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与海岸防护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近百年来中国海平面以1.4~2.0mm/a的平均速率上升,预计下世纪还将加速,几个大河三角洲沿岸因受地面下沉影响,205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高出IPCC(1990)最佳估计值的1倍左右。海平面上升会加剧多种海岸带灾害,尤其是台风风暴潮的发生数和成灾数增加。近20年来由于沿海人口、资产密度剧增以及海堤标准偏低,致使风暴潮灾损失逐年增大,预计下世纪海岸带灾害损失还将大幅度提高。面对海平面上升和海岸带灾害的不断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低滩围垦情况,必须认识加强海岸防护对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增加投入,采取护坡与保滩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综合防护对策,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将我国大部分海韩的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普遍提高一个等级。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暖影响下中国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在本世纪全球与中国显著变暖和中国境内降水量有所减少影响下,结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恶化,5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多种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灾、风暴潮灾、农林生物灾害都在发展加剧,唯寒冻冰雪灾害有所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80年代已比60年代成倍增长,90年代逐步损失达1000亿元至2000亿元。下世纪气候进一步变暖,如北方降水少量增加不抵蒸发量的上扬,旱灾仍将继续发展。南方雨量增加特别是暴雨和台风雨的增加,会使洪涝灾害扩大加剧。沿海地区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存在加剧趋势。农林病虫害也将发展,唯寒冻灾害可大幅度减轻。  相似文献   

3.
海平面上升的灾害效应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和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加剧的必然结果,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沿海灾害,威胁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引起的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潮滩湿地减少、涵闸废弃、洪涝灾害加剧、海堤破坏、海水入侵等灾害效应及研究现状,提出当前海平面上升灾害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杨桂山 《灾害学》1993,8(2):53-58
本文在总结长江口地区现状盐水入侵时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在未来海平面上升、长江东线南水北调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长江口北支综合整治等因素影响下,南支河段盐水入侵强度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岸带灾害成因分析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海岸带灾害越来越成为制约海岸带-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带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分析探讨了我国海岸带灾害的基本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性减灾对策框架,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全球变化(相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是导致我国海岸带灾害的3个主要方面。据此,认为减灾的关键在于合理规范人类行为,保护和改善本已十分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对于全球变化诱发的灾害,则力求基于科学认识与预测,在海岸带开发中合理规划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实现海岸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沿海县级行政单元为评估单元,分别从海岸带自然环境和沿海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评估中国沿海各地区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海岸带脆弱程度,综合区划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的脆弱性。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城市群密集的地带影响甚大,尤其是环渤海沿岸、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三个区域是典型的海平面上升影响的脆弱区,沿海地区的发展应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海洋灾害一直是困扰着海域及海岸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中国是深受海洋灾害影响的国家之一.为此,从灾害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海洋灾害系统的风险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在过去的15年中,工程性防灾减灾措施已经使海洋灾害灾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中国海域海事活动不断增多、海岸带经济密度快速提高,大大增加了海域及海岸带承灾体对海洋灾害风险的暴露,又由于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污染加重,海洋生物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使中国海域面临的灾害风险趋于上升.此外,还讨论了中国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体系,提出从海洋灾害系统角度,加强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以促进海洋及海岸带地区由政府、企业、社区共同组成的综合减灾范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海岸带的自然灾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岸带历来就是经济发达地带,又是新兴海洋工程的前沿基地,对其合理地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海岸带也存在一些特有的环境地质学和灾害地质学问题,如全球性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岸侵蚀后退、海岸地面沉降、海底地震和海啸、风暴及大潮等,这些因素的叠加给海岸带造成极大灾害。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这些灾害的基本情况和经验,并且指出在我国海岸带开发利用计划中应该把海岸带灾害地质与环境地质调查研究重视起来,以避免和减轻经济上和生命上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与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崇泽 《灾害学》1994,9(1):34-37
本文阐述了过去近百年来和未来特定年份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分析了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及其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与危害,最后提出了防治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也逐渐突出,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以灾害分析过程中的数据流为基础,通过集成海平面淹没预测模型,利用GIS技术在淹没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灾害影响分析,并以3D-GIS为平台进行了海平面上升情况模拟和影响分析结果展示。最后,以天津滨海地区为例,进行了相应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岸地带面临的重大环境变化与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中国海岸地带面向21世纪的持续发展,面临着相对海面加速上升和热带气旋、风暴潮与低洼地洪涝不断加剧以及海岸环境急剧恶化等一系列重大环境变化与灾害问题。本文着重分析相对海面上升、热带气旋、风暴潮与洪水灾害以及海岸环境污染的特征、演变趋势及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岸侵蚀特点及侵蚀加剧原因分析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中国海岸侵蚀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加剧发展等三个特点,侵蚀岸线长度占全国大陆岸线的1/3以上,尤以渤海和黄海沿岸较重。但因沿海泥沙来源丰富、堆积条件较好,使总体侵蚀强度通常稍轻于国外许多海岸。中国海岸的侵蚀因素有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加剧、入海泥沙减少和多种不合理的人为开发活动等9种,其中7种与全球变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它们主要通过增强海洋动力作用、减少沿岸泥沙和降低海岸稳定性三个原因,加剧海岸侵蚀。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福州滨海新城所面临的洪潮灾害风险和海堤建设规划情况.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福建沿海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出发,介绍了国外沿海城市在考虑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确定海堤设计标准和我国防潮堤设计标准确定方法,分析了我国防潮堤现行设计标准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对未来福州滨海新城防潮堤设计标准改进提出了建议,可供我国沿海地区相关问题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东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影响综合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了海平面灾害综合评估因子指标体系,引入了抗灾能力指数的概念,提出了一个综合评估模型,并以广东省沿海地区为例进行了海平面上升影响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由于模型中考虑了抗灾能力指数,变被支评估为主动评估,使海岸灾害风险等级的评估结果更符合实际,评估结构可用于指导宏观抗灾,救灾,减灾等活动,该模型已用于广东海平面的地理信息系统(光盘)。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典型的滨海河口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该区域自然灾害频繁,海岸侵蚀、海面上升、风暴潮和黄河断流等主要灾害风险因子之间密切相关。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地表结构遭到破坏,生态特征发生改变,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滨海湿地不断损失和退化。应从系统的角度认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与区域自然灾害的关系,科学对待并切实缓解滨海湿地的损失和退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风暴潮减灾辅助决策信息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暴潮是指在大气强迫力作用下局部海面的异常升降现象,是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最严重的海洋灾害,风暴潮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达上百亿元,风暴潮科技减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于Oracle和GIS技术的风暴潮减灾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框架,阐述了风暴潮减灾数据库设计、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集成、基于GIS的减灾辅助决策分析、基于3s技术的灾害监测和调查以及基于GIS的灾损评估等5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变化及未来趋向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中国是全球少数几个同时受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危害的国家之一,风暴潮灾一年四季,从面到北均可发生,本文基于中国沿海近50年风暴潮灾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着重探讨了近500年全国及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的历史记录和近50年实测风暴潮灾发生频次的变化及其与气候波动的关系,并对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沿海风暴潮灾的变化趋向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近500年来,中国沿海的风暴潮灾的气温较高的偏暖时段  相似文献   

18.
构造运动与中国沿岸平原的地质灾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海岸穿过构造沉降带和隆起带,沉降带及隆起带断陷盆地的持续下降吸引了源远流长的大河在此人海,而隆起带内入海的河流多为近源小河,从而引起河流泥沙沿岸分配的不均和海岸沉积物的差异。沉降带内每公里海岸线接受的沉积物是隆起带的数十倍,且以砂质沉积物为主.隆起带河流泥沙来量少.而且砂质沉积物占了压倒的优势.河流泥沙沿岸分配的不均决定了中国沙质和淤泥质海岸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沉降带和隆起带松散沉积层的厚度和结构,山此产生了中国沿岸与第四纪沉积层有关的灾害和环境问题的有规律的分布。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沉降带内,而地下海水入侵多出现在依赖地下水的隆起带内,底辟构造、浅层天然气往往在大河三角洲构成灾害和潜在的地质灾害.沉降带和隆起带断陷盆地内的海岸低地通常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脆弱地区.此外,丰富的河流泥沙使中国海岸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响应也不相同,如海岸湿地的再生和海岸侵蚀原因的复杂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