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剧,碳排放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尤其是钢材生产的碳排放情况更是重中之重。针对国内钢材生产碳排放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碳排放抵扣计量方法,该方法以钢材生产碳排放计量基本方法——质量守恒法和活动水平因子法为基础,着重分析了钢材生产过程的理论碳排放、实际碳排放、碳排放抵扣以及企业理论直接减排潜力。并以某钢材生产企业为实例,对该企业生产流程中碳排放进行抵扣分析,识别与企业直接减排潜力相关的物质及流程,增加副产品及二次能源利用度,最后对企业碳减排潜力的研究方向做出初步展望,提出碳减排潜力的有利发展方向。进一步证明该方法的实用性,为该方法在钢材生产企业碳排放权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土地开发复垦潜力分析初探——以四川省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省彭州市为例,对彭州市待开发复垦的土地进行了潜力分析,包括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待开发复垦土地的适宜用途评价、潜力分级、经济效益及前景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待开发复垦土地的潜力分析,可以明确土地开发复垦后的适宜用途、土地开发复垦的难易程度以及空间布局和数量分布,这是对县(市)域进行土地开发复垦潜力研究的有效方法,也是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运用博弈论和利益相关理论构建的环境保护利益博弈分析框架,剖析长寿湖渔业养殖污染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博弈。通过分析政府、企业、渔民之间的六种利益博弈形式,得出结论:在渔场的各种利益博弈中,渔民的驱利行为导致了长寿湖的“公地悲剧”;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是环境执法不力的主要原因;对渔场企业的环境管理职能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导致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行为中政治利益失衡;环保政策必须与相应经济利益挂钩,用激励机制把环保内化为自觉的经济行为;合理引导环境主体的群体行为,会使环保工作更加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4.
5.
区域尺度减排增汇目标实现亟需城市协同治理和空间多要素统筹。本研究将城市尺度的减排增汇潜力评价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进行有效衔接,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建立“城市尺度减排增汇潜力评价——栅格尺度生态安全格局重要性评价——区域国土空间生态源地识别与廊道判定”的多尺度融合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宣城、淮安、马鞍山、镇江减排增汇潜力较大,在区域分工中需承担更多减排增汇责任。(2)以减排增汇潜力评价结果作为空间修正依据进而识别出南京都市圈重要生态基底,主要分布于南部大片林地和大型湖泊、北部林草混合片区和大型湖泊,以及横穿都市圈中部的长江。(3)在都市圈内识别生态源地和廊道,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6.
陈阳李立凯陈鹏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1,41(4):1-3
水泥工业发展状况
进入"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水泥工业规模快速扩张,水泥工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调整,实施"创新超前"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进步,提高发展水平,加快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效.但新水泥建设项目不断增多,产能不断提高,市场结构调整与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贵州省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了水...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扬州市农业生产的实际,重点从化肥投入量的控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再利用等三个方面,分析扬州市农业节能减排的潜力。结果表明,扬州市农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只要完善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通过农业生产节能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每年可产生330万t煤炭的节能效益。据此,提出了推进扬州市农业节能减排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9.
在对清洁生产潜力分析方法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引入Umberto(R)物流管理软件,对华泰化工公司PVC生产线进行建模分析、评估,查找浪费环节,提高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同时为其它企业进行类似分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5)
基于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和碳减排压力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从产业发展、能源利用和城市交通三方面入手,选取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北京市)、金融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高端制造业中心城市(广州市)和绿色生态文明城市(杭州市)为参照城市,分析武汉市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具备的碳减排潜力,明确武汉市碳减排的可行方向,提出相关土地低碳优化策略。结果表明:武汉市实现碳减排目标,应在保有一定数量碳汇的基础上,优化各产业用地结构,鼓励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逐步降低各类用地上高碳排放能源消耗量和提高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同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城市居民低碳出行。 相似文献
11.
12.
在碳达峰碳中和气候承诺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目标下,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时间紧任务重。城市作为政策执行的主体,必须全面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工作。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同根同源同过程的性质决定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可行性,协同减污和降碳的治理政策不仅能够提高政策效率,还具备降低成本、强化公共健康等多重效益。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保持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油、气消费与清洁能源比重偏低。要实现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防控,就必须从源头上根本改变我国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本文通过阐述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潜力及路径,帮助理解减污与降碳之间的协同机制,为城市协同优化治理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2020年9月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并提出加快落实2030年国家碳达峰任务。考虑到城市在国家碳减排工作中的重要使命和极大潜力,以及其碳排放在总量、结构、行动进展和趋势上存在的显著差异,深入认识中国城市碳达峰趋势的类型特征,对地方政府设计和开展差异化达峰行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影响城市碳达峰趋势的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采用蒙特卡洛方法与K均值聚类算法,对中国286个样本城市的达峰趋势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达峰类型可以划分为5类,根据其特点可概括为低碳潜力型城市、低碳示范型城市、人口流失型城市、资源依赖型城市和传统工业转型期城市。其中,低碳潜力型城市和传统工业转型期城市是决定我国能否落实2030年达峰行动的关键。最后,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本文对城市碳达峰的目标设计和行动重点提出了切实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已经造成多种不利影响,为缓解这些不利影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碳中和评估与预测预估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基础,准确估算碳排放量和碳去除量是进行碳中和评估的关键,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减排和增汇政策。本文梳理了碳排放量和碳去除量的估算方法以及预测预估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以期为准确评估碳中和现状以及预测预估未来情景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能性和路径提供方法论参考。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可以分为用于支撑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面向消费侧碳排放的估算方法和基于因素分解法的碳排放计量方法三大类;前两类方法主要用于历史碳排放量的盘点,第三类方法可用于碳排放量的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去除量估算方法可以分为统计模型法、机理模型法和遥感模型法三大类;第一类方法应用最早但估算结果较粗糙,第二类方法模型应用最多但估算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类方法观测范围大但缺乏预测预估能力。近年来,模型分析法在碳中和评估和预测预估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城市既是受到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影响的重点区域,又是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控政策的关键主体。在城市尺度上研究减污降碳政策的协同效应及其时空异质化的影响规律,将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减污降碳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分析了2012—2019年我国284个地级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指数的动态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而后通过构建STIRPAT模型和地理时空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讨了低碳政策、大气污染物防控政策、产业结构等驱动因素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异质化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全国主要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指数平均值由2012年的0.79增加至2019年的0.85,环京津冀区域、汾渭平原等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区域耦合协调度指数显著提高。以低碳试点城市为代表的区域,其降碳政策、减污政策、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以及技术投入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华北平原城市群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主要通过减污政策提高协同效益;低碳政策主要在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发挥作用;中西部城市则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投入实现协同效益。最后,基于此提出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贸易中碳排放转移关系到贸易双方的碳权分配与碳排放责任,处理好贸易出口和碳排放关系非常重要。本研究应用投入产出法及模型,对我国2002—2011年出口贸易的碳排放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出口贸易与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出同比增长关系,从出口规模和结构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的碳排放位居前列,行业高碳结构性特征明显;短期内出口贸易与出口隐含碳的正相关关系不会有明显变化,但从长期来看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将会趋于减弱。本研究提出以碳减排为约束,转变出口贸易结构,促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发展低碳贸易产品和绿色产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20.
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以青岛高新区为研究对象,编制了2016—2020年该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通过情景分析探讨了其碳达峰路径,并为中国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提出了低碳发展政策建议。研究显示,2016—2020年,青岛高新区碳排放总量从32.88万t增加至43.78万t,碳排放强度由0.47 t/万元降至0.36 t/万元。工业能耗是青岛高新区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也是其实现碳达峰的关键部门。生活用能的碳排放占比逐年增大,是青岛高新区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集中供热设施、煤改气等举措,青岛高新区预计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总量达到71.58万t,碳排放强度降至0.27 t/万元。我国需制定统一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建立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纳入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充分挖掘能源及环境基础设施的减排潜力,促进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