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西藏生物质能开发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生物质能是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这两大难题的理性选择。而由于生物质能蕴藏于生物质中,生物质又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息息相关,因此,各地发展生物质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不可一刀切。论文分析了西藏发展生物质能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基础,认为西藏生物质能资源总量大而单位面积的生物净初级生产量不高,自然环境脆弱且生物质能利用与环境关系紧张。在前人关于西藏的太阳能、生物量、净初级生产量研究基础上,从生物质能转化过程的角度,提出了可利用生产量的概念及生物质能可持续利用的模式,继而估算出了西藏的生物质能资源总量2400×104tce/a。最后,在肯定西藏生物质能开发的可行性的同时,提出了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生物质能是当前能源和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分析和研究,指出了生物质能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对生物质能的资源分类和利用方式进行了明确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物质能源的储量与潜在效益,分析了生物质来源和总量,探讨了生物质能利用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7年可开发煤量为1 458.30万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可开发煤量分别为1 275.67万吨和158.05万吨;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八师、六师、七师和二师;该地区生物质能发展的主要方向为生物质发电、生物天然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是唯一可转化为固态、液态和气态能源的可再生资源,蕴藏量巨大,生物质能已经成为国际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对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工业大省,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能化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坚实,发展生物质能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将探索城市带动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新模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随着煤炭资源开发重心的向西转移,能源资源的成本优势将可能吸引能源密集型产业和相关的加工制造业向西转移,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利用DMRCGE模型和情景分析定量模拟了煤炭开发重心西移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煤炭资源开发重心西移,通过成本驱动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的作用,将促进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转移,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能源密集型产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资源富集区域与经济发达区域的经济差异;但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制造业的优势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疆煤炭生产比例的提升,将带动新疆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份额增加,有利于新疆依托本地市场提升制造业份额。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生物质能的遥感估算——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芳  黎夏  SHI Xun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870-878
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项目是生物质能最具产业化和规模化的集约利用方式之一,也是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对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总量估算都是基于传统的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来获取,缺乏详细的生物质能的空间分布信息,对生物质能源利用与规划指导粗略。论文以广东省为例,利用基于BIOME鄄BGC模型改进的MOD17A2/A3数据和TM数据对生物质能总量及空间格局进行估算和分析。根据生物质能可用部分的影响因素,建立可用生物质能决策模型。为能源消耗量大的省份在生物质能的有效利用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能源资源富集区作为一种资源分布的集中区域,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能源供应,以及对区域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工业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污染现象。能源资源富集区由于管理不当、资金缺乏等原因而使区域内的生态不断恶化,因此急需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改善,促进能源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转化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研究开发新的能源代替传统不可再生能源成为急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生物质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各种清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对近些年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讨论,指出了生物质能的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不久的将来,生物质能源必将成为能源结构中重要一部分,实现能源结构良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外促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立法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内的能量。生物质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排放、代谢的物质。因此,生物质能来源非常广泛,包括薪柴、牲畜粪便、制糖作物、城市垃圾和污水、水生植物等。与传统能源相比,生物质能具有分布广、种类多、价格低、可再生、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等优势,它是唯一可运输并储存的可再生能源。目前,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等生物质能源在德国、巴西、美国等国家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生物质能已经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世界第四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可再生能源GIS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的可再生性和清洁性,使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能源建设发展方向。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特殊自然属性,建立了包括:资源监测指标、设备指标、经济评价指标、环境评价指标的一套稳定、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并依照此体系开发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地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GeomediaProfessional平台,基于Client/Server模式,是第一个全国范围的可再生能源资源GIS,它实现了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中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四种能源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动态监测。同时,利用GIS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资源开发评估模型,为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新疆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问题严重。文章分析探讨了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分析新疆现行的能源矿产资源补偿机制、其补偿作用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新疆建立能源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和条件,提出建立和完善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益补偿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玮荔  赵芳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8):153-157,172
新疆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面临水资源短缺,绿洲生态系统脆弱等多种资源环境制约因素。文章改进经济-能源-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性分析模型,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环评》为案例对象,研究新疆2001年-2009年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历史演变过程,结合实际数据探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征,预测“十二五”末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发展趋势,为新疆今后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樊杰 《自然资源学报》1997,12(4):349-356
本文探讨了能源资源富集、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大区能源资源开发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侧重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从实证的角度,阐述了能源开发对地区经济繁荣的意义和作用、富能地区经济系统的空间组织以及推动能源开发同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的区域政策要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煤炭资源势的空间分布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研究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借鉴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和原理,提出了煤炭资源势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了煤炭资源相对势、煤炭资源潜力势以及煤炭资源-经济势的计算方法,导出了其计算公式,借助GIS技术,实际计算了我国78个主要煤矿区的3种煤炭资源势,并以煤炭资源-经济势为例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势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初步提出了煤炭资源势的一些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5.
效率导向的石油资源利用布局使我国的原油生产格局与加工利用格局之间形成显著错位。鉴于石油资源利用的根本目的应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论文基于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增加值拉动乘数和增加值推动乘数两个投入产出系数,测算并对比了我国不同区域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综合经济效应,指出:1)我国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经济效应分异小于其直接经济效应分异,表明各区域的石油资源利用均通过区内产业链传导,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2)区域的资源禀赋、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我国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经济效应分异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资源型和精加工型产业结构在实现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经济效应方面各具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经济效应的“资源地优胜”现象;3)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石油资源的东、中、西分区配置格局,强化石油资源利用能力和水平在三大地带间的“U”型分布态势,重点在主要石油资源地和进口地加强石油炼化发展,发挥井口和口岸的资源、产业优势;以其为中心,石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能力应大体上沿主要石油运输通道向外逐层递减,以控制资源流动成本。  相似文献   

16.
何昭丽  王瑞方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2):3215-3231
干旱区旅游业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针对中国干旱区水资源禀赋及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干旱区旅游业用水供需适配性评价模型。按照旅游业产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旅游业从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例、地区水资源禀赋约束等指标,构建综合测算干旱区旅游业用水供给量测算模型;从旅游“食、住、行、游、娱、购”全要素视角,建立由餐饮水足迹、住宿水足迹、能源水足迹、游览水足迹、购物水足迹等账户组成的旅游业用水需求量测算模型;针对“供给”与“需求”水量的数量关系,利用组合分析方法,构建旅游业用水供需适配性程度指数评价模型,并设定评价阈值,测算干旱区旅游业用水供给与需求适配性程度的评价等级。实证分析了新疆2025年旅游业用水供需适配性程度,得出结论:为使旅游业用水维持在“供需基本平衡”或“供需平衡”的状态,新疆旅游业规模最高发展速度应在15%以内,同时新疆政府必须保持社会用水量年均节水率在0.95%及以上;而如某年发生突发性事件,则其之后年份的旅游业规模发展速度可放宽至20%。  相似文献   

17.
榆林地区能源基地建设水资源保证程度及供水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水资源贫乏是影响该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区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供需平衡分析后认为,只要兴建水库,调节径流及加强污水处理,增加区域供水能力,区内水资源可以基本满足近阶段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18.
张振龙  孙慧  苏洋 《环境科学研究》2017,30(12):1880-1888
为实现新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测算了新疆2000—2015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承载力和水资源负载动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RIMA模型对2020年新疆水资源生态足迹、承载力及赤字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 2000—2015年,新疆总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略有下降,但波动剧烈;用水结构中存在着其他用水部门侵占生态用水现象;2016—2020年,新疆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呈“W”型波动下降趋势.② 新疆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0.13×104 hm2降至2014年的0.07×104 hm2,降幅达46.15%,处于非常严峻的生态赤字状态,赤字率达99%以上;2016—2017年,新疆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继续波动下降,降幅超过生态足迹.③ 2000—2015年,新疆水资源负载指数大幅上升,水资源负载级别从Ⅳ级变为Ⅱ级,水资源利用程度提高,开发潜力下降;2016—2020年,新疆水资源负载指数从5.54快速升至6.50,负载级别虽仍为Ⅱ级,但未来潜力不断下降,开发条件愈加困难.研究显示,新疆水资源生态赤字程度已远远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和持续利用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区域资源禀赋对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力小  梁竞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8):1237-1247
论文将研究的视点从关注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向资源禀赋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上,选取了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计算香港、澳门地区)2008年能源和水资源的面板数据,力图用统计模型来验证资源禀赋对资源利用效率存在负相关作用的假说,即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对该种资源使用效率往往越低。研究发现:资源禀赋对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逆向影响,资源的"诅咒"效应不仅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上,也同样作用于资源利用效率上;然而,不同于经济诅咒,资源禀赋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分散型资源上体现更加明显。对区域资源禀赋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影响关系与作用机制更深入的研究将为科学、高效的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