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洞庭湖区农业环境与湖垸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围湖垦殖形成了洞庭湖区湖垸农业形式,湖垸农业的形成加速了湖区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压力也促进了围垦。不断的围湖垦殖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由于湖泊面积减少,湖垸农业处于外洪内涝的环境中。归纳了洞庭湖区的农业环境问题: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大;水面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衰退;土壤退化和潜育化严重;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等。结合已有经验,提出了湖垸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认真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减少泥沙淤积;调整湖垸农业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模式:避灾、减灾模式、水生经济植物模式、工业原料作物模式、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湖洲草地草食畜禽模式、麻基(油菜)渔塘农业模式等。  相似文献   

2.
以“四湖”地区典型湖垸(新兴垸)为背景,给出了典型湖垸水利系统满足综合设计排涝标准的评价准则。用大系统理论与方法,建立了该湖垸水利规划的大系统数学模型,提出了根据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变量修建节制闸的设计思想,从而使排涝灌溉一体化。最后,用动态规划方法,给出了递推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以“四湖”地区典型湖垸(新兴垸)为背景,给出了典型湖垸水利系统满足综合设计排涝标准的评价准则。用大系统理论与方法,建立了该湖垸水利规划的大系统数学模型,提出了根据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变量修建节制闸的设计思想,从而使排涝灌溉一体化。最后,用动态规划方法,给出了递推关系式。  相似文献   

4.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2200aBP以前,江汉-洞庭湖平原是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湿地空间逐渐由平原边缘向腹心萎缩,水陆交错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早于水体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耕地转化是湿地空间萎缩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因,从湿地历史变迁看,江汉一洞庭湖平原现有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调整传统的“国家粮仓”的区域战略定位,实施湿地生态大农业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湿地效益和宣传教育,提高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府决策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协调耕地保护与湿地保护关系,推行湿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将退田还湖作为区域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恢复和增强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管理湿地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湿地系统驱动关系的演变及保护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长江中游湿地的概况,分析了湿地演变的现状。在自然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长江中游湿地发生了显著的不合理演变,主要表现在:湖泊面积减少,湿地功能下降;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湿地整体价值受损。重点对湿地系统演变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驱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包括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在此基础上,针对长江中游湿地演变的现状和利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流域综合管理角度出发,对长江中游湿地的保护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基于流域管理思想的长江中游湿地保护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流域统一协调管理;遵循流域管理原则,理顺湿地系统的各种关系,做好湿地生态规划;加强流域生态管理模式研究;加强长江中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面临的威胁及应对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管理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多目标管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优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达,但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其中,开展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面临众多威胁,包括自然灾害频发、资源利用不当、工农业污染突出、自然保护能力不足以及季节性缺水等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导致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包括生物多样性降低、调蓄能力减弱、洪渍涝灾害加剧、地下水位升高、垸老田低等现象日益突出,而且这种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后效放大驱动将长期存在,危及到了湖区水产养殖的自然增殖以及自然资源基础的安全性,成为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为此,建议在遵循生态系统方法的前提下,洞庭湖地区应该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加快湿地保护的立法与执法进程,通过编制洞庭湖区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促进各种利益相关方参与和共管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巩固、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产业的开发以及湖区湿地生态与环境建设,最终实现湖区生态美好、民生改善的“人地和谐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水生植物对剑湖湿地水体N,P营养空间分异的影响,运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分析了剑湖湿地水生植物资源、湿地水体N,P营养状况以及湿地水体N,P营养物质空间异质性,讨论了水生植物对湿地水体N,P营养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剑湖湿地具有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水体N,P营养物质受到水生植物群落的影响表现出空间强变异性;湖滨带挺水植物和湖体沉水植物对水体N,P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程度较高,湖滨带迎水面水体TN和TP含量分别是0.583、0.119mg/L,而在其背水面水域则为0.411、0.043mg/L;从永丰河入湖处水体TN和TP含量高达14.097、1.628mg/L,降至出水口的TN和TP含量为0.321、0.022mg/L,水质得到极大改善,可见水生植物对剑湖湿地水体N,P营养的空间分异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剑湖湿地生态系统发挥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湿地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湿地类型多,面积较大,河、湖湿地系统是主要的湿地类型。湖北湿地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景观。近年来,湖北省湿地保护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围垦、污染和过度开发等对湿地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湿地环境遭到干扰和破坏。加强湿地科学的研究,保护管理好湖北湿地及其生态环境,实现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湖北省2l世纪环保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上海浦东开放和三峡工程上马,长江中游平原湖区的农业生产地位更趋重要。由于全区垦殖率较高。后备耕地较少,农业自然资源外延挖潜只能依赖养殖水域开发和湖洲资源利用;在耕地规模扩大潜力有限的情况下,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发展冬季农业与旱作农业、增加复种,已是商品基地生产内涵挖潜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初步框算了区域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潜力及潜在人口支持能力。指出政策落实,科技进步,资金保证,环境改善,是区域农业生产综合挖潜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人类活动对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湖泊湿地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着强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湖泊湿地资源,在获取大量生产、生活资料的同时,也给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湖面减少,水质下降,生态环境退化等。安庆沿江湖泊湿地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相对长江中下游大湖普遍退化而言,该湿地有着良好的自然性,正吸引着有关专家和研究组织的重视和关注。对安庆沿江湖泊湿地资源和功能展开分析,并从水利建设、围湖垦殖、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农业污染、公路建设及渔业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提出了保护安庆沿江湖泊湿地资源和环境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垂直分布明显,耕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库区耕地环境质量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库区沿江工厂星落棋布,落后的生产工艺和小规模生产,使大量废水没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库区各大河流。虽然目前长江流域水体的自净作用能将污水稀释,但随着三峡大坝的正式蓄水,部分区域水体污染将不可避免。通过对库区部分区域水体近几年的连续监测,水体总P、非离子氨、CODcr等指标有恶化趋势。库区土壤重金属监测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Cd、As含量明显增加,并且远大于当地土壤背景值。库区农畜产品蔬菜、茶叶、鱼Pb、Cd超标较严重。土壤N、P流失率较高。有效防止库区面源污染的对策一方面是控制工业点源、线源污染造成的面源污染.另一方面是控制农业自身造成的面源污染。主要措施有:加强库区环境管理和环保宣传力度;建立沿江生物隔离带;加强土地管理,加大农业工程投入,合理利用土地;大力提倡水土保持耕作法;扩大森林覆盖率,建立坡地立体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建立面源污染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从丹江口库区的自然、气候概况、水量状况、水环境现状、水土流失等方面对丹江V口水库进行了分析。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工业、农业污染严重,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等大量排放,造成丹江口水库水质呈现中一富营养,并向富营养转化的趋势。要改善水库的水质现状,对工业污染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对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城镇生活污染,进行城市生态建设;对养殖污水排放,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实施生态养殖;对农业污染,在库区要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环境保护的建设,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全面改善生态与环境,全面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  相似文献   

13.
前置库技术在水库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对水库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形成了威胁。为防治环境污染,保护水库水源地水体的水质,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对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进行面源污染控制尤显重要。前置库技术因其费用较低,可以多方受益、适合多种条件等优点,是目前防治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考虑水库水源地特有的地形特点及其面源污染的突发性、大流量等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前置库系统的组成并解释其水质净化机理,提出了前置库如何选址及其库容的确定,并对前置库内部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配套工程的建设加以分析说明,最后提出了前置库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因地制宜的水污染治理技术,对减少水库外源有机污染负荷,特别是去除入库地表径流中的氮、磷安全有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汉江流域秦巴山区中药材资源优势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流域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突出,中药材资源丰富,具有很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种类多;产量大;多名优特种类。中药材生产对山区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中药材生产持 拟采取下列措施或途径;建设专门化生产基地;进行综合性经营;加强对野生资源保护性利用;加强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5.
铜陵地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途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铜陵地区矿山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其分为矿山“三废”排放与污染。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矿山地质灾害等三类。在此基础上,提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必须从管理制度、经济和技术方面寻找综合治理途径。其中,管理制度方面: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实施矿山环境准入制度,确立科学合理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评价标准;经济方面:建立明晰的矿山环境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发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整治产业;技术方面:开发矿业清洁生产技术,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矿山水均衡破坏防治工程技术,开展矿山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6.
连云港市大气、水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初步估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行环境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措施。本文对连云港市的大气、水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估算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结果显示:1996—2000年连云港市大气、水污染损失年均分别为51623.4万元和135215.7万元,占GDP比重的2.2%和5.2%。合计高达7.4%。这表明大气和水污染损失的严重性。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高地估计了连云港市的经济增长水平。掩饰了环境的退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和环境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地评价和立地条件评估(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 LESA)框架构建以耕地自然质量、生态敏感性、区位条件、耕作条件和土壤环境安全风险组成的指标体系,以决策树归纳法将浦东新区耕地划分为工业污染、生态农业、轮作休耕、农业连片、休闲农业和非农转化6类管护区,根据各区管护重点提出规模经营及绿色生产、休闲观光及农田保育、非农管控及发展限制型耕地生态补偿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耕地自然质量优良,约50%的耕地可规模经营及连片生产,但仍有10%左右的耕地面临着工业污染和非农占用的风险。建议对以稳产高产和生态协调为目标的农业连片区和生态农业区采取规模经营及绿色生产型生态补偿模式,对发展农业生产新形态的轮作休耕区和休闲农业区采取休闲观光及农田保育型生态补偿模式,对非农化风险较高的工业污染区和非农转化区采取非农管控及发展限制型生态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宁波市甬江流域为例,以GIS技术辅助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在ARCGIS90的环境中,完成了流域水系概化、水质评价,并利用GIS的叠置技术,建立功能区划水域-入河排污口-陆上汇流区的对应关系。根据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目标,通过建立污染源-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然后利用GIS技术对甬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数字地形分析,得到甬江流域的模拟河网和流域汇水图,构筑了水污染控制单元,作为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的基本工作区域。最后利用GIS的可视化表达进行辅助决策,确定各水环境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结合排污状况(包括工业、农业、生活)的分析,得出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总量控制方案和对策措施。甬江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的实践表明,在规划过程中,GIS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为数据管理、空间图形表达和空间决策分析提供有效的工作平台和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巢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通过对巢湖流域塘西地区大豆地,水稻田,菜地,山芋地,小麦地,集镇街道,山坡地,饲养场地,农村道路,湖滩芦苇地,荒地等11种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污染现状的详细调查与分析,建立了巢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污染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1~2015年的时间序列MODIS NDVI数据,通过逐像元线性趋势回归和回归系数计算,分析汉江中游地区植被年均NDVI变化的时空规律;通过植被时空变化的地貌分异分析,评估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中游地区近15 a来,植被年均NDVI值呈现明显的波动增长趋势;植被时空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地貌分异规律,平原、河漫滩、台地植被年均NDVI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而丘陵、低山和中山植被年均NDVI增长趋势不明显。不同地貌类型区年均NDVI值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强弱依次为:平原、台地、河漫滩、丘陵、低山、中山。人类活动是汉江中游平原区年均NDVI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