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推动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准确把握乡村当前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水平,并依据质量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本文结合川西北地区乡村区域特色和实际情况,运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由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经济支撑3个子系统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典型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进行评价,根据重点生态功能限制区特点和生态人居环境安全确定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在分析川西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生态安全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保护、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认为政府的主体作用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保障川西北地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实现川西北地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制定农村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走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生态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3.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略环评将环境、社会和经济做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全面的综合评价,为决策提供依据、方案和措施,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严谨、可行,真正从决策到源头控制,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兴起发展和法律意义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系统的论述和探讨了如何有效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和协调发展模型揭示了我国地级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了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EES巨系统具有子系统内协调与系统间互馈特征。②EES系统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且区域差异逐步扩大;空间上,山东半岛、长三角及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协调度整体高于中西部内陆边疆地区。③EES系统协调度区域分异特征显著,呈南方大于北方、东部中部西部分异特征;等级集聚分异特征明显,呈"等级化"特征,协调度高低与城市行政等级格局保持一致,呈"集聚化"特征,协调度高值和低值区均成群或成片分布。④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战略政策与政治环境、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统筹发展是驱动EES系统协调发展的三大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框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认为推进实施绿色化"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与沿线各国深化经济合作,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规避环境风险,促进顺利实现"五通"的根本要求。同时,我国实施绿色化"一带一路"战略还面临着对外投资的环境管控制度不健全,"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管理基础弱,以及沿线各国和地区发展阶段及环保诉求不同,区域合作平台与机制不完善等内外因素带来的挑战。本文结合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国内形势研判,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战略框架,建议加快推进四项重点工作,包括强化绿色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健全风险规制机制,构建对外投资行为调控机制,形成有效的"共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迅速的工业化进程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其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开始转变发展思路,推行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鉴于绿色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源、环境多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中国经济—资源—环境的动态模型,并在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五种典型发展模式对政策进行仿真,进而对不同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大环保、能源设备更新投资,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过程中还要注重各系统间的协调发展,从整体层面制定绿色发展政策;同时,政府还要关注绿色发展的文化建设,促进公众生活和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7.
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报告2020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年度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报告采用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法,对2020年我国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进行了系统评估,总体结论认为环境经济政策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支撑服务了高质量发展。绿色财政、环境资源价格、绿色税收、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需要积极推进环保投融资、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运用,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以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大课题。"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国家战略,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国内18个省域和沿线65个国家,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省域绿色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回顾认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是促进我国经济绿色转型、消除国际社会担忧、推进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国内18个省份之间的环境污染状况和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省份,绿色发展水平相对领先,但同时污染物排放量也明显较大。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省域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即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地区间同质化竞争严重、污染性产业向中西部省份梯度转移、生态环境脆弱,并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青海生态弥足珍贵而又非常脆弱,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是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审计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是审计部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国家管理和监督相关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一项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环境审计在地方生态环境领域中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今后如何有效运用环境审计的积极作用,全面促进和提升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已成为云南省涉及地区最广、参与学校和社区最多、影响面最大的全省性的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环境教育项目。新时代绿色创建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环保、宣传、教育等部门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创建活动,也是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环境素养,鼓励公众参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绿色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解决我国发展与保护矛盾的根本途径。系统动力学是模拟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政策效力的常用分析工具,本文对系统动力学在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政策仿真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研究显示:系统动力学应用的区域范围方面,该方法全面应用于从国家直至县域等各个尺度的区域绿色发展研究,区域绿色发展通常被分解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子系统;应用的主要领域方面,水土资源、能源、水环境、固废治理、绿色产业等领域应用较多,大气环境、绿色消费等领域应用相对较少;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软系统分析法、各类优化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的集成应用日益普遍。文末根据文献梳理情况,提出未来应在决策变量设计、历史数据挖掘、环境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反馈等方面进行方法改进。  相似文献   

12.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the dual task of developing its national economy and protecting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ince the 1980s, China's policie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experienced five changes: (1) progression from the adop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a basic state policy to the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2) changing focus from pollution control to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equally; (3) shifting from end-of-pipe treatment to source control; (4) moving from point source treatment to region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5) a turn away from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based approaches and towards a legal means and economic instruments-based approach. Since 1992, China has set d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basic national strategy. Howev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gradation in China have continued to be serious problems and have inflicted great damage on the economy and quality of lif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is a critical juncture for China's efforts towards sustaining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nsify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orts, and curb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s policie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 of primary importance not only for China, but also the world. Realizing a completely well-off society by the year 2020 is seen as a crucial task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an important goal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however, attaining it would require a four-fold increase over China's year 2000 GDP. Therefore, speeding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major mission during the next two decades and doing so will bring great challenges in controlling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y taking a critical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policy, we try to determine how best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in order to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xamples of important measures includ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reform of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industry,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capacity building,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一切生物生存环境的最重要支撑,只有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才能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生存环境。针对日趋严重的淡水资源危机,本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存在为基础,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就水论水,探讨了可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五个途径:经济向生态效益型转向、可持续开发水资源、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建立水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人人参与水资源管理,从而实现环境完整性、经济效率和平衡三个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4.
资源环境约束下南京城市发展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评估城市发展质量,本文界定了城市发展质量内涵,将资源环境纳入城市发展质量分析框架中,构建城市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两套指标体系,定量评估2005—2015年南京城市发展质量。结果显示:在协调发展方面,南京城市发展协调度总体呈升高趋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关系经历了中度失调衰退(2005—2007)、低度耦合协调(2008—2013)和中度耦合协调(2014—2015)三个阶段,但与高度耦合协调发展阶段还有较大差距;在绿色发展方面,近5年南京绿色发展水平逐年升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指标,各辖区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南京城市发展质量变化特征与城市发展方式、城市发展阶段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原则和方法,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动态性,子系统之间能量和物质流通的转化与信息的交互,形成人口、科技、环境、资源、经济5个子系统。某农业县三种方案对比的模拟实验表明,控制人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不但实现了GDP增长,而且环境质量指数稳步提升,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效益共同提高是实现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定性分析,对山东省昌乐县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环境变化、能源消耗以及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从相关分析的结果中发现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能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同步”,而与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却是“非同步”,说明昌乐县农村城镇化的质和量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共同推动下,大量污染密集型企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迁移。中西部地区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迁移企业的环境行为改善成为问题的关键。本文以江西省G市H电源公司为案例,研究迁移企业环境行为改善的阶段特征,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以及企业响应,探讨促进企业环境行为改善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迁移企业的环境行为优化和环境绩效提高不是自发的,是各利益相关者多次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严格的环境规制和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是重要的推动因素;地方政府具有执行环境规制和追求经济增长的双重角色,使迁移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进程更加复杂,污染密集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思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探索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径,为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升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工业是当前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升级的关键行业,而工业园区作为工业集聚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关注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具体方案,致力于通过仿真模拟的方法提出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方向和优化路径,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以3E系统(经济—环境—能源)为基础,综合分析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并结合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生态化发展决策模型,通过最优化动态模拟方法开展趋势预测和路径研究。通过辛集工业园区的实证和案例研究,对其生态化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验证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能够为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本文为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规划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工业园区综合战略和实施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4个层面构建了切合山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转型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山西省的绿色转型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政策背景,提出了山西省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以实现山西省均衡快速的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绿色消费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目前我国绿色消费意愿正不断上升,绿色产业迅速兴起;从市场机制来看,绿色消费通过供求关系变化影响经济绿色发展。特别是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推动绿色消费正当其时。分析发现,影响绿色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观念,以绿色标准和认证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税收和绿色激励机制为代表的公共政策以及绿色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当前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和意识仍旧淡薄,公共政策制定仍不完善,在引导绿色消费方面的作用仍旧较弱,同时还存在绿色产品供应不足、绿色技术创新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绿色消费理念向实际绿色消费行为的转化。对此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推动出台绿色采购法、扩大绿色消费品的财政补贴范围、扩大开放等方式推动我国消费向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