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驾驶员在高原低氧路段的疲劳程度,以寻求缓解驾驶疲劳提高行车安全的途径,利用生物反馈检测仪分别对初次与经常进入高原公路低氧路段的驾驶员进行实地行车试验。通过对比不同海拔高度受测驾驶员脑电(EEG)变化特征,选取脑电8~13频段与14~30频段的平均功率比值R作为评价驾驶员疲劳时脑电特性指标R,定量分析海拔、连续驾驶时间对R的影响,同时建立R与海拔、连续驾驶时间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海拔与连续驾驶时间是影响驾驶员疲劳的主要因素,R随着海拔的升高与连续驾驶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变大。初次在高原低氧路段行车的驾驶员表现出的疲劳感强于经常在高原低氧路段行车的驾驶员。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建立了驾驶疲劳形成的人机工程学模型,并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分析了驾驶疲劳的各种形成因素。对预防驾驶疲劳,保障行车安全,汽车人机界面设计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疲劳驾驶交通事故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疲劳驾驶交通事故频发的现状,结合高速公路行车特点,从驾驶员高速行车的生理心理及高速公路行车环境等方面分析高速公路疲劳驾车交通事故原因。根据交通心理学、安全人机学等原理,提出驾驶者自身控制、运输单位内部管理、宣传和舆论、家庭教导、交通部门服务性诱导、交通管理部门的执法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高速公路疲劳驾驶交通事故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驾驶人在行车前,必须保障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保持精力充沛,严禁疲劳驾驶车辆。要经常对车辆技术状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车辆安全部位,严禁驾驶病车上路行驶。炎热天气行车更要控制车速,避免过长时间高速行车,以免造成发动机或轮胎温度过高。  相似文献   

5.
现在,如果您再开车经过福泉 高速公路福州路段,就能发现,原本 不知道藏在哪里的高速公路测速仪 器,现在已被明显地标出来了。实行 全程“透明测速”,明确告知司机测 速仪器的位置,提醒过往的司机朋 友注意行车安全,防止超速、超载、 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6.
现在,如果您再开车经过福泉高速公路福州路段,就能发现,原本不知道藏在哪里的高速公路测速仪器,现在已被明显地标出来了。实行全程“透明测速”,明确告知司机测速仪器的位置.提醒过往的司机朋友注意行车安全,防止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7.
适当的休息能有效缓解驾驶疲劳,提高行车安全。为探究科学的驾驶休息时间,开展试验,用MP150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仪,采集20名驾驶人4 h模拟驾驶作业后休息时的心电(ECG)信号,分析ECG信号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驾驶疲劳恢复期,ECG指标心率(HR)、间期标准差(SDNN)、低高频比值(LF/HF)、样本熵(SampEn)与恢复时间高度线性相关,且性别差异对疲劳恢复期ECG指标有显著影响;驾驶人的心理疲劳恢复时间早于生理疲劳恢复时间;驾驶人主观恢复时间相对于客观疲劳恢复时间有提前现象;建议连续驾驶4 h后男性驾驶人休息时间不少于24 min,女性驾驶人休息时间不少于27 min。  相似文献   

8.
防止疲劳驾驶以主观监测和客观检测为主,但其在可靠性、成本、检测方法上存在不足,为此,设计了一套基于DSP虹膜识别防止疲劳驾驶报警系统。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遵循实时性、准确性、简洁性及经济性的设计原则,以虹膜识别算法为依据,DSP微处理器控制技术为基础进行了开发,该报警系统可在不干扰驾驶员的情况下,识别驾驶员身份,记录驾驶时间,识别疲劳驾驶并报警。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结构简单,实现了模块化。虹膜识别模块、计时模块基本满足了准确性和实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对于世界各国的交通部门而言,疲劳驾驶一直是令人头痛的问题。英国的科学家日前成功研制出一种司机疲劳警报系统,能够有效地防止疲劳驾驶的司机在行驶中睡觉,从而消除这一重大交通事故隐患,如今这项技术正在成为世界各国车辆运营公司关注的焦点。司机疲劳警报系统是由英国Loughborough大学睡眠研究  相似文献   

10.
1.气温高时,人的体力消耗大,开车时往往犯困,因此,要保持足够的l{~IR时间以确保精力充沛。行车中如感困倦,应及时停车休息或者下车活动一下身体,做做深呼吸,避免疲劳驾驶。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行车要提防催眠现象,感到疲倦时可以到就近的服务区休息一下,避免长时间驾车,每驾驶2h要停车休息20min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行车过程中不同时段驾驶员的疲劳程度,考虑草原公路的特殊性,选取典型草原公路路段,对9位受试者腰部肌电(EMG)、脑电(EEG)及心电(ECG)信号进行连续3 h的实驾测试。用因子(降维)及相关性分析法得到疲劳敏感指标;通过回归方程得到疲劳公式;利用层次聚类法初步划分疲劳程度,并验证划分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表征EMG信号频谱变化的中位频率(MF)、ECG信号的心率均值(MHR)、高频标准化值(HFnu)和EEG信号的(α+θ)/β值对草原公路驾驶疲劳响应敏感,且驾驶疲劳发展呈多元线性变化;草原公路短时程驾驶疲劳可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冬季行车,路面附着力小,车轮易产生空转和侧滑,方向盘操纵难,遇有情况制动难。为防止交通事故,司机驾驶车辆要掌握以下要领:  相似文献   

13.
郭建中   《安全》2011,32(10):9-12
通过对北京公交驾驶员的心理疲劳研究,探索三种车型司机在驾驶不同圈数时的大脑觉醒程度变化规律,防止驾驶员因疲劳驾驶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利用闪光融合频率值测试法,对三条典型线路的驾驶员进行测试,并利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方法,使用SPSS软件检验数据变化的显著性。驾驶铰链式加长客车的驾驶员和驾驶单机客车的驾驶员闪光融合频率值在工作两圈时发生显著降低P<0.05,驾驶双层客车的驾驶员闪光融合频率值变化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防御性驾驶技术在福建已被纳入驾驶考试内容。防御性驾驶主要是指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预见"由其他驾驶员、行人、不良气候或路况引发的危险,并能及时地采取必要、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这种可避免危险发生的驾驶方式即为防御性驾驶。福建泉州高速交警支队,将高速行驶技巧结合最新的防御性驾驶内容,编写了《高速公路防御性驾驶五大要素》手册,现转载如下:  相似文献   

15.
驾驶员在驾车途中若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巧休息,对安全行车、预防疲劳驾驶、顺利完成运输任务很有帮助,笔者向司机朋友介绍四种巧休息法。变换性休息 把开车和停车合理搭配,互相变换。据最新医学研究表明,驾驶员连续开车不  相似文献   

16.
《江苏劳动保护》2008,(1):52-52
增强冬季行车安全意识。冬季霜多、雾多、雨雪多、气温低,环境复杂,对行车安全有较大影响。驾驶人员应提高对冬季安全驾驶的认识,加强冬季驾驶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做到防冻、防滑、防事故,掌握处理冬季驾驶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方法。切忌在冬季仍以其他季节的驾驶习惯行车。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自动驾驶过程中驾驶疲劳对驾驶人状态的影响,综合分析人机共驾环境下驾驶人的疲劳研究发展现状,系统梳理人机共驾模式下驾驶疲劳的研究成果,探索未来发展方向。首先,通过文献检索与关联性分析,明确人机共驾过程中疲劳累积研究现状;然后,从手动驾驶和人机共驾下的驾驶疲劳致因分析、驾驶时长和非驾驶相关任务对疲劳的影响、人机共驾环境下驾驶疲劳对驾驶行为的影响3个维度,讨论分析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人机共驾环境下驾驶人疲劳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人机共驾模式导致驾驶人被动疲劳增加,接管绩效受损,弹性设置非驾驶相关任务与自动驾驶时间可有效缓解被动疲劳;人机共驾过程中驾驶疲劳的演化规律与检测模型尚不明确,结合人机共驾场景特征探索驾驶人疲劳调控策略是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世界范围每年约有60多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中,通过对事故的分析和交通安全工程师对人车安全系统的研究,发现驾驶人的生理素质对事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因此,要想安全驾驶一生,就必须了解驾驶员生理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克服驾驶员生理对安全不利因素的方法。影响驾驶安全的生理因素主要有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听觉特性、人体感觉特性、驾驶疲劳特性以及酒后驾车等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减少因驾驶疲劳导致的交通安全事故,提出基于脑电(EEG)信号模糊熵(FE)的驾驶疲劳检测方法。开展在驾驶仿真模拟试验,采集28名被试模拟正常驾驶和疲劳驾驶的EEG信号;基于2种驾驶状态的EEG信号计算出FE值;运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T)和K近邻(KNN)等4种分类器检测驾驶疲劳状态;利用多种性能指标及被试工作特征曲线(ROC)对驾驶疲劳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疲劳驾驶状态下的EEG信号的FE值明显高于较正常驾驶状态下的值;4种分类器均可有效检测驾驶疲劳,其中K近邻的平均准确率达97.4%;基于EEG信号模糊熵的驾驶疲劳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安全第一.防止事故,这既是驾驶员自身的愿望,也是社会公众对驾驶职业的要求。作为一名驾驶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安全修养.才能实现安全行车的美好愿望。目前.由于从事驾驶职业入职门槛较低,造成驾驶员职业安全意识整体水平相对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少数驾驶员思想素质不高。安全法制观念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