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面对阴盛阳衰的世界,生活在“环境激素海洋”中的人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专家提出——  相似文献   

2.
张惠忠 《环境》2002,(9):18-19
新世纪,社区要建设成为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绿色社区;社区居民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和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新开发的住宅小区,应怎样回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呢?在广州光大花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构筑“绿色空间”的匠心,更多的是营造“绿色文化”的创意。他们精心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群众文艺活动,把环境文化发扬光大,使之成为社区文化的最大亮点。我国环保事业迅猛发展,丰富了环境文化的内涵。我国著名的环境生态学  相似文献   

3.
李云龙 《环境》2003,(12):20-21
说到热,人们马上会想到广州或海南岛,其实夏天中国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神秘的“火洲”,还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怪事”呢!  相似文献   

4.
苏杨 《环境》2003,(5):44-44
有一幅知名度颇高的公益广告画,是一名男子正对一只熊猫说:“我抽烟,你在意吗?”熊猫的回答是:“我灭绝了,你在意吗?”姑且不论这幅画的主旨,单就其把濒危动物作为公益广告的主角,就已说明当前物种灭绝的严重状态已是家喻户晓。那么,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物种灭绝到底严重到了什么地步呢? 目前,地球表面(陆地加海洋)超过一半的原始形态已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国际海洋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定为今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在人们广泛宣传“海洋意识”之际,海洋向人们索取了一笔巨额学费,为人类补上一堂环境课。  相似文献   

6.
《环境》2017,(10)
<正>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公布的8月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显示,全省城市首要空气污染物不再是人们熟知的细颗粒物(PM2.5),而是——臭氧(O3),其作为每日首要污染物的比例高达90.4%。抬头望望如此清澈的天空,有污染?这臭氧污染又是什么来路?感觉和PM2.5这种人们熟知的污染物不太一样啊!印象中的臭氧,一直都是"正面角色",是让地球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伤害的"保护伞",怎么会摇身一变变成污染物呢?  相似文献   

7.
耕海园     
海洋孕育了人类,又是人类富饶的资源宝库、宽阔的世界通道、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联合国确定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以唤起人们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海洋在召唤人类,“重返海洋”是人类发出的共同呼声。  相似文献   

8.
高峰 《世界环境》2014,(5):72-73
<正>很多人喜欢把地球称为"水球",因为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千百年来,海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和矿物资源。可是,我们并没有充分地利用海洋。究竟海洋还能怎样造福人类呢?也许某一天,你将看到这样的图景:海洋中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城市,人像鱼一样在海洋里游来游去……不要大惊小怪,在未来的100年中,人类将会逐步实现这样的梦想。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奇妙无比的未来海洋生活吧!  相似文献   

9.
生命来自外星还是海洋?人类祖先是泡沫还是粘土?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的核心是哪种环境适宜于诞生生命,剖析如下。世界上再没有比泡沫生命更短暂的东西了,它在瞬息万变的时空中“嗤”的一声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你可别小看了这个“怪物”,它很可能就是万物生命的起源。在西洋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中,就传说爱神维纳斯起源于大海泡沫。现在,加州地球物理学家正试图把这个传  相似文献   

10.
江建国 《环境》2004,(11):24-25
战胜饥饿是人类有史以来的一个基本而伟大的理想。然而,就在科学能够破译人体基因组秘密、计算机及其技术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仍然为粮食短缺所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应该怎样尽快地解决“吃”的基本问题,科学家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对人类的道义责任?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的“金米”的故事可能会给人们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1.
迷过两岸如烟的垂柳,醉过两岸葱茏的田畴,那是水蓝蓝的时候,那是童年跳蹦蹦的年头.而今呢?人将中年的我重新站到长江的岸上,只剩下一双忧思的双眸.人们习惯也把长江称之为“母亲河”,而你是否真正将她当作母亲来善待呢?人们只知道从她身上吸尽乳汁,截取筋骨,  相似文献   

12.
霍寿喜 《环境》2001,(3):33
孟浩然《春晓》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本是大地复苏、万物蓬勃的美好季节,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出现“不觉晓”的反常现象,这是何故?我们知道,人的生理活动与外界是有关联的。冬天,人们受到寒冷的刺激,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封闭状态,血流量减少,皮肤就像一堵挡风的墙,抵御着寒冷,减少热  相似文献   

13.
吴家图  黄玉章 《环境》2002,(9):36-37
建筑被称为“石头的史书”,近年来,“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在建筑界不仅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确实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最前沿。而这些名词到底是何意义,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何谓绿色建筑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的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营造“百年大计”,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建筑带来的人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建  相似文献   

14.
朱永中 《环境》2003,(2):46-46
对于环保工作,公众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是很重要的,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显然,环保宣传教育应该放在一个很优先的位置。不少人觉得搞宣传教育好像不是什么难事,不就叫叫口号,搞些标语,“六·五”搞个活动吗?教育一下群众多去了解和遵守环保法规就是了。这实在是把艰巨的环保宣传工作简单化形式化了。或许群众真的由此多了些环保的概念,但是否就有了环保的观念呢(指人们愿意自觉落实到行动上的那种思想意识)?我看未必。看看北京申奥成功后一份对市民看法的调查,其中有问:北京办  相似文献   

15.
高崎 《环境》2012,(12):69-71
海龟游渡辽阔的海洋,往返于出生繁衍地和栖身成长地之间,它们是靠什么来为长途迁徙“导航”呢?  相似文献   

16.
环境墙报     
《环境》1996,(9)
“外国的月亮”重弹……改革开放之初,“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论调曾喧嚣一时,但很快受到批判。批判者言之凿凿,天上只有一个月亮,无论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人们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月亮,怎么可能此地圆而彼地不圆呢?显然是崇洋媚外嘛。那时崇洋媚外可是一顶了不得的政治“大帽”,谁愿意为了争辩“外国月亮圆不圆”而戴这顶“大帽”呢,“外国的月亮”遂逐渐销声匿迹。然而,近年来笔者不止一次地听到一些出国归来人员发出的感  相似文献   

17.
杀手?是的,当你平日里被窗外马路上呼啸而过的汽车声音吵得无法入睡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个"杀手"已经在你的生活中十面埋伏了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忙碌之余猛然发现,生活周遭已被各种各样的噪声充斥;在象征着社会蒸蒸日上的同时,这些噪声无疑也是生活里极为不和谐的音符,越来越多的由噪声引发的社会纠纷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18.
"国标"的出台到底能对车内空气污染现象的防治起到什么作用?国外的做法是怎么样呢?他们是否也遇到"国标"难定的问题呢?待我们细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秦自民 《环境》2003,(9):34
对身上长刺的植物人们一般是敬而远之的,可是,有一种带刺的植物,人们见了不但不回避,反而总爱逗一逗、或用手摸一摸、或对它吼一吼。人们为什么会这么喜爱它呢?原来,这种植物有一个特性,就是特别“害羞”。因此,人们叫它含羞草或知羞草。  相似文献   

20.
叶青 《环境》2001,(11):30-30
就在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加紧进攻阿富汗时,一种名为炭疽的病菌在其国内被人恶意地传播开来,使得刚刚经历过“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美国人再次陷入遭受生化武器袭击的恐慌之中。据美国卫生部的官员证实,连串的炭疽菌感染事件与国际恐怖主义有关。那么,国际恐怖主义者为何会选择炭疽菌作为制造事端的生物武器呢?又应该如何防治炭疽菌感染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