结合GIS技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中地区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关中地区各区县人口密度差异显著,整体分布呈中间高、南北低的态势,即位于渭河平原区的区县人口密度较高,其他地区人口相对稀疏;②各地区人口分布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表现为西安市市辖区周围地区呈现高高集聚,而北部、西部和东部的周边区县则存在低低集聚;③关中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状态明显,且人口不均衡指数有不断增大的趋势;④各地区人口偏移增长量差异显著,地区之间的偏移增长量不断增大,人口重心逐步向关中东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5.
利用黄山市人口统计数据(2000年)及地形数据,根据地形起伏度进行地形分区,在不同地形环境下分析道路、河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道路和河路在平原盆地区、低山丘陵区及中高山区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范围依次为2km、1.5km、1km和1.8km、1.2km、0.8km。通过建立道路、河路影响指数反映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按影响程度排列的地形环境依次是平原盆地区,低山丘陵区和中高山区。  相似文献   

6.
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是区域中主要的系统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将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可采用指标体系法来进行综合评价.人口包括人口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和人口与资源环境评价指标.通过<云南统计年鉴>资料得到相关的二级指标数据,确立每个指标的权重,再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云南省各市州人口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根据评价结果,云南省各市州协调状况不一,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罗明良  罗静  王佑汉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2):118-121,126,226
以重庆市永川区陈食街道朱龙花等6村为例,基于全国二次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在ArcGIS 9.3平台支持下,进行了30m×30m栅格单元的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探讨了重庆市永川土地利用特征。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分析有助于从定量剖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朱龙花等6村海拔、坡度及坡向均值分别为345m、17.28°和271.25°(西坡);采用高程分带、坡度分级及坡向分类的方法能直观展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耕地(水田及旱地)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上,阳坡面积大于阴坡,水田尤为突出。园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400m的丘陵上,坡度小于15°,西坡和西北坡分布最多;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00—500m的平原和丘陵上,坡度小于25°,各坡向均有少量分布;水域、水利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布格局类似,主要分布在300—400m的丘陵上,坡度小于6°,东坡、东南坡分布较多;其他土地分布在海拔低于500m,坡度小于25°,西坡分布较多。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角度看,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约有2.34hm2的耕地位于坡度大于25°的缓陡坡和陡坡上,应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的影响较大;同一地形因子不同级别下的土地主导利用方式各异,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区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人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因子之一,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经济发展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以人口属性为自变量、以经济要素变化为因变量对云南省人口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云南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云南省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陕西省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探究这种变化特征和趋势对协调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空间自相关、人口结构指数、人口重心等研究方法,以陕西省97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1990-2010年为研究区间,选取人口数和人口密度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省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分布存在“中间高—南北低”的格局,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人口集聚性较强.随着时间推移,集聚性趋势略有减弱,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较显著,表现出上升趋势;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有所加快.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对广东省韶关市人口城镇化率与人均GDP、人口城镇化率与生态环境综合得分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并不是韶关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负影响。因此,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对韶关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口、资源、环境是城市和谐发展的三大基本支撑要素。通过计算广州适度人口、验证库兹尼茨曲线、计算生态足迹等,分析了广州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支撑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人口规模、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基本都已接近峰值,城市发展面临着有史以来的最大压力,而且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弱化,但环境总体质量趋向于好转,库兹尼茨曲线正在向其倒U形的右半部分过渡。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广州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更加关注自然资本。  相似文献   

12.
于肖肖  马民涛  谢超 《四川环境》2014,33(5):125-130
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建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型,通过计算,分析评价重庆市2002年~2011年十年间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历程;结果表明:(1)2002年~2011年,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环境发展水平虽然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2002年~2011年,重庆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已经由"勉强"经"初级"达到"中级"水平。因此,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时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娜  陈瑛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4):325-327,F0003
以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4个时间点的农村老年人口数据为基础,从农村老年人口系数、老少比和养老负担3个指标对我国大陆31个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口状况做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农村老龄化发展迅速且从东部向中西部快速递进,农村老龄化的集中程度趋于降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人口重心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着重对1989-2005年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重心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山东省人口重心接近几何中心,人口重心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明显,其移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曲折和波动。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人口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苏省1990年至2003年人口产业结构及环境污染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建立了江苏省人口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对影响污染物排放量的人口产业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冷热点分析模型、离差系数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0—2020年哈长城市群人口与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分析人口与建设用地的规模变化协调和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并划分类型,最后利用地理加权模型分析协调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哈长城市群各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人口与建设用地发展不同步,总体呈“人减地增”的发展趋势;(2)研究期内,规模变化协调度持续下降,以中度失调为主。耦合协调度呈小幅上升趋势,以中度失调为主,哈长城市群东南部协调度高于西北部,地级市市辖区协调度高于县(市);(3)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人均财政支出对哈长城市群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切实加强和改善对金融的管理指导、支持服务,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必然要求。运用AHP-EVM组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建造金融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环渤海地区的金融及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环渤海金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初步研究了策勒县农牧区两种不同生态环境中的4个乡1985—1991年的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策勒县农牧区有2种生态环境:气候温暖、灌溉便利的平原绿洲区;热量不足、荒漠半荒漠的山前丘陵绿洲区。在人口构成相差不大的基础上,试用方差分析对两个类型的4个乡的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生态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的优劣对人口出生情况影响很小,在相同社会环境下,不同生态区之间的人口出生状况无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受医疗条件、交通、文化和传  相似文献   

20.
就业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措施之一。西方经济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伴随着失业率的上升。基于2001—2011年中国1988个县的县域GDP和就业劳动力数量的面板数据构建了P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以考察县域经济与就业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增长并不能带动县域就业的增加;相反,县域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有微弱的抑制作用。从要素贡献角度看,就业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但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微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