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草原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深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内蒙古草原旅游现状,通过分析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特征和深度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开发理念、开发模式、区域合作和产品开发方面的设想,尤其基于资源的状况提出3种资源开发模式:依托市场模式、组合集聚模式和依托资源模式。  相似文献   

2.
宜宾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功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被旅游业所重视。宜宾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对宜宾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分析宜宾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把宜宾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做大做强宜宾旅游美食文化产业提出了一些开发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咸宁市桂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咸宁市桂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评价,提出咸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应以开发其特有的优势资源“桂花”为先导,并结合其它旅游资源的开发配置,逐步形成集桂花观赏、文化、娱乐、科研、生态及商品生产为一体的桂花旅游资源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缺乏定量分析的不足,将SWOT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通过量化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得出薄弱的海洋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和海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制约秦皇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论证了秦皇岛海洋文化产业应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丰富的优势,抓住国家战略政策机遇,采取开拓型战略,积极应对各种劣势和威胁,走“以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为依托,以海洋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核心产业带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福建乡村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闽侯光明温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温泉资源丰富,温泉旅游开发是福建省旅游业近阶段焦点之一.开发模式创新是温泉旅游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实现永续经营的关键.在总结国内外其他学者对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发展推动力、资源利用集约程度、温泉与其他产业的对接、温泉主题文化、温泉度假区代系、温泉企业经营管理等六个方面对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系统解构,以闽侯县光明温泉为例,对福建乡村温泉旅游开发模式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当阳市为案例,基于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和发展阶段评估,深入分析文化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归纳提出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系统整合模式,即对文化旅游资源从空间、品牌、产品、产业、投资、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整合,全方位聚集主题、资源、企业、资本、市场、政策等要素,集中构建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使之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空间是发展载体,品牌、产品、产业是整合对象,投资、营销、管理是实施保障,全方位聚集是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WOT分析法对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发展机会和竞争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以谋求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立足点,结合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特征与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构建其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进一步开发安徽省旅游资源,发展安徽省旅游业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对旅游业的意义影响深远.针对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沿线的旅游资源,阐述了泉三高速公路对泉州段沿线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泉州段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提出资源整合的原则和对策,并对整合后的区域旅游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城市边缘旅游新区的开发模式--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城市边缘的旅游新区开发,既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要求.开发旅游新区,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特色,已成为各个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西安曲江旅游新区的开发为例证,从新区功能定位、空间组织以及旅游特色塑造等方面阐释了城市新区的开发模式,即功能定位的"三维视角","主-次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组织模式以及旅游产品开发的"三优模式",可为其它城市边缘旅游新区的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所遵循的市场导向、规划指导、产业互动、择优扶强、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旅游服务业集群、以核心吸引物为中心的综合旅游产业集群、以旅游景观廊道为依托的餐饮购物业集群、以特色村镇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集群、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旅游商品产业集群,需要在产业要素整合、龙头企业培育、公共服务提供、重点项目建设、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品牌建设等方面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武威市被确定成为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为当地经济、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虽然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存在旅游文化产业要素分布不均衡,产业水平总体不高;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整合、融合度不足;旅游产品创新程度总体不高等问题。在对核心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空间整合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大靖、土门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征,探讨了如何建立大靖历史文化名镇观光体验区、明代堡寨军事文化旅游体验区、土门故城体验旅游区、山陕会馆移民商贸文化体验旅游区等重点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2.
武威市被确定成为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为当地经济、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虽然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存在旅游文化产业要素分布不均衡,产业水平总体不高;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整合、融合度不足;旅游产品创新程度总体不高等问题。在对核心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空间整合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大靖、土门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征,探讨了如何建立大靖历史文化名镇观光体验区、明代堡寨军事文化旅游体验区、土门故城体验旅游区、山陕会馆移民商贸文化体验旅游区等重点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3.
当今文化消费成为时尚,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而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工程。2010年8月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在此背景下登封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保护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实践证明,积极科学的产业化开发是保护的保证,基于此登封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分析了登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对制约登封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登封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沿海岛屿旅游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各沿海岛屿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气候条件及资源与文化丰度差异,决定了其旅游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式存在明显不同。从旅游发展主要驱动力角度,探讨了那些依托其独特旅游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的岛屿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区域分布、区位商和时序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县(区)级别结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项目类型为主;②甘肃省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化程度不一,形成"三团两轴"的空间分布;③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序空间格局上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陇中东黄土高原文化板块;④非遗资源密集区为定西市和甘南州,而旅游资源密集区为天水市和酒泉市,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不协调,可对甘肃省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采用主导模式和辅助模式进行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6.
石窟文化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系统确凿的数据分析游客感知价值,可为石窟资源开发给予指导。整理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后,确定石窟文化旅游者的感知价值模型包括情感及认知价值、资源价值、成本价值、社会价值四个维度共28个要素。从旅游者视角明确了石窟文化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及需求,在提升旅游品质的同时促进石窟旅游的开发,为旅游业整体的健康发展提出有益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旅游能否实现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是否得到科学开发和保护,进一步决定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根据不同的资源与区位,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选择民族旅游目的地大理、丽江为研究平台,从空间、管理、资源等角度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1空间上采取旅游联动开发模式,区域内为"核心—边缘"联动模式,区域间为"双核联动"模式,大区域为"点—轴"联动模式;2管理模式上结合民族地区特色,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模式;3结合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采取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丰富,孕育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以高纬度寒冷湿地为依托,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在宣传力度、联合发展、产品升级、综合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着产品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破坏环境、旅游适游期短等问题。因此,以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北大荒文化、饮食文化、候鸟文化、乡愁文化为线索,以"一带、两湖、三网、两边"为总体构架,以文化自信为底气和底蕴,以特色文化助推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发展,在传播湿地文化、讲述湿地故事、建设湿地形象中,展现黑龙江省湿地旅游独有的诗情和意境。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丽江为例,指出类似丽江的诸多西部多民族交错聚居区在文化旅游二次创业过程中突出自身区域主体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必须要重视非主体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让各民族社区参与能力的塑造和培育都能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协调发展。这既是文化多样性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重构的内在发展要求,也是区域旅游在二次创业中发挥扩散效应的重要导向。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丰富,孕育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以高纬度寒冷湿地为依托,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在宣传力度、联合发展、产品升级、综合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着产品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破坏环境、旅游适游期短等问题。因此,以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北大荒文化、饮食文化、候鸟文化、乡愁文化为线索,以"一带、两湖、三网、两边"为总体构架,以文化自信为底气和底蕴,以特色文化助推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发展,在传播湿地文化、讲述湿地故事、建设湿地形象中,展现黑龙江省湿地旅游独有的诗情和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