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废水处理过程中甲烷的排出作者们对美国东北新罕布什尔州在冬夏两季排出的城市废水的一级和二级处理过程进行了调研,提出了砂砾池的曝气和不曝气部分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气通量与废水温度之间的统计正相关。在二级曝气池中的这种相互关系对甲烷是临界相关,而对于二氧化...  相似文献   

2.
煤的加水热模拟气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煤成气的生成特征和演化规律 ,对两种不同有机质类型煤进行了加水热模拟生气实验研究。认为 ,有机质类型对于煤的热模拟气生成特征和烃气产率有决定作用。非烃气中的氢气、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含量之间呈负相关 ,这与水参与反应有关。甲烷的形成与水的作用关系密切。不同的热模拟气在成熟 -高成熟演化阶段差异明显 ,有机质类型越差 ,热模拟气中甲烷相对越多 ,干燥系数相对越大 ,异丁烷 /正丁烷越高 ;反之 ,甲烷相对越少 ,干燥系数越小 ,异丁烷 /正丁烷低 ,区别越明显。演化程度增加时 ,热模拟气之间的差别减小。总烃气和甲烷的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而重烃有产率高峰存在 ,正好对应于生油窗的底界  相似文献   

3.
环境信息     
西德“促进艺术与科学资助者协会”主办的Dahlem第57届学术讨论会主题是:微量气体在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交换。与会专家特别注意到微量气体甲烷和氮氧化物(氧化亚氮、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相对于二氧化碳来说,虽然那些气体含量微不足道,但其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却与二氧化碳不相上下。北半球近五十年来甲烷浓度从0.7 ppm上升到1.7ppm,从1950年开始甲烷每年增加1%。  相似文献   

4.
大气中甲烷增长的速度已大为减少甲烷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分之一,它在大气中的浓度已从过去150年中的800ppb增加到170ppb,并超过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增长速度。最近,美国和新西兰科学家对大气中甲烷的增长速度进行了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州Boulder...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垃圾填埋污染清单中的气体排放量问题,填埋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甲烷,二者都是重要的温室气体,通过采用三种产气估算模型(LandGEM模型、IPCC推荐的模型和概化分子模型)分别估算了单位垃圾填埋产生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对估算结果做了对比分析。最后采用LandGEM模型计算的结果,得出单位质量垃圾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产气量。  相似文献   

6.
目前,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一般是在有氧的情况下,把有机物转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好气生物处理.但是,也有在无氧的情况下,把废水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厌气生物处理.厌气生物处理的优点是:能耗低;并能产生有用的燃料气体——甲烷——而不是产生大量的、没有价值的污泥.所  相似文献   

7.
温室气体甲烷的人为源及其减排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任仁 《环境导报》2000,(4):42-43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人为温室气体。国际能源局温室气体研发项目 (IEAGHG)研究了世界范围内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采煤业、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反刍动物、生物量燃烧所产生的甲烷排放量 ,考察了减排甲烷的技术措施。甲烷在大气中的寿命比二氧化碳短得多 ,其人为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比二氧化碳大得多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估计从人为源排放的甲烷为 375× 10 6 t/a,从天然源的排放量为 160× 10 6 t/a)。估计一种温室气体相对于参比气体二氧化碳的效应指标是全球增暖潜势 (GWP)。在典型期限 10 0年内 ,甲…  相似文献   

8.
采用IPCC与可生物降解两种预测模型对安徽省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甲烷产量进行预测,并分析比较模型预测结果;进而通过填埋气发电项目对安徽省垃圾填埋气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预计到2020年,安徽总的生活垃圾清运量可达到758.9万吨,可产生的生活垃圾填埋气甲烷产量约45.5万吨,若这些甲烷气体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相当于排放约900万吨的CO2,因此,安徽省垃圾填埋气CO2减排潜力巨大,其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减排潜力可达1.46×109吨。该研究对促进安徽省CDM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CDM资金促进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韩丹  赵由才  薛斌杰  高品 《环境科学》2009,30(10):3115-3120
首次将风帽应用于准好氧填埋,以2 m×1 m×2 m的准好氧模拟箱为对象,考察了风帽对准好氧填埋环境形成过程的影响,比较了不同风速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变化,并对风帽应用于准好氧填埋的作用原理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设计和优化准好氧填埋结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风帽可以加快准好氧环境的形成,将传统的准好氧环境的形成期由常规的50 d以上提前到40 d左右.通过比较风帽先拆后装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变化,表明风帽可以促进甲烷向二氧化碳的转化,减少甲烷的排放.卸下风帽后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最初的16.67%降为15.88%,甲烷从6.14%增大到16.12%;装上后二氧化碳的浓度增至19.18%,甲烷降为10.05%.考察了风速为2.0、3.5、5.0、6.5、8.0 m/s 5种条件下导气管出口处的甲烷排放情况,表明风速可以加强风帽的作用,有利于甲烷的减排,当风速增至8 m/s时,甲烷浓度由最初的15%以上降为5%以下.  相似文献   

10.
大气化学是一门新的学科。随着有关微量气体效应和人类繁衍知识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工农业生产会给全球的温度和气候带来重大影响。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复杂性使人们预测未来状况变得非常困难。然而,二氧化碳以及其它许多天然和人造的气体会引起温室效应已得到证实。事实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每年增长近1%。到下个世纪,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长一倍,  相似文献   

11.
厌氧污水处理工艺中,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在厌氧菌作用下,被转化成消化气和消化量。人们已认识到,使用底部进水,微生物在反应装置中呈悬浮状态的升流式厌氧反应器是适宜的。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具有混和的功能,使底物与细菌之间接触良好,毋需机械混和。厌氧过程中,细菌转化底物不需氧,在给定介质条件下,转化率取决于底物和活性生物量浓度。在这种工艺中,只要升流式厌氧反应器中能维持高度污泥浓度,就有可能适用于负荷高和液相停留时间短的运行方式。由于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过程产生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对人口和植被分布特征分析的前提下探究城市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波动特征及机理。实验以西安市中心到郊区农业区为主线,按照人口递减和植被绿化面积递增的前提选取4个采气点(钟楼、丰庆公园、绕城高速、滦镇),共采集3次,每次重复3次,选取平均值来代表该区域温室气体浓度。结合气相色谱测定仪测定及与温度的分析发现:由于人口减少和植被增加,从钟楼途径丰庆公园和绕城高速到滦镇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大幅度降低,甲烷及氧化亚氮出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科学界、政界和公众关注的重大国际问题。众所周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倍增所致。近一个世纪来,随着社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化亚氮等)日益增多。从1860年至今,二氧化碳排放量,从9000万吨增至56亿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270ppm提高到345ppm。8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强。最近,据美国二氧化碳情报分析中心研究,1983年以来,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四、厌气生物处理原理及其工艺条件厌气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原理是:厌气细菌把水中合碳的有机物降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同时把部分有机物合成为细菌细胞,通过气、液、固三相分离使污水得到净化。有机物厌气分解的过程亦称为厌气发酵。整个降解过程是在不同类型的细菌作用下,分四阶段进行的。 1.水解阶段:在酶的作用下,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不溶性物质和溶解性大分子有机物水解。 2.酸化阶段。在兼气性和厌气产酸菌的  相似文献   

15.
尿素尾气系统的防爆措施山西焦化工业总公司祁春生水溶液全循环法生产尿素的中氮肥企业,在二氧化碳原料气脱氢装置未能推广的情况下,在正常生产过程中,惰性气体器出口气和尾气吸收塔出口气中,氨、氧、氢、甲烷等主要组分能够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这是水溶液全循环生产...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造成全球温度逐渐升高的罪魁祸首。不过这一结论直到不久前还只是科学家们根据地面的测量结果得出的 ,如今来自宇宙卫星测量结果首次证实了这种温室效应。测量结果表明 ,地球的大气层正在越来越多的吸收从地表辐射出的热量。伦敦皇家学院以约翰·哈利斯为首的科研小组在最新的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报告说 ,天然的温室效应对地球来说其实是件好事 ,假如地球外外层大气不能把地表辐射出的热能吸收住的话 ,那么地球面的温度将是始终是低于零度的。由于有了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等一类温…  相似文献   

17.
煤层气资源及利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层气为非常规天然气,即煤层中的甲烷,是一种极易爆炸的气体,需要在采煤作业中先行排出,以保证煤矿生产安全。而且,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综合利用煤层气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煤层气(煤层甲烷,CBM)开发对弥补天然气的供应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加拿大和印度等国正在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流     
《环境工作通讯》2010,(1):118-118
日本科学家利用细菌将二氧化碳转变成甲烷 日本科学家近日表示,希望能利用细菌将海底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天然气,以应对全球变暖。日本海洋与地球科技研究社的研究者计划激活地球上自然发现的细菌,利用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天然气主要成分),所需要的细菌存在于日本岛北端的海床之下。研究社计划利用细菌将海床下2000米处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但目前该计划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激活细菌和加快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9.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透露,该机构正在开发一项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的新技术,其关键是将二氧化碳封存到海底煤层中,然后以细菌为媒介将其转化成天然气。这一尝试尚属首次,该机构期望在未来3-5年内能够完成。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被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气中的氧化亚氮(N_2O)浓度每年以0.3%的比率增加,而且这种N_2O在大气中极其稳定,其平均寿命约达150年,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在平流层这种N_2O起化学反应并破坏一部分臭氧,使到达表地紫外线量增加。同二氧化碳、甲烷一样,N_2O浓度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也会使地表温度升高。 为评价氮气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获得由于施肥引起土壤产生N_2O的可靠数据。为此,将大气中微量的N_2O进行浓缩,并用送带超声波检测器或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以此来确立N_2O的微量含量。超声波检测仪分析法的关键在于把1升大气样品中的N_2O和Xe捕获到以冻结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