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俊峰 《绿叶》2010,(8):9-14
要发展好新能源产业.政府其实不需要给市场和企业太多的东西,尤其不要认为政府比企业更聪明;认准新能源这条路,从宏观上提出大的发展目标.技术研发和创新上尽早安排,对企业行为给予预警.同时在环保指标等方面确立严格的要求,建立好市场规范,就够了。发展新能源.最重要的是坚定信心.我们的企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面做得已经很不错了,这既得益于政府的政策,也得益于企业的创新精神.贵在坚持。  相似文献   

2.
魏后凯 《绿叶》2010,(8):20-24
新能源产业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是正常的,适度的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在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上,应区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以民间投资为主体,但政府也应加强引导,规范民间投资行为,杜绝恶性圈地、盲目扩张,实现新能源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合理区域分工。在资源配置上.政府规划和市场配置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高效的市场配置为基础,以政府规划弥补市场配置的弊端.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路径主要是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工具可以快速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但也养成了新能源汽车企业依赖政策红利,而不是依靠技术创新获得发展的习惯。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励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持续地进行公平与有效率的技术创新。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外部激励路径转换的重点是在国家和企业层面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规划,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稳定和可预期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气候变化新政策既是当下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又是长期的战略。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取向,将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很大压力。环保不是简单呼吁呼吁、给点补贴、推几个技术就可以了,它的基石是节能减排与市场机制的良好结合。中国在环保上要有战略前瞻性,把节能减排做实,获得战略制高点,推动美国等国进行实质性技术转让。  相似文献   

5.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4,(8):4-4
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新能源并网与调度运行技术丛书》全套近日正式出版,该丛书获得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和2016、2017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科技著作出版基金的支持,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新能源并网与调度运行作为解决新能源发展问题的关键技术,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据悉,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紧密围绕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何建坤 《绿叶》2010,(6):19-24
低碳发展是当前世界变革的一个潮流,哪个国家适应了这个潮流,哪个国家主导了这种潮流,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强盛起来。未来世界新能源技术是引领这个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我国要实现2020年自主减排目标和未来发展中不断向低碳发展的社会转型,当前就要把发展核心技术作为一个战略性的优先领域来进行部署。中国要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向生态文明迈进,就必须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实现这一发展蓝图的关键,是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唐方方 《绿叶》2010,(8):25-29
与资源型的传统能源不同,新能源更多地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相关。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比较薄弱.这一方面在于研发体系还不健全.另一方面与缺少产生大企业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民营投资很灵活.与市场的结合很广泛、紧密,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自身优势。政府要通过政策导向来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尤其对于人才,要慧眼识珠,给他们平台去施展。  相似文献   

9.
正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意见》明确,要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  相似文献   

10.
段颀 《绿叶》2012,(3):8-13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汽车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微不足道。在这一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示范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二是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各种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三是为数不多的新能源汽车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性理由主要是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而高能耗与重污染正是传统动力汽车显著的负外部性特征。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注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发展过程又注定是独特的。在考虑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问题时,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能源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能源战略,是我们始终无法回避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常鑫鑫 《绿叶》2012,(3):57-61
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中,政府可谓是不遗余力,对生产和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厂商和消费者也给予了较大幅度的补贴,但是市场反应冷清。究其成因在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极度不成熟,技术路线不清。因此,政府应将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协助、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越过技术壁垒,而不应急切于市场的开拓和占有。  相似文献   

12.
能源对GDP的贡献率至多是10%;新能源现在在能源中的比例还不到10%,即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靠此来引领未来发展、引领经济走出低谷,可能性极小。今天的中国,新能源产业一哄而起,正在变成一个高风险、过度竞争的产业。能源是垄断性的行业,新能源盘子较小,十几家至多几十家公司就够了。国家应发挥建立有限、有控制新能源市场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低碳化转型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向低碳化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中国的一个战略选择。走低碳化发展道路,要求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相互制衡、相互激励的正向促进关系;大力推行需求方管理政策,运用市场化手段节能减排;理性地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国离建立碳交易市场还有相当距离,在此之前,可以考虑建立碳排放的绩效标准。  相似文献   

14.
张建忠 《绿叶》2012,(3):27-33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时代到来了吗?对于一个后发国家来说回答这个问题似乎为时尚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其潜在的困境,这主要来源于私人激励,技术差距和重复建设三方面的挑战。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其独特的政策路径,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当鼓励更多的汽车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适当采取较为严格的新能源汽车专利保护制度从而吸引技术引进,同时不宜采取过高的创新和消费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5.
于宏源 《绿叶》2011,(12):56-61
新能源和历史上的英国、美国的霸权形成密切相关。一个在国际能源权力结构中取得主导优势的国家,必然会改变全球地缘结构,继而成为国际体系变革的主导力量。传统能源面临枯竭,国际能源权力结构即将发生变化,全球新能源竞争已经展开。在此背景之下,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技术发展的企图越来越明显,中国必须通过环境外交来争取中国的新能源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6.
光伏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吸引着众多资本的进入。金融危机后,这一个产业遇到了很多问题:市场需求锐减、核心技术缺乏、行业竞争无序等。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政府政策的积极介入至关重要。只有将国家新能源战略真正落实到具体的细则实施,光伏产业才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林伯强 《绿叶》2010,(8):15-19
新能源的民间投资很多,但现阶段主要还是国有企业在做。造成这个态势的原因在于新能源行业现在不怎么挣钱:设备制造已经产能过剩;利用上,终端电价由国家控制,大规模的供电方面.民营、外资企业没法与国有企业竞争;而没有利润,企业也就难以投入研发。要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及外资参与新能源产业建设,仅仅对它们开放这个行业并不够,更重要的是做好新能源产业链,改革电力定价机制.为不同产权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王建 《绿叶》2010,(5):74-78
中国人口多、石油资源少,无法依赖世界资源完成能源结构从以煤为主到以石油为主的转变。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生产的产品要供各国消费,因而对能源的需求量比其他国家大得多。这种全球分工结构导致中国在开发新能源方面有更强烈的迫切性。大国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我们要把能源问题纳入国家未来总体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做好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安排,从现在开始为长远铺路。  相似文献   

19.
林伯强 《绿叶》2012,(12):12-15
光伏产业危机的根源于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捆绑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产业重组过程中,政府要尽量中立,让市场自发进行优胜劣汰的整合。目前政府必须坚决拯救光伏产业.但不是救企业。政府应把补贴投向产业链的终端,把技术研发和终端利用环节做好.而把设备终端制造留给市场。光伏产业的威胁在于其无序状态.包括政府缺乏前期规划、企业缺乏预期、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迭出。  相似文献   

20.
张敏 《绿叶》2011,(5):19-23
从"重商主义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对国家治理最为重大的挑战是市场力量逐渐"脱嵌"于社会共同体。因而,需要扩张政府管制权力来平衡市场与社会,这也是未来中国整合中国食品行业碎片化管制权的应有之义。另外,中国国家转型的独特逻辑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性的食品"小作坊",这成为制约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对此,通过强化司法监督,实现司法的常规化权力运作,有助于化解治理僵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