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类利用资源的矛盾,实质上源于人类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与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的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就是要实现资源的人类需求与自然供给之间的平衡,即:自然资源需求量≤自然资源的最大供给能力;自然资源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技术支持下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提高速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的法律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自然资源的市场供给迟早会成为现实。中国财产法特别是自然资源法选择资源交易产权制度创新,既是自然资源有效率开发利用的保证,也是政府有效率管理和管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关于自然资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文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确立自然资源价值观是解决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项带根本性的对策。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又是一种资产财富,应树立资源资产观念,建立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加强产权管理,实行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资源使用部门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中应实行产业化,对自然资源应进行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些问题都是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中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苏杨 《世界环境》2005,(2):36-39
美国是首先以国家力量介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首先提出世界遗产地概念的国家,也是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目前.美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体系主要由国家公园(由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家森林(由农业部林业局管理)、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由内务部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管理)、国土资源保护区(由内务部土地再生周管理Bureou of Reclamation)、州立公园(一般由各州政府的自然资源部管理)和某些博物馆等组成。其中的国家公园体系规模最大、制度最先建立、最完善,且包括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本文将主要以姜国国家公园体系为例来说明美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地区自然资源现状及其对策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很好地开发、利用、保护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如何评价和认识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潜力状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较普遍的认识是,这个地区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是我们认为这一认识不够全面,应该更具体地加以探讨和分析。 就我们的理解,所谓“资源”,并非是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是一个渗透有经济学因素的概念,因为一般词典中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或者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因此在评价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时,就不应只单纯考虑其自然条件和自然  相似文献   

6.
刘思源 《环境》1995,(10):17-17
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及信息。按资源的属性特征,可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种。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环境资源属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信息、管理方式、劳动力、人才、资金等则属于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属硬资源,它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资源属软资源,通过其作用于硬资源对经济起增值作用。由于各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也有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对自然资源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平 《自然资源学报》1994,9(3):280-287
自然资源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人类利用的角度,进一步剖析了自然资源的定义和本质,导出自然资源能否持续利用是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归纳出造成资源短缺的四个主要原因。最后,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为出发点,提出资源科学是以自然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8.
论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独立性与协同统一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价值对比分析入手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两组概念进行了区分 ,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内容与中心问题的不同 ,从而证明了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独立性。由于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权与自然资源权的区分是相对的 ,因此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独立性也是相对的。进而对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协同统一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合并后的部门法名称、概念和体系的重整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玉枚 《环境》2003,(12):40-41
绿色会计也叫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绿色会计就是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象,从而使自然  相似文献   

10.
舒长根 《环境与开发》1995,10(2):43-45,36
赣州地区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但因其些因素影响,有许多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荒坡资源没有得到了开发利用。该文就如何开发利用赣州地区荒坡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湖北宜昌香溪河流域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下水是当地居民的重要供水来源,研究地下水水化学组成的形成及内在规律,对当地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岩溶水为重点研究对象,并结合与岩溶水联系密切的降水、相邻非碳酸盐岩地下水、地表水,分析了香溪河流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属于矿化度和硬度均低的弱酸性水,具有较强的侵蚀作用;研究区地表水化学组成是地层岩性比例的反映,干流受农业影响大而受工业活动影响小;受山区地形控制,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较低,矿化度主要集中在150~300mg/L,并受地层岩性影响,碳酸盐岩裂隙水、岩浆岩裂隙水与碎屑岩裂隙水化学组成有所差异,总体来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HCO3-Ca+Mg型和HCO3-Mg+Ca型为主,同时受降水和温度影响,不同季节矿物溶解特点不一,地下水水质受农业药物影响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华北低平原区淡水资源短缺,坑塘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重要。明确坑塘蓄水在不同降水年型下作为灌溉水源的保障能力,研究该区域降水与地表坑塘蓄水的响应关系,对于农业多水源联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华北低平原区河北省南皮县为研究区,通过Cl-和稳定同位素平衡法,计算了南皮县雨季降水对坑塘水的补给份额,并基于2013—2015年间的3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采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提取坑塘信息,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南皮县坑塘的蓄水能力及灌溉潜力。结果表明:坑塘蓄水除了接受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接受降水的补给,丰水年雨季降水对微小型、中小型坑塘的补给比例约占74.3%~86.0%,对大型坑塘的补给比例不足30%;坑塘主要以小于0.5 hm2的微小型坑塘为主,不同面积等级的坑塘数量及蓄水面积与降水的变化是一致的;其中,平水年、枯水年和丰水年坑塘蓄水量分别为1.49×107、0.84×107、1.90×107 m3,随年降水量增大而增多。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坑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区域特征与初步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疆域辽阔,陆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960×104km2)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互不相同,如南方与北方就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查明各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分布情况,在地质矿产部统一领导下,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到目前为止,全国除青藏高原与部分高山、沙漠等困难地区外,2/3以上的地区,都已完成区域性调查。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内蒙古草原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成因及其环境意义,选择巴拉格尔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Piper三线图、Gibbs图、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内梅罗指数法等对2018~2019年丰水期、枯水期46处92个浅层地下水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呈现弱碱性环境,属于淡水,枯水期多数离子含量高于丰水期,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多样,以HCO3-Ca2+·Na+型占主导,HCO3-Ca2+型、HCO3–--Ca2+·Mg2+型、HCO3-Na+型和HCO3-Ca2+·Na+·Mg2+型等多种共存;不同河段枯水期水化学差异不显著,但丰水期地下水离子具空间特征,地下水化学成分来源变化复杂;地下水化学离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Ca2+、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硅酸盐和蒸发岩的溶解,其中碳酸盐占主导,Na+、K+来自岩盐的溶解;地下水级别较好水居多,其次为较差和良好,极差、优良水占比最小,总体水质偏好;碳酸盐岩石风化、水岩溶滤作用和人类活动是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成果可为区域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流域生态水文研究提供技术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保珠  向晓军  李峰  周沛洁 《环境工程》2012,(Z2):346-348,503
地下水脆弱性研究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有效技术措施。本文根据临沧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应用美国环保署(USEPA)的地下水脆弱性DRASTIC评价方法,考虑地下水位埋深、含水层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土壤包气带、地形地貌、包气带介质和水力传导系数等7个评价因子,结合GIS技术,对该区的地下水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临沧盆地地下水脆弱性高区为主城区和主要农田分布区,要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农药、化肥的施用量,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济南白泉泉域地下水位动态对降水响应的年内时滞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0~2011年间济南白泉泉域内4个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及泉域内及北侧3个松散岩孔隙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与同期降水数据,采用相关分析、交叉小波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位动态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相关分析可概略的描述水位动态对降水响应的滞后特征。2交叉小波分析表明,全时段岩溶水观测点水位动态对降水时滞为101.41~141.56d,孔隙水为114.14~185.37d,泉域径流区及排泄区的各点对降水的滞后明显,且岩溶水径流路径越长,水位动态越滞后。3高降水时段岩溶水动态时滞为80.80~118.31d,孔隙水为128.59~167.52d,说明年降水量及降水组合形式对水位时滞有影响,总体降水量越大则地下水位响应越快。地下水位对降水响应的定量描述,可耦合入地下水位预测模型,从而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奎屯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干旱内陆地区典型的地下水高氟、高砷区,由于该地水资源匮乏,地下水是奎屯河流域农业灌溉、工业及生活供水的主要水源.识别奎屯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演变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对于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该流域地下水资源,保障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价奎屯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质量及变化趋势,于2017—2019年采集地下水样品316组,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空间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值法、饱和指数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空间分布、水化学特征、演变规律和成因.结果表明:①地下水化学组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的离散型和波动性,山前砾质平原区潜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Na·Ca型,细土平原区潜水为SO4·Cl-Na·Ca型,承压水为HCO3-Na·Ca、HCO3·SO4·Cl-Na型.②地下水中离子主要来源于岩石溶滤与蒸发浓缩作用,其中K+、Na+主要来源于岩盐溶解,SO42-、Cl-主要来源于蒸发岩溶解,Mg2+和Ca2+部分来源于蒸发岩溶解,部分来源于硅酸盐和碳酸盐溶解.CaCO3及CaMg(CO32在细土平原区潜水中呈饱和状态,在承压水及砾质平原区潜水中未饱和,而CaSO4在地下水中均未达饱和.③研究区地下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作用的强弱程度表现为细土平原区承压水>细土平原区潜水>砾质平原区潜水.研究显示,研究区由南向北离子浓度逐渐增大,蒸发岩溶解为离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竖井排灌工程是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塔里木河近期综合规划报告>、<阿克苏河流域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五年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在阿克苏河流域内新建的竖井排灌工程项目.项目的实施必将给乌什县秋格尔灌区的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系统地分析了项目区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项目施工、水资源利用、地下水水位、灌区土壤盐渍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详细研究了工程实施后对灌区环境的影响.分析认为:竖井排灌工程不会对灌区的环境造成大的影响;不会影响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相反还朝有利的方向发展;不会导致灌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更不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枯竭;工程的实施可以改善灌区内的土壤盐渍化问题.竖井排灌工程产生的灌溉效益达545.22×104元.最后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贵阳市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15个指标中选取出影响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的3个主成分,并用熵值法对其赋权,计算出1998-2003年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进而得出,虽然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两大主要压力人口和经济发展逐年增长,但除2002年出现小的波动,整体上6年来水资源承载力向良好方向发展。2002年水资源总量比较大,但受喀斯特发育的影响,水资源渗漏严重,反而使得从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上来看,水资源承载力(尤其是单位水资源承载力)有所降低。随着科技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节水水平的提高,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还会有较大的富余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地下水资源及其特征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自然地理环境、水资源形成和分布及其利用状况,重点讨论了该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与赋存特征。该区平原地下水资源是山区水资源(包括降水和雪冰融水)在平原区内的转化;山区水资源是内陆河流和平原地下水的惟一补给来源;盆地平原地下水和地表水构成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独立的水文单元和完整的水生态体系。充分了解干旱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链的特征,正确认识干旱区“三水”转化自然规律,合理利用“三水”,对该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